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方尾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方尾鶲

Gray-headed Canary-Flycatcher

Ansel.Ma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Culicicapa ceylonensis

目/科/屬  雀形/細嘴鶲/方尾鶲

遷徏狀態   迷鳥

普遍性    

體長/體重  12-13cm/7-9g

方尾鶲,雌雄同型。虹膜褐色。嘴黃褐,上嘴及嘴先黑褐色。腳黃褐色。

成鳥:

  1. 白眼圈,體型嬌小,羽色鮮明的小型鶲。頭至胸灰,略有羽冠。
  2. 體背欖綠色,腰黃色,翼及尾羽暗褐色,具黃色羽緣及不明顯黃翼帶。
  3. 腹及尾下覆羽黃色。

棲地&習性

喜於低海拔的森林和次生的闊葉森林和林地,偏愛樹木繁茂的峽谷和溝壑。

性活潑,不太怕人,在樹枝間跳躍。停棲時姿刼挺立,會不時擺動尾部。有時會混於其他鳥群中,飛出捕食昆蟲後再回到停棲地。

主要飲食包括和蚊子,其他甲蟲鞘翅目),黃蜂膜翅目),飛蛾鱗翅目)。

繁殖

季2月下旬至7月;通常兩個育雛。一夫一妻制。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在東北中國不常見;俄羅斯的稀有;在大多數非繁殖範圍內都很常見,但在婆羅洲N&C很少見。

鳴聲

發出響亮而刺耳「啾、唧唧唧」或有規律「chiree-chiree」哨音。

外觀相似性

寬嘴鶲嘴較寬且長,下嘴基多黃色,白色眼先甚明顯。胸、脇色明顯較淡。尾下覆羽具暗色斑紋,停棲時翼尖較長,約達尾羽1/2至2/3。

灰斑鶲嘴稍長,顎線與臉頰間之頰紋較白,腹明顯也較白,胸、脇之縱斑清晰分明。停棲時,翼尖較長,約達尾羽1/2至2/3。

眼先不明顯白色,胸、脇色縱斑分明。停棲時,翼尖較長,超過尾羽2/3。

分佈

亞種及分佈

  • C. c. calochrysea Oberholser, 1923 – 喜馬拉雅山,從巴基斯坦北部(Murree Hills)和克什米爾E到東北,C和CE印度,孟加拉國,C&S中國,緬甸(S Tenasserim除外),泰國(SW&S除外)和N&C印度支那; 從印度C&S巴基斯坦(印度河谷)通過N&C印度平原到中國南部和印度支那進行非繁殖。
  • C. c. ceylonensis (Swainson, 1820) – 印度西南部和斯里蘭卡
  • C. c. antioxantha Oberholser, 1923 – 緬甸南部(S Tenasserim),泰國西南部,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和巴厘島。
  • C. c. sejuncta E. J. O. Hartert, 1897 – 小桑達斯的Sumbawa,Flores和Lembata。
  • C. c. connectens Rensch, 1931 – 位於小聖達斯的Sumba。[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方尾鶲
方尾鶲 Grey-headed Canary-flycatcher (Culicicapa ceylonensi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