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情說法(林清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無情說法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無情說法中國當代作家林清玄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無情說法

山河大地是如來,有情無情是法身,無情事物都有佛性,何況是有情的眾生呢?無情說法

朋友請我吃飯,餐桌上有一道菜是生炒苦瓜,一道是糖醋豆腐,一道是辣椒炒乾絲。我看了桌上的菜不禁莞爾,說:「今天酸甜苦辣都齊了。」朋友仔細看看桌上的菜,不禁拍案大笑。

這使我想到,即使是植物,都各有各的特性:甘蔗是頭尾皆甜,檸檬則里外是酸,苦瓜是連根都苦,辣椒則中邊全辣,它們這種特性,經過長時間的藏放也不失去,即使將它碎為微塵粉末,其性不改。還有一些做藥材的植物,不管制成湯、膏、丸、散,或經長久的熬煮,特質也不散滅。

我們生活中的心酸、甜蜜、苦痛、辛辣種種滋味,不亦如植物的特性嗎?一旦我們品嘗過了,似乎就永不失去。在我們的生命情境中,有很多時候,是酸甜苦辣同時放在一桌的,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挑甜的吃,偶爾吃點苦的、辣的、酸的,有助於我們品味人生。在酸甜苦辣的生命經驗更深刻之處,有沒有更真實的本質呢?若說檸檬以酸為本性,辣椒以辣為本性,甘蔗以甜為本性,苦瓜以苦為本性,那麼人的本性又是什麼呢?我們常說「這個人本性不良」,或「那個人本性善良」,可是,我們常看到素性不良的人改邪歸正,又常見到公認本性良善的人卻墮落了。這種本性似乎是「可轉」、「能改變」的,因此我們語言上所說的「本性」,事實上只是一種「薰習」,是習氣的長期薰染而表現在外的,並不是最深刻的自我。

習氣,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偏執,正如嗜吃辣椒與檸檬的人,說不出是什麼原因。但人生的一切煩惱正是由這種偏執而產生,偏執是可矯正的,矯正的方法就是中道,例如檸檬雖是至酸之物,若與甘蔗汁中和,就變成非常的可口。去除習氣只有利用中和的方法,人最大的習氣不外乎是貪、嗔、痴,貪應該以「戒」來中和,嗔應該以「定」來中和,痴應該以「慧」來中和。一個人時時能中和自己的習氣,就能坦然地面對生活,不至於被習氣所左右。在我們的人生經驗里,有時會遇見一些特別貪吝、嗔恚、愚痴的人,為什麼他們會特別有這樣的習氣呢?

我國有一個有名的民間傳說,相傳漢朝有一位姓孟的女子,幼讀儒書,長大學佛,普遍得到鄉里的敬愛,年老以後被稱為「孟婆」。她死後成為幽冥之神,建了一座「飫忘台」,在陰陽之界投胎必經之路。孟婆取甘、苦、酸、辛、咸五味做成一種似酒非酒的湯,稱為「孟婆湯」,投胎的人喝了這種湯就完全忘記前世,然後走入今生甘苦酸辛鹹的旅程。傳說每一個魂魄入胎之前,各種滋味都要嘗一點才能投胎,這是為什麼人人都要在一生遍嘗五味的緣由。傳說又說,有的人甜湯喝多了,日子就過得好些;有的人苦汁喝得多,這一生就慘兮兮。

「孟婆湯」的傳說雖是無稽之談,但非常有趣,至少啟示我們:既然投生為人,就不可能全是甜頭,生命里是有各種滋味的。我有時候想,「孟婆湯」是不是取了甘蔗、苦瓜、檸檬、辣椒、鹽巴做成的呢?值得欣慰的是,生活固有五味,但人只要挺起胸膛的生活着,甘苦酸辛咸總會過去,而這些折磨只是情感的激盪與波動,不會毀滅一個人真實的本質。對於能勇敢承擔生命的人,甘苦酸辛咸只是生命的洗禮,在通過這種清洗時,只要保有覺悟與智慧的心,就會洗出我們更明淨的自我。

吃着桌上幾盤氣味強烈的菜,使我想到甘蔗、檸檬、苦瓜、辣椒在做着一場「無情說法」,有時甚至讓我迷惑,這些植物是不是人間的苦樂辛酸所感生的呢?「無情說法」這四個字多麼有味,它說明了我們所遭遇世間的一切因緣,時時處處都在說法,有情無情對我們都有智慧的啟發,正如我們見到一朵花的凋謝與一位美女的老去,都得到啟示一樣。「無情說法」在禪宗是十分有名的公案,有一次洞山良價去請教雲岩曇成禪師,他問道:

「無情說法,什麼人得聞?」(無情事物說法的時候,什麼人聽得到?)雲岩說:「無情說法,無情得聞。」(無情事物說法,無情事物聽得到。)師曰:「和尚聞否?」(和尚聽得到嗎?)雲岩說:「我若聞,汝即不得聞吾說法也。」 (我如果聽得到,你就聽不見我說法了。)師曰:「若恁麼即良價不聞和尚說法?」(為什麼說我聽不見你說法呢?)雲岩說:「吾說法,汝尚不聞,何況無情說法也。」我說法,你都聽不見了,何況是無情事物對你說法呢!)

洞山良價聽了十分慚愧,就問「無情說法」出自哪一部經,雲岩禪師告訴他出自《阿彌陀經》,經上說「水鳥樹林皆悉念佛念法」,洞山隨即開悟,寫了一首偈: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聲不現,眼處聞聲方可知。 (真是奇妙的事呀!無情說法多麼不可思議!如果要用耳朵去聽就聽不見聲音,要用眼睛才聽得見聲音呀!)這個公案告訴我們,無情事物不是用聲音來說法,而是用沉默來說法,並不是說無情事物本身有法,而是身心清淨、善於觀察思維的人,就能見到無情中自有法的啟示,對於無情界的說法,不是以耳朵去諦聽,而是要「眼處聞聲」!

關於「無情說法」,還有一個更早的公案,是牛頭慧忠禪師解答弟子的請示:僧問:「阿那個是佛心?」師曰:「牆壁瓦礫是。」問:「無情既有心性,還解說法否?」師曰:「他熾然常說,無有間歇。」問:「某甲為什麼不聞?」師曰:「汝自不聞。」問:「誰人得聞?」師曰:「諸佛得聞。」問:「眾生應無分邪?」師曰:「我為眾生說,不為聖人說。」問:「某甲聾瞽,不聞無情說法,師應合聞?」師曰:「我亦不聞。」問:「師既不聞,爭知無情解說?」師曰:「我若得聞,即齊諸佛,汝即不聞我所說法。」問:「眾生畢竟若聞否?」師曰:「眾生若聞,即非眾生。」[1]

作者簡介

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國台灣當代作家、散文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