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園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文化的園地》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小波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我在布魯塞爾等飛機,等「人民快航」。現在的人大概記不得人民快航(People’sExpress)了,十年前它在美國卻是大名鼎鼎,因為它提供最便宜的機票,其國內航班的票比長途車票還要便宜。其國際航班肯定要比搭貨船過海便宜——就算你搭得到,在船上也要吃東西,這筆開銷也不小——我乘它到了歐洲,還要乘它回去。很遺憾的是,這家航空公司倒掉了。盛夏時節,歐洲到處是藍色的人流,大家穿着藍色的牛仔褲,背着藍色的帆布包,包上搭着一條小涼蓆,走到哪兒睡到哪兒,橫躺豎臥,弄得候車室、候機廳都像停屍房一樣。現在的北京街頭也能看到這些人:頭髮曬得褪了色,臉上曬出了一臉的雀斑,額頭曬得紅彤彤的,手裡拿着旅遊地圖認着路。只是形不成人流。但我是在這個人流里游遍了歐洲。
窮人需要便宜的食宿和交通,學生是窮人中最趾高氣揚的一種:雖然窮,但前程遠大。當時我就是個學生,所以興高采烈地研究學生旅遊書里那些省錢的法子:從紐約市中心前往肯尼迪國際機場,有直通的機場bus,但那本書卻建議你乘地鐵前往昆士區的北端,再坐昆士區的公共汽車南下。這條路線在地圖上像希臘字母歐米伽。那本書這樣解釋這個歐米伽:要儘量利用城市的公共交通,這種交通工具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便宜的。書上還教你填飽肚子的訣竅:在紐約,可以走進一家中餐館,要一碗白飯,用桌上的醬油下飯;在巴黎,你可以前往某教堂門口,那裡有舍給窮人喝的粥。在布魯塞爾,這個訣竅是在下午五點以後前往著名的餐飲城City2,稍微給一點錢,甚至不給錢,就可以把賣剩下來的薯條都包下來。這種薯條又涼、又面,但還可以填飽肚子。這些招兒我沒有用過,就是用了也不覺得害臊:我是學生嘛。
我到布魯塞爾時,已是初秋。這個季節北歐上空已是一片陰風慘霧,不宜久留,該幹啥快去幹啥,所以我在機場等飛機。忽然間腸胃轟鳴,那本旅遊書上又沒有在布魯塞爾機場找便宜廁所的指導,我只好進了收費廁所。這地方進門要一個美元,合40比利時法郎,在我印象中,這是全世界的最高價。走進格間,把門一關,門上一則留言深得我心:啊,我的心都碎了……看來是個憤世嫉俗的美國小伙子留在這兒的。他心碎的原因有二:一是被人宰了一刀,二是把自己的問題估計得嚴重了。至於我,然問題是嚴重的,必須立即解決,不能帶上飛機,但也覺得收一美元實在太多。但仔細一看,不禁冷汗直冒:這行字被人批得落花流水——周圍密密麻麻用各種字體寫着:沒水平——沒覺悟——層次太低。這行字層次低,卻引起了我的共鳴,我的層次也高不了……
我在布魯塞爾等飛機,去了一趟收費廁所,不想走進了一個文化的園地。假如我說,我在那裡看到了人文精神的討論,你肯定不相信。但國外也有高層次的問題:種族問題,環境問題,「讓世界充滿愛」,還有「Ihaveadreamtoday」,四壁上寫得滿滿的,這使我冷汗直冒,正襟危坐——坐在馬桶上。我相信,有人在這裡提到了「終極關懷」,但一定是用德文寫的。那地方德文的題字不少,我看不懂。大概還有人提到了後現代,但我也看不懂:那一定是用法文寫的,我又不懂法文。那裡還有些反着寫的問號,不知寫些什麼。中文卻沒有,大概是因為該園地收費太貴,同胞們不肯進來——我是個例外。我住了一家學生旅館,提供免費的早餐:麵包片和人造黃油,我把黃油塗得比麵包片還要厚,所以跑到這裡來了。用英文寫出的,大多是些雖很重要,但比較淺薄的問題。比方說,有位先生寫道:保護環境。後面就有人批了一句:既然要保護環境,就不要亂寫。再以後,又有一句批語:你也在亂寫。我很想給他也批上一句:還有你。但又怕別人再來批我。像這樣批下去,整個世界都會被字跡批滿,所有的環境都要完蛋。還有不少先生提出,要禁止核武器。當時冷戰尚未結束,兩個核大國在對峙之中。萬一哪天走了火,大家都要完蛋。我當然反對這種局面。我只是懷疑坐在馬桶上去反對,到底有沒有效力。
布魯塞爾的那個廁所,又是個世界性的正義論壇。很多留言要求打倒一批獨裁者,從原則上說,我都支持。但我不知要打倒些誰:要是用中文來寫,這些名字可能能認出個把來,英文一個都不認識。還有些人要求解放一些國家和地區,我都贊成,但我也不知道這些地方在哪裡。除此之外,我還不知道我,一個坐在馬桶上的人,此時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這些留言都用了祈使句式,主要是促成做一些事的動機——這當然是好的,但這些事到底是什麼、怎樣來做、由誰來做,通通沒有說明。這就如我們的文化園地,總有人在呼籲着。呼籲很重要,但最好說說到底要幹些什麼。在那個小隔間裡,有句話我最同意,它寫在「解放薩爾瓦多」後面:要解放,就回去戰鬥吧。由此我想到:做成一件事,需要比呼籲更大的勇氣和努力。要是你有這些勇氣和精力,不妨動手去做。要是沒這份勇氣和精力,不如閉上嘴,省點唾沫,使廁所的牆壁保持清潔。當然,我還想到了,不管要做什麼,都必須首先離開屁股下的馬桶圈。這很重要。要是沒想到這一點,就會誤掉班機。[1]
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年-1997年),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他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
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同年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遊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歷了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王小波無論為人為文都頗有特立獨行的意味,其寫作標榜「智慧」、「自然的人性愛」「有趣」,別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師承穆旦(查良錚)。
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年僅45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