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南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南詞]

中文名稱;文南詞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國家級

遺產編號;Ⅳ-111

遺產類型;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安徽省宿松縣

非遺保護單位;宿松縣文化館

文南詞安徽省宿松縣傳統戲劇,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戲曲形式,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

文南詞,原系湖北黃梅一帶的漁鼓小調,清末民初由逃荒賣唱人傳入安徽。文南詞流行於安徽省東至縣、宿松縣等地,唱腔分小調、文詞、南詞三大部分;板式有"正板"、"慢板""哭板"、"就板"、"樂板"等。

2008年6月7日,"文南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IV-111。 2019年11月,文南詞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高榮生;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余杞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歷史淵源

1850年前後,宿松縣出現了燈歌、燈舞,後來演變成燈戲,燈戲是文南詞戲曲的最初雛型,文南詞就是在這種曲藝和地方燈戲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民國36年(1947年),湖北黃梅縣盲藝人胡金山在原至德縣青山梅塘的放牛場上教會了當地一班青年唱文詞腔的部分戲文。後江西省楊梓鄉金鳳業餘文詞戲劇團胡志遠來梅塘傳教,首演大型古裝文詞戲劇目《蘇文表借衣》。

1958年原至德縣青山鄉梅塘村正式建立了業餘文詞戲劇團,上演了《三氣周瑜》、《白蛇傳》等一批傳統文詞戲劇目。1959年縣劇團戲曲音樂工作者錢藝河,根據青山公社民間藝人劉汝民等人提供,從音樂角度,對"文詞"和"南詞"進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煙花女子告狀》、《三戲牡丹》傳統折子戲參加省、地專業和業餘會演。文南詞的唱腔有南詞、文詞、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幾十種,故取"南詞、文詞"合二為一,統稱為"文南詞"。

20世紀60年代文南詞開始從鄉村走出來。1965年冬,復興文化站高榮義曾將文南詞商調式花腔配上新詞,編成小節目《縣委書記下隊來》,在地、縣匯演,廣受稱讚。1957年,文南詞改編的《拋球舞》,參加安徽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獲節目創作獎及優秀演出獎,同年3月又被選送參加全國民間舞蹈會演。[2]

文化特徵

唱腔

文南詞唱腔分正本戲主腔和小曲兩大類。前者近似板腔體,後者屬聯曲體。正本戲主腔分為"文詞"、"南詞"、"平詞"3類。"文詞正板"旋律質樸、流暢,宜於敘事抒情;"文詞慢板"曲調委婉,表現情緒比正板平穩,常用於悲劇。[3]

文南詞正板"字少腔多,旋律優美、長於抒情。小曲有"疊斷橋"、"觀花調"、"採花調"等50餘種曲牌,是文南詞早期坐唱及與燈會歌舞結合階段的側重腔調,包括民歌俗曲、山歌、採茶歌等,都具有源於鄉土,貼近民間的特色。

文南詞吸收了長江沿岸的優秀民歌素材,洋溢着鄉土氣息,有着豐厚的底蘊和優美的旋律。文南詞曲調豐富,有大小曲牌120餘種,聲腔完整,流傳甚廣。文南詞的聲腔發展,大體經過坐唱時期的"單曲疊用"、"多曲聯綴",形成正本戲後的板腔體,唱腔分小調、文詞、南詞三大部分。板式有"正板"、"慢板""哭板"、"就板"、"樂板"等。解放後經音樂者整理完善,又分"老生文詞"、"小生文詞"、"旦角文詞"、"丑角文詞"、"花臉文詞"五種,各以潤腔和音色等特點而異。

文南詞在音域上又以四度之差而分為"男文詞"與"女文詞",男腔高亢穩健,女腔委婉跳躍。特別是文詞中"商"與"徵"的調式交替,突破了當地以"徵"為主的局限,從而色彩大增。"南詞"過去多為仙道、僧尼、鬼魂所用,行腔中又"宮""羽"互補,所以曲調幽雅脫俗,別具韻味 。

文南詞的演唱以真聲(自然音區)為主,要求"脆"、"甜"、"圓"、"潤",自然流暢。行腔風格上,"文詞"較激越,"南詞"較典雅,"平詞"則較古樸。演唱中依字行腔,突出字聲,每句首字均以重音出現,句中之字多用顫音,句尾之字大都帶下滑。宿松的文南詞以文詞腔為主。在進入發展和繁榮階段後,文南詞的曲調加入了地方民間小調,借鑑了傳統燈歌和燈舞的表演形式。 伴奏加入了"斷絲弦"鑼鼓。

演出形式

文南詞源於鄉土,貼近民間。文南詞大量保存着鄂、贛、皖三省交界一帶流行的民間小曲,如"瓜子仁"、"想郎"、"打櫻桃"等,在當地農村中流行。文南詞之所以在民間廣泛流行,持久不衰,與盲藝人常在村頭集鎮演唱,廣泛傳播分不開的。

進入村社搭台"坐唱"時,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曲藝形式。則由一人(多為盲藝人)操四胡,一人(多為少女)主唱,敲鑼打鼓者圍坐兩旁,複句幫腔,演繹一些民間故事傳說,興致來時,台下觀眾隨聲附和,氣氛異常熱烈。特別是斷絲弦的融入更豐富了其表現形式。宿松"斷絲弦"鑼鼓的形成與文南詞基本同期,人們對"斷絲弦"特別喜愛,藝人們便將它融進了文南詞中,逐步淘汰了一胡、一鼓的曲藝伴奏形式,很大地增添了舞台藝術效果 。

代表劇目

文南詞保留下來的劇目有《浪子拋球》《賣茅柴》《納蓑衣》《賣雜貨》《賣草墩》《紡線紗》《做漁網》等,另還有《想郎》《游江》《宋江殺惜》《陳姑追舟》。

文南詞成為地方劇種後,以演出正本戲為主。代表劇目有80餘出,其中《借衣》《點藥》《嫖院》《秋江》等四折戲被改編為較完整的正本戲。

解放前夕相繼又有《戲牡丹》《大審玉堂春》《雲樓會》等50餘出,其中《蘇文表借衣》經宿松縣歷代藝人修改打磨,從劇本到唱腔都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南詞音樂底蘊豐厚,表現形式靈活,題材內容貼近底層民眾生活,深受流行地觀眾的喜愛。在發展過程中,文南詞深深影響了周邊的地方劇種,它所包含的許多藝術元素為後起的黃梅戲所吸納,對黃梅戲的變革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近年來,大批專家、學者深入皖鄂贛三省文南詞發祥地,進行「田野」調查,搜集了大批接地氣、原生態的珍貴資料。2015年以來,當地文化系統負責同志又提出保護文南詞的「五個一工程」,系統全面的堅持以「聲腔體系」為藝術本體,原生態保護文南詞。

傳承現狀

20世紀60年代,宿松縣分別進行了文南詞和民歌的搜集工作,但因文革動亂,資料大多散失。2016年政府組織了專家學者,展開大面積的挖掘搶救,爬山涉水採訪老藝人,于田頭地角記錄唱段小調,獲取了大量音像及文字資料,經分析整理,歸納出了三大唱腔,十三種板式,為傳承提供了藍本。

據資料顯示,池州市東至縣能夠演上一段文南詞的演員已經不到20人了,且分布散,不集中。而在宿松縣,文南詞並沒有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各個單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讓文南詞可以繼續的保護並傳承下來。

傳承人物

余杞敏,女,漢族,2008年6月7日,被評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宿松縣申報,項目名稱:文南詞。

保護措施

2016年政府組織了專家學者,展開大面積的挖掘搶救,爬山涉水採訪老藝人,于田頭地角記錄唱段小調,獲取了大量音像及文字資料,經分析整理,歸納出了三大唱腔,十三種板式,為傳承提供了藍本。

在文南詞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宿松縣展開了"文南詞藝術之鄉"的創建工作,啟動了文南詞"五個一"工程(一本大戲,一本聲腔論著,一張經典唱段光碟,一本普及教材,一場講座培訓),佐壩鄉成立了民營文南詞劇團,恢復了部分傳統劇目。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8年5月23日上午,青陽縣有關領導及各界人士在安徽池州市青陽腔博物館一同觀看《貴妃醉酒》《出獵·回書》《竇娥冤·送飯》《拜月記》《百花贈劍》、岳西高腔《龍女小度》等劇目片段的現場演出。

2018年9月28日,宿松縣新黃梅演藝公司參加了第六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在安慶市人民劇院表演了文南詞《楊馥初》。

2017年10月6日,宿松縣文南詞劇團承辦了第四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在10月7日和10月9日進行了文南詞專場展演。

瀕危狀態

一、現狀 1、流行區域急劇萎縮,戲曲人口減少。 2、人才老化,青黃不接,面臨斷代危險。 3、民間班社學戲劇團減少。 4、收集、整理的一部分珍貴史料尤其是音樂、音像、圖片部分未經現代科技手段存儲。 二、原因 1、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人員大量流出,組織民間燈會十分困難,文南詞沒有過去的生存氛圍和空間。農村民俗活動出現了異變,文南詞被現代的藝術形式所取代。 2、文南詞的欣賞群體中,缺少中青年人。電視文化和網絡文化對地方戲曲的衝擊較大。形式古樸,節奏舒緩的藝術形式不能適應青少年的快節奏、強刺激的欣賞需求。 3、基本上沒有年輕人向民間老藝人拜師學藝;專業黃梅戲團體沒有承擔文南詞的傳承、培訓任務。 4、缺乏必要的保護措施和經費投入。

相關視頻

皖美發現 大美宿松 文南詞

文南詞折子戲《王瞎子算命》

參考資料

  1. 宿松古韻鄉音文南詞的傳承與堅守之路 , 中安在線 2019-04-01
  2. 文南詞 , 戲劇網 2010-04-20
  3. 尋訪文南詞的故鄉 , 快資訊 20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