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化建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化建設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文化建設

分類: 校園、機關、企業文化等

相關: 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

出處: 十七大

文化建設就是發展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活動。它既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1]

任務

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就是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成就提高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通過合理和進步的教育制度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並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學藝術和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為此中共中央開展了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了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歷史創造了璀璨中華文化,而璀璨中華文化又維繫着中華民族的綿延發展。中華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辯證摒棄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又是中華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資源。

文化是國家實力的象徵與體現。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當它成為一種科學核心價值觀時,它是精神動力、吸引力,是軟實力;當它轉變為文化產業時,它又是物質生產力,是硬實力。

校園文化

簡介

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由引所規範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徵、行為特徵和方式,學生課餘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

內容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係、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範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特徵

第一,互動性。校園文化是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這裡包括教師的作用,學校領導的作用,但教師的教學作用是關鍵。領導者的辦學理念、辦學意識和行為對師生員工的影響學也是不可低估的,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滲透性。校園文化,像和煦的春風一樣,漂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在教師、學生、員工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滲透在他們的教學、科研、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

第三,傳承性。校風、教風、學風、學術傳統、思維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或數代人自覺不自覺地締造的,而且代代相傳,相沿成習。似乎有一種遺傳因子,任何一種校園文化,一經形成之後,必然傳承下去,不因時代、社會制度不同而消失,當然會有所損益,然而其精神實質卻是永續的,永生的。

功能

首先是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等都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等活動有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益處,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等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再次,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事、理論探討、學術報告等活動,形成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學子們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薰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會提升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的學生。

參考來源

  1. 文化建設中國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