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散瞳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散瞳劑。原圖鏈接

散瞳劑是指能夠讓「瞳孔放大」效果的藥水總稱,根據成份以及效果作用時間的不同,不同的散瞳劑有不同的用途,例如眼睛檢查用的散瞳劑、手術用的散瞳劑等,目前在臨床研究上證實有能控制近視效果的散瞳劑為Atropine (阿托品)的,除了會讓瞳孔放大之外,也會強制讓我們眼睛放鬆(睫狀肌放鬆)。

概述

眼科門診要做散瞳檢查在於,眼底檢查須將瞳孔放大,因檢查時必須讓光線照射進眼底,才能將眼底看清楚,但是光線照射進去,瞳孔便開始收縮,也就是縮瞳,瞳孔變得很小,如此一來反而看不清楚眼底,所以需要散瞳。點散瞳劑屬「醫療行為」,眼科醫師才可執行。 不是每個人都能點散瞳劑,「閉鎖性青光眼」患者點散瞳劑造成眼壓升高,易引起急性青光眼。閉鎖性青光眼,為先天前房隅角狹小,導致眼內液體堵塞無法排除,這類患者,在點了散瞳劑瞳孔放大後,可能將剩餘房水通道完全阻塞而導致眼壓升高引起急性青光眼,因此在散瞳劑的仿單上常有青光眼禁用的註記。

藥理

散瞳劑的主要成分是阿托品(Atropine),不含類固醇,是使用超過百年以上的一種副交感神經阻斷劑。副交感神經受到外界刺激、太過興奮時,會引發唾液分泌、蠕動加快、血管收縮、瞳孔縮小、睫狀肌收縮等緊張狀態,阿托品可以舒緩血管因擴張而發紅、瞳孔因放大無法聚焦的症狀。以眼球來說,阿托品可以讓睫狀肌得到麻痺舒緩,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由於睫狀肌放鬆後,瞳孔也會跟著放大,所以俗稱「散瞳劑」。

用途

瞳孔放大劑

散瞳劑分2種,一種是「瞳孔放大劑」,單純檢查眼底用。針對瞳孔有放大作用;點後不影響睫狀肌,但會畏光,也不能檢查有無假性近視與隱藏遠視。一種是「睫狀肌鬆弛劑」,可讓睫狀體放鬆,使肌肉不會僵住,所以可以偵測近視真實度數,可算出假性近視度數,與隱性遠視度數。以藥物作用和生理改變來說,點散瞳劑後,睫狀肌會放鬆、肌肉間隙變大、瞳孔也變大,反而更有助於眼內房水排出,讓眼壓下降。

睫狀肌鬆弛劑

睫狀肌鬆弛劑同時檢查眼底亦檢查度數。因為睫狀肌構造往前便是連接到瞳孔,所以藥物除了針對睫狀肌外,對瞳孔也有作用,一旦點睫狀肌鬆弛劑,睫狀肌放鬆同時,瞳孔也會放大,所以點藥後容易畏光,也會看近困難。舉例來說,A近視度數600度,點「睫狀肌鬆弛劑」後可能變成500度,所以可知這位患者有假性近視100度。而B遠視度數300度,點「睫狀肌鬆弛劑」後可能變成500度,由此可知這位患者有隱性遠視200度。

預防近視

台大醫院科曾針對國內小學生進行大規模的研究發現,利用散瞳劑讓睫狀肌放鬆,可以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一般而言,原本每年增加100度近視的孩子,若遵循醫囑使用散瞳劑,每年增加的近視度數幾乎可減半或維持不變。阿托品就是目前唯一經多方研究及臨床證實能有效預防近視惡化的藥物。國內約20年前開始以散瞳劑治療近視,與鄰近國家相較,算是比較早使用散瞳劑的國家。

一般而言,兒童第一次門診的度數不一定準,所以要靠散瞳劑。點散瞳劑有個現象,它會讓過近的距離看不清。而近視的主要成因:「近距離用眼過多,導致眼軸增長」。所以近視點散瞳劑,利用的是這個效應。點了散瞳劑,姿勢需要調到適當的遠距離,才能看清楚,也因此用眼距離維持夠遠,間接讓近視不易加深。所以正確來說,點散瞳劑無法直接治療近視,真正目的是:「防止用眼距離過近」,進而預防近視再加深。

目前眼科輔以散瞳劑控制近視,主要是使眼軸不要持續拉長導致高度近視(平均球面度數大於五百度)。在近視控制當中散瞳劑仍是一個有效且花費較低的選擇。由於散瞳劑的種類眾多,且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在選用散瞳劑進行近視控制時,務必要經過醫師的評估並且遵守醫囑,才不會因為錯誤的使用方式而導致控制效果不佳。一旦選用點散瞳劑,眼科醫師會建議在戶外搭配太陽眼鏡子,平時應調整閱讀距離,以減少不舒服帶來的影響,才能確實達到控制近視的效果。[1]

反彈效應

由於散瞳劑可能讓眼睛畏光,甚至有少數點散瞳劑的小朋友進到室內也要戴太陽眼鏡;也可能出現長時間使用後中止,效果變更差的「反彈效應」,因此也不一定適用所有小孩。已有近視的小朋友,除了點低濃度散瞳劑,還要配戴足度數的眼鏡,才能有效預防近視度數增加。以前使用高濃度阿托品的時代,會造成明顯的近距離視力模糊,若沒做好光學矯正(意即,眼鏡度數要配足),則低濃度散瞳劑的療效反而會遜於高濃度藥物;但若做好光學矯正,低濃度散瞳劑的治療效果會更好。近視若低於100度,先用低濃度阿托品兩眼交替點,等小孩適應之後,再依照近視控制的狀況,斟酌調整劑量和點藥的頻率,也要定期回診,檢查度數是否有增加。目前醫師多使用低濃度散瞳劑(Low Dose Atropine),也就是濃度在0.1%以下的長效散瞳劑,對治療近視有效,而且副作用微乎其微。[2]

檢查病症

當病人點散瞳後,瞳孔放大,醫師可照光看進眼底,首先看到水晶體,若有白內障跡象即可看出來;其次可看到玻璃體腔,裡頭的玻璃體佔整個眼球構造的4/5,呈透明狀,此時若發現有雜質,可能是飛蚊症等;接下來就可看眼底,眼底有2個重要構造,黃斑部與視神經根部,前者可以檢查黃斑部病變、黃斑部出血,後者可檢驗視神經凹盤大小、視神經有無缺血或萎縮,同時也可查看周邊視網膜,有無缺損或拉扯產生裂孔,有時糖尿病患者容易檢查出眼底出血,或是高血壓患者容易有眼中風情況。 [3]

時效性

點散瞳劑後6至8小時藥效才退,中間患者可能產生2種情況,一是瞳孔尚未能收縮,所以畏光;二是睫狀肌尚無法作用,所以看近困難。散瞳劑大致分為兩種時間型態,一為短效,另一為長效型。「短效」就是使用後在短時間內,(大約6小時內),效果就會漸漸消失。如果想維持全天都有效果,一天內就要點上數次才行。因此短效型散瞳劑,通常用在特定檢查過程,例如:孩童驗光需要確定是否有假性近視。或特定手術治療時,例如:開白內障前的散瞳;長效型散瞳劑,藥效一般持續24小時,所以多用在真正近視的孩童,做近視控制的輔助藥品。

藥品濃度

散瞳劑的濃度,會影響不同距離的清晰度。濃度越強,需拉越遠才能看清楚。關於孩童視力,通常醫師會依據不同孩童的屈光型態(近、遠視、散光、不等視..等)、眼軸每回增長幅度、調節力強弱、是否併用光學治療(眼鏡、塑型片..等)、矯正前後視力值、家長積極度、對藥水副作用的敏感度...等來綜合考量,才決定適合個案使用的濃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