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黃河故道行(苗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斷章•黃河故道行》是中國當代作家苗蕾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斷章•黃河故道行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每當想起這句詩,黃河的滔滔濁浪便會在我的心中激情澎湃。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到黃河邊,站在高高的山崖之上,俯瞰黃河的滔天之勢,卻一直未能成行。雖未能一睹黃河主流的浩蕩雄風,卻有幸領略了宿遷境內的黃河故道的風情。那是多年前,我們幾個文友相約,決定行走黃河故道,領略故道風光,採擷奇聞軼事,梳理故道歷史沿革和文化積澱,見證宿遷發展歷程。由於特殊原因,僅僅走完了宿城境內的黃河故道,活動便告夭折,但黃河故道還是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一、 煙雨迷濛走黃河
早上八點開始,天空便飄起濛濛細雨。八點半左右,行走黃河故道一行文友,便齊聚政府廣場,驅車前往黃河故道行之第一站,王官集。汽車不急不慢的行駛着,經過雨水洗禮的行道樹綠得炫目,兩旁的村莊在雨里靜默着,仿佛在等待一場盛事的來臨……
九點半左右,我們來到了王官集文化站,安排接待我們的鎮領導早已在門前迎候我們,讓我們內心感到絲絲溫暖,由於邀請的攝像人員因事耽擱未能及時趕到,文化站長便邀請我們先參觀該鎮的鄉賢館,剛踏上二樓台階,一行醒目的大字便深深吸引了我,那是關於價值觀的一段闡述: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對一個國家而言,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對於一個人而言,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來不及細細品味,便已步入鄉賢館內。館內燈光柔和,靜謐而溫情。在柔和的燈光映照下,一個個先賢名人、教育楷模、人民公僕、文化名家、軍旅精英、創業大雁等鄉賢形象逐一展現在我們眼前……鄉賢館的建立,既為該鎮鄉賢搭建了一座桑梓之橋,留住了濃濃的鄉愁,更展現了該鎮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該鎮文化建設的大格局……
參觀完鄉賢館,恰好攝像師也已趕到。我們便驅車前往該鎮境內的黃河故道。雨,時大時小,時下時停,加之鄉村道路狹窄濕滑,因此,我們的車也是開的小心翼翼,穿過一大段羊腸小道,來到該鎮與睢寧交界的一處村落,嚮導告訴我們,前面就是朱海村,黃河故道從此在宿遷另起一行。但道路泥濘,汽車無法行駛,只能徒步前往。我們便下車,將車泊在一農家門前,當了解我們一行是為了挖掘黃河故道文化而來,他們既好奇也更熱情,對於我們將車停在他們門前也不介意,淳樸的民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們。
我們一行沿着泥濘村道,步行800米左右,來到一條河邊,由於是初次探訪,不敢確定此河是否就是古黃河,便去詢問一位在雨中勞作的村婦。在得到她的證實之後,我們才確信此刻橫貫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古黃河,我們的腳下,便是黃河衝擊而成的灘涂。河道不是很寬,但河水清澈,水中水草曳曳,寧靜而深邃。站在岸邊,放眼遠眺,整條河流逶迤蜿蜒,確有九曲十八彎之勢。
雨,依舊淅淅瀝瀝地下着,但是我們誰都沒有撐起傘的意思,就這樣靜靜地站在岸邊,任雨點淋濕我們的頭髮、衣服,看雨點滴落黃河,濺起點點水花,遙想當年黃河奪泗入淮的滔天之勢,想起在這滔滔的黃河水之下,沖毀了多少田園和家舍,帶走了多少鮮活的生命……不由得感慨萬千。但歷史不會重複,時代卻在發展,看黃河兩邊淤積而成的沃野,綠油油的莊家長勢正旺,在蒙蒙的細雨中勞作的人們,偶爾抬起頭仰望一下天空,那不是對雨的抱怨,而是對天的感恩,這是一場及時的雨哦,久旱的田野需要她的滋潤……
在河邊站了很久,感謝攝像師,忙前忙後,臉上掛滿了雨水,但更多的是汗水。拍照留念後,我們便去下一站,朱海水庫。站在道路邊,放眼望去,細雨中的朱海水庫,煙雨迷濛,如今已改造成了千畝魚塘,時不時能看見一兩尾魚躍出水面,展現出豐裕的漁家心情……
在回程途中,經過萬林村時,雨越下越大,便下車在一家超市里避雨。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萬林村就以植樹造林成績突出而聞名。據了解,1960年初冬的一天上午,時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一行數十人,風塵僕僕地從徐州來到宿遷檢查植樹造林工作。當他了解到王集公社的蔡莊大隊,發動組織青年、婦女、少年兒童,在駱馬湖畔的古黃河灘,營造共青團林、巾幗林、紅領巾林,培育「五四」苗圃、「三八」苗圃、「六一」苗圃,胡耀邦聽了很高興,馬上驅車前往視察,並親自栽了一棵樹,同時對陪同的縣、公社負責人說:駱馬湖大堤,古黃河兩岸,可以造百畝大林、千畝大林、萬畝大林。植樹造林是大辦農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和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廣良種等一樣重要。並手書「萬林村」三個大字。現在,這三個大字就刻在萬林村的主街道的一塊石頭上,紅艷艷的三個大字在雨中更顯奪目。現在的萬林村,真的是名副其實,綠樹成蔭,果樹成林,春可賞花,秋可摘果,夏可納涼,冬可御風,實在是個絕好的居處。但是雨太大,不能進林欣賞,實在有點遺憾。
中飯後,我們再次來到黃河故道,補拍了一些照片,便結束了一天的行程。在回去的路上,今天雖說有點行程匆匆,天不作美。但一想到我們此行的目的,便又釋然,是啊,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便會有什麼樣的人生。今天,我們一行價值觀相同的人走到了一起,為了黃河故道文化的挖掘,打撈屬於故土的鄉愁記憶,傳承地域特色的文化風情,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啊,用一位文友的話說,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宣傳自己呢?
二 、黃河教會了我們……
「行走黃河故道」活動啟動至今,已歷時一個多月,其間的快樂與艱辛自不待言。在活動的啟動儀式上,我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也許,在我們行走的途中會有驕陽烈日的炙烤,驟雨泥濘的跋涉,蛛絲馬跡的尋覓;也許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也許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弔也可休息的亭台……這是文化尋覓、歷時挖掘必須直面的問題。今天,行走在南蔡鄉境內的黃河故道,更加深刻地應驗了這段話。
上午九點半左右,我們一行抵達南蔡鄉政府。鄉領導親自接待了我們,該鄉對地域文化挖掘的高度重視讓我們深受感動。進入接待室,鄉政府請來的十幾個老人正在等候我們。他們都是當地的老人,對當地人文歷史有着豐富的記憶,希望對我們梳理和挖掘該鄉鄉愁文化有所幫助,他們的準備工作做得如此到位,再一次讓我們感動不已。
鄉領導向各位老人介紹了此次文化活動的目的,並對我們的到來表達了誠懇的謝意,隨後我們便和老人們閒聊起來。提到當地的歷史文化,老人們的記憶的閘瞬間打開——談到當地國畫大師蘇葆楨,憶及他的「蘇葡萄」,對他精湛的技藝和完美的人格讚嘆不已;提到他的兒子蘇甦技藝不輸其父;提到他的一個侄兒由於生活所迫,賣了蘇老先生送給他的唯一的畫,大家都唏噓不已,為這精品之作的流失而扼腕……談到當地徐牌坊,我們一起探討交流徐牌坊的原址與規格,收穫匪淺;更讓人激動的是,老人們憶及當地規模最大的廟宇陳大廟,我們為之一振,對於陳大廟他還是首次聽說,因此,就廟宇的規模、式樣、所供神佛等進行了詳細的詢問,其中一位文友當場手繪廟宇簡圖和老人的記憶進行對比,在老人的肯定下,我們初步判斷此廟應為官廟,且規模較大,相當具有研究挖掘價值,並決定活動結束後抽出時間單獨前往,找到當地老人進行深入挖掘……
可惜的是,這些寶貴的文化遺存早在文革時期已被摧毀殆盡,那些曾經的輝煌只化作零星的碎片殘存在老人逐漸模糊的記憶之中,如果再不挖掘整理,必將隨着時間的流失永遠陳埋在黃河兩岸淤積的灘涂之中,或許再也難見天日……
在和老人的交流中,我們收穫頗豐;隨後,我們參觀了該鄉的鄉賢館。館內布置精巧,四面雪白的牆壁上懸掛着當地古今鄉賢照片,輔以文字介紹其生平和功績,眾多的古今鄉賢默默述說着該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看似樸拙的文字中,流淌着古黃河的野性與執着,靈動與睿智,厚重與雄渾!在鄉賢館中部,陳列着許多較為古老的農具,銹跡斑斑的容顏彰顯出歷史的滄桑和農耕文化的縮影,見證着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它們默默地蹲在歷史的角落,仿佛一個個睿智的老者靜觀歷史螺旋式前進,不悲不喜……
隨後,我們去尋訪該鄉境內的黃河故道。車行大約十分鐘,古老而年輕的黃河便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此段古黃河,在南蔡鄉的精心改造下,別有一番風味。新建不久的黃河大橋,橋面平坦寬闊,橋身筆直挺拔,確有「一橋飛架南北」之韻味;站在橋上向下望,古老的黃河水尤為清澈,漾着細微的波紋,搖曳着柔嫩的水草緩緩流淌;岸邊,綠樹成蔭,濃密的樹蔭倒映在水中,又使原本清澈的河水染上濃濃綠意,散發着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岸邊,有幾個垂釣者,悠閒自得,大概他們目的不在釣魚,而在於借這悠悠黃河水洗刷先期勞作的辛苦,借這兩岸自然風光愉悅心情吧……
極目遠眺,水天一色,黃河在幾個轉彎之後的隱匿處,聳起一座高大的鋼鐵建築,據說正在修建高鐵,我想,如果高鐵建成,急速前行的高鐵從寧靜古老的黃河邊穿過,又該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呢?時代在發展,黃河在流淌,高鐵引領我們穿向未來,古黃河卻永遠教會我們俯下身子,去傾聽大地的心音,去懷念那悠悠過往!
歷史,不會重演,但歷史永遠挖掘不完,就像這眼前的古黃河,他流淌的絕不僅僅是千古之水,更是深厚凝重的華夏文化……
三 、爛漫的圖騰之旅
在走完王官集、雙莊、皂河、南蔡、湖濱新區的黃河故道之後,由於特殊原因,活動不得不中止,走完宿遷境內的黃河故道已經不可能,雖有絲絲遺憾在心中,但就這一段故道之旅,我們還是收穫頗豐。回顧走過的路,可以說,這是一次溫馨的浪漫之旅。因為我們欣賞到了一路迷人的風光——看晨曦吐丹,斜陽鋪霞;看荷葉田田,清香流韻;看鄉村閒臥,雞犬相聞;看風吹勁草,雨打芭蕉……旅途給了我們滿腔的詩情畫意!
這也是一次心靈的圖騰之旅。因為黃河之神在那兒等着我們,因此,我們懷着一顆虔誠之心,這顆虔誠之心,讓我們無限接近了心中的圖騰——他無條件地給我們展示了黃河改道的滄桑歷程;他以沉默的訴說給我們講述了關於黃河的軼事奇聞;他獻出了一把黃河土,讓我們掂量到歷史的厚重;他湧出了一股黃河水,讓我們品味到流動的執着……雖未走完宿遷黃河故道,但我們的人生的寬度和厚度得以重重的豐厚,因為,我們是帶着滿腔的虔誠在行走!
這更是一次艱辛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在他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中這樣說——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着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複。今天,我們行走黃河故道,就是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太少,甚至是對我們宿遷的歷史人文知道的太少,我們這樣做,除了豐厚我們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和傳承地方文化,梳理宿遷黃河故道歷史沿革和文化積澱,搜集宿遷風土人情和民間故事,推介宿遷本土文化和旅遊資源,展示宿遷人文風貌和發展成就,展現現代宿遷人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以及宿遷人文的高度自覺。
願早日能將宿遷境內黃河故道走完![1]
作者簡介
苗蕾,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宿遷市公安文聯副主席,宿城區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