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疆阿勒泰畜牧獸醫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牧獸醫學校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新疆阿勒泰畜牧獸醫職業學校前身為阿勒泰地區(創建時為專區)農業學校,校址設在原阿勒泰縣第一小學所在地位於阿勒泰市團結路,交通便利。1962年秋停辦,1965年秋,阿勒泰地區恢復阿勒泰農校,校址設在阿勒泰縣紅衛公社,是阿勒泰地區一所養殖畜牧獸醫類職業中專教育學校。

1980年至1984年由於中專學校調整,停止招生。1987年12月根據自治區新政字[1987]248號文件精神,農校和農機校正式合併成綜合性的中等農業學校。1988年校址遷至阿勒泰軍分區後勤部(即現址)。1990年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新政函[1990]103號文件精神更名為阿勒泰畜牧學校。2006年6月,根據自治區教育廳新教函[2006]37號文件和阿行辦發[2006]86號文件精神,將阿勒泰畜牧學校更名為新疆阿勒泰畜牧獸醫職業學校。建校四十七年來,學校歷經五次搬遷,四次停辦,三次撤併,四次更名。[1]學校用漢、哈兩種語言授課,是一所以畜牧獸醫專業為主的農業綜合學校。

基本內容

中文名:新疆阿勒泰畜牧獸醫職業學校

性質:以畜牧獸醫為主的農業綜合學校

前身:阿勒泰地區農業學校

地址:新疆阿勒泰市團結南路1號

歷史沿革

一九六零年春,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指示和當時地區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阿勒泰行政專署決定成立阿勒泰專區農校。校址設在原阿勒泰縣哈族小學校內,編制為縣團級,當時只設了綜合性的辦公室。有教職工11人,其中校長1人(漢),教員7人(民2人),工人3人(民),黨員2名。

一九六二年秋,全國中專學校下馬停辦,第一屆農學專業(哈),招收學生50人,均為肄業。

一九六五年秋,地區恢復阿勒泰農校,校址設在阿勒泰縣紅墩鄉,由阿勒泰地區師範學校代管,編制為正科級,有教員5人(漢)。招收學生80名(哈),(農學專業40人,畜牧獸醫專業40人)。

一九六七年七月因文革混亂,無法正常上課,學校組織機構癱瘓而停辦,並肄業80名學生,文革結束後補發了畢業證書。

一九七八年六月第二次恢復農校,校址設在福海縣城鎮西部,與地區農機校、財校同屬原地區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臨時黨委代管,三塊牌子,一套班子,直接受地區行政公署領導,業務歸各主管處領導。

一九七九年四月與農機校分建,遷址到原地區「五七」幹校處。

一九八三年十月農機校也遷址到「五七」幹校與農校合併,實行一套班子二塊牌子的管理方法,機構設有校辦公室、教務處和總務處。

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四年由於中專學校調整,停止招生。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根據自治區新政字(87)248號文件精神,將農校和農機校合併辦成綜合性的中等農業學校。當時有教職工86人(其中民族41人);專職教師21人(高講2人,其中民族1人);講師7人(其中民族4人);助理講師4人(民),無職稱(專科學歷)8人(其中民族4人);黨員24人(其中民族12人)。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九年共招收學生669人(其中民族294人),學制3至4年。一九七八年招收統招統分農學專業學生38人;農牧機械專業40人;農村會計29人。

一九七九年招收統招統分農學專業學生38人(其中民族2人);畜牧專業40人(民);農牧機械專業120人(其中民族45人);農村會計86人(其中民族49人)。

一九八二年招收統招統分農學專業40人(民)。

一九八五年招收統招統分農學專業40人(民)。

一九八六年招收統招不統分(農村青年)農牧機械專業39人(其中民5人)。

一九八七年招收統招不統分(農村青年)農牧機械38人(民)。

一九八八年招收統招統分農學專業40人(民),農牧機械專業40人,兩專業的學制為4年制。

一九八九年招收統招不統分(農村青年)獸醫專業40人(民)。

一九九零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新政函(1990)103號文件精神將阿勒泰農校更改為阿勒泰畜牧學校,行政上由阿勒泰行署領導,業務上歸屬自治區畜牧廳指導,歸口阿勒泰地區畜牧局主管。機構為正縣級單位。

機構設施

一九八六年根據阿地黨發(1986)89號文件精神,將學校機構級別明確為縣(處)級單位。

(1)人員編制情況。我校現有在編人員111人(其中民族68人,占61%);黨員48人(其中民族28人);幹部84人,工人27人。

(2)師資隊伍結構情況。專職教師61人,高講10人,講師28人。

(3)專業設置情況。我校現設有畜牧、獸醫、草原、林學動物檢疫、草原保護與監理、農機水利、農會和農學等10個專業。

(4)學校基本建設情況。學校初建時只有幾棟簡陋平土坯房,現已建起了教學樓一幢2976平方米,學生公寓化宿舍樓一幢2516平方米,辦公樓一幢628平方米,教工住宅樓兩幢4280平方米,鍋爐房和澡堂等其他附屬用房715平方米,學生食堂339平方米,共計12300平方米,,綜合實習場面積100183平方米。硬化地面4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5780平方米校園占地面積36685平方米。

(5)實習基地情況。現學校實習基地總面積為1502畝,其中可耕地930畝,人工草場105畝,園林地70畝,居民用地119畝,未開發土地278畝。有磚混結構平房3棟,約500平方米,土木結構平房2棟,約450平方米,保溫羊圈2座,約600平方米,鹿圈1座,約850平方米。

(6)教學設備設施情況。教室12個,電教室1個,微機室2個(70台微機),多功能多媒體室一個、實驗室7個,農草標本室1個,圖書資料室1個(藏書量已達2.4萬冊),打字室1個。

科研師資。學校現有專職教師61人,其中高級職稱8人,講師35人,具有國家級職業技能資格鑑定考核資格的考評員20人。建校至今,教職工在國內各種報刊雜誌上共發表學術論文、譯文2000餘篇。

職業教育

學校位於阿勒泰市團結路,交通便利。校園占地面積36685平方米,綜合實習場面積100183平方米。學校現有專職教師61人,其中高級職稱8人,講師35人,具有國家級職業技能資格鑑定考核資格的考評員20人。建校至今,教職工在國內各種報刊雜誌上共發表學術論文、譯文2000餘篇。

阿勒泰畜牧學校既擔負着學歷教育教學任務,同時還擔負着全地區各縣(市)、鄉(鎮)農、牧、林、草、農經、水利等大農口在職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再就業培訓、繼續教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等培訓任務。2002年以來,培訓各類在職專業技術人員1984人(其中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338人、各類農牧業短期培訓1487人、為就業人員培訓159人)。教育體制改革後,我校畢業生的就業曾一度陷入低谷,隨着地區現代科技農牧業的不斷發展對農牧業人才需要的增加,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呈逐年上升態勢。畢業生就業率達到了80%以上。近幾年來,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和再就業工程的實施,根據教育制度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校把工作重點逐步轉向職業教育和各類培訓上來。1998年自治區人事廳和畜牧廳聯合下文批准在畜牧學校建立了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考核站;1999年新疆農業大學在我校設立了成人教育函授站並聯合開展招收成人函授本、專科班和一年制在職成人大專班、二年制在職成人本科專業學歷證書班。

從2000年開始,畜牧學校與自治區畜牧科學院職業技能鑑定站共同開展了地區大農口職業技能鑑定工作,對學校即將畢業的學生和社會在職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職業技能鑑定考核,已有1956名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職業技能鑑定,並取得了相應的中、高級資格證書。2003年4月自治區人事廳在我校掛牌設立了「自治區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2003年自治區畜牧廳根據國家農業部「星火」計劃的安排,委託畜牧學校培訓北疆、東疆片區七個貧困牧場的牧民,兩年共培訓牧民800餘人。由於出色完成了貧困牧場農牧民培訓計劃,培訓工作成效顯著,受到所在牧場領導、當地牧民的讚揚和自治區畜牧廳的表揚。阿勒泰畜牧學校自1960年建立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歷經幾次搬遷、幾次撤併,十分艱難的生存和發展到今天。儘管如此,四十多年來,學校為地區培養了5186名農牧業科技人才,培訓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農牧民、未就業人員3689人。

科研師資

學校位於阿勒泰市團結路,交通便利。校園占地面積36685平方米,綜合實習場面積100183平方米。學校現有專職教師61人,其中高級職稱8人,講師35人,具有國家級職業技能資格鑑定考核資格的考評員20人。建校至今,教職工在國內各種報刊雜誌上共發表學術論文、譯文2000餘篇。

招生情況

學校面向社會招收大農口各專業中專學員(學生)、函授大專學員(學生)。同時,經自治區人事廳批准招收一年製成人大專學歷專業證書班和兩年製成人本科學歷證書班。

學校榮譽

1998年,阿勒泰畜牧學校與新疆農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合作建立了阿勒泰函授站。2003年經自治區人事廳批准成立首批自治區級大農口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基地和再就業培訓基地之一。學校教學軟硬件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環境優美,2002年被評為自治區級衛生紅旗單位;地區級精神文明單位;2003年被地區命名為"花園式"單位。

社區互動

居住在團結南路社區四個站的空巢老人許泗德老人,平時以低保維持生活,社區為許泗德老人申請了「五七」工,每月可以拿到幾百元的「工資」,高興地老人平時樂呵呵的。由於老伴腿腳殘疾,為了看病,老兩口平時生活節衣縮食,不捨得買好吃的,甚至在過年了家裡的煤都是許泗德老人出去撿的柴伙,用來取暖。

許泗德老人經常外出去撿一些瓶子和廢紙等賣點錢來補充家裡零用錢。團結南路社區和阿勒泰畜牧學校為讓空巢老人度過一個愉快、充實、富有意義的「夏天」, 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用愛心共暖轄區的貧困空巢老人畜牧學校與老人形成一對一結對幫扶,並時不時地去看望他們,給老人們送去溫馨。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