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晴野望 王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晴野望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新晴野望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描繪了在初夏雨後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田園風光,寫出農民抓緊雨過天晴的有利時機而突擊耕種的情形,顯示出詩人熱愛自然、眷戀田園的情懷。全詩語言秀麗,情調明朗健康,意境清新開闊,緊緊扣住初夏農村雨後初晴的特徵,融新晴景象與農民勞作為一體,繪製出一幅景色優美且又充滿生活氣息的畫卷,表現了詩人高超的寫景藝術水平。

原文

王維〔唐代〕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畝。

譯文

雨後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視野開闊空曠,極目遠望不見半點霧氣塵埃。

外城的門樓緊靠着擺渡的碼頭,村莊邊的綠樹連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田埂外流水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蒼翠的山峰突兀出現在山脊背後。

農忙季節沒有悠閒的人,農民們都是全家出動在田畝間忙碌的幹活。

評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過天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詩的開頭兩句,總述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洗刷,空氣中沒有絲毫塵埃,顯得特別明淨清新;極目遠眺,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環境的特徵,僅僅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現出來,同時也將讀者引進這一特定情境中來。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這四句描繪的是縱目遠眺所看到的周圍的秀麗景色,遠處,可以遙遙望見臨靠着河邊渡頭的城門樓;近處,可以看到村邊的綠樹緊連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為雨後水漲,晴日輝映,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後,一重重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峰巒疊現,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於層次感。這一組風景鏡頭,緊緊扣住了雨後新晴的景物特點。隨着目之所及,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層次清晰,色彩明麗,意境清幽秀麗,儼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

  然而,這樣一幅畫,還只能說是靜物寫生,雖則秀美,卻缺乏活力。王維作為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大師,自然不會忘記添上畫龍點晴的一筆。因而在最後兩句中,他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雖然是虛寫,卻給原野增添了無限生機,能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並感受到農忙勞動的氣氛。這樣一筆,整個畫面都活起來了。

  這首詩格調明朗、清新,不愧為山水詩畫的大師。

  這首詩曾作為古詩詞鑑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二的語文試題中。

賞析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雨過天晴,詩人站在高處,極目遠眺,只見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空氣清新,明淨得一點兒塵埃都沒有。

  開篇兩句,概寫詩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洗滌,空氣顯得格外清新明淨,一塵不染;縱目四望,雨後的田野不僅開闊而且明亮,讓人可以看到很遠很遠,仿佛可以把目光用盡似的。

  詩人僅僅用了十個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後新晴的景物特徵。讀者也一下子被引進到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隨着詩人一起遠眺。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遠處,村口的城門矗立在河邊渡頭旁,村裡的樹木緊緊相連,一直延伸到小溪邊。中國古代的城市大都設有人工開掘的護城河,高高的城牆就緊靠着護城河。但也有一些靠着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為護城河,形成了「郭門臨渡頭」的情形。詩中這個臨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臨着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門樓緊靠着渡口,村中綠樹環抱,一直伸延到溪邊。溪水的白,城門的灰,村樹的綠,在陽光的普照下交相輝映。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平時,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隨着雨過天晴而變化的,還不止這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銀白色的河水在麥田外閃動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連綿的群山後傲然挺立。一場夏雨,改變了天空,改變了村莊,也改變了山和水。因為雨後水漲,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顯得異常明亮;近處的山脊背後,平日模糊的遠峰也清晰地顯現出來,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層次。

  這兩句詩對仗工整,音韻優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這裡是形容詞用作動詞,在雨後陽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與「明」相對應的「出」,將山峰擬人化了:遠處碧色的峰巒,就仿佛一個個調皮的孩子,突然出現在群山的身後,讓人驚奇。

  詩到這裡,一幅絕妙的圖畫已經儼然讀者眼前:開闊的原野,恬靜的村莊,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巒,這些在雨水洗滌下為之一新的景象,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畫面上,有層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這樣一幅畫,雖然秀美,卻總顯得有些空曠,缺乏生機。於是,詩人在最後兩句,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初夏正是農忙季節,收割麥子、播種秧苗都在這個時候。而此時正值雨過天晴,農民們自然更要抓緊這有利的時機,傾家而出,到田地里勞作。農家人忙碌的身影,頓時給田野平添了無限生意。

  這樣的結尾,虛寫一筆,卻使整個畫面都生動了起來。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不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詩情畫意,一片祥和安樂。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創作背景

  本首詩應當是作於公元740年(唐開元二十八年)之後,作者當時已過四十歲。他的人生態度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轉變,過上了種亦官亦隱的特殊生活,集中創作了大量棲心于田園山水的詩篇。本詩就是其中的一首。

簡析

  《新晴野望》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描繪了在初夏雨後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田園風光,寫出農民抓緊雨過天晴的有利時機而突擊耕種的情形,顯示出詩人熱愛自然、眷戀田園的情懷。全詩語言秀麗,情調明朗健康,意境清新開闊,緊緊扣住初夏農村雨後初晴的特徵,融新晴景象與農民勞作為一體,繪製出一幅景色優美且又充滿生活氣息的畫卷,表現了詩人高超的寫景藝術水平。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