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限的「哥德巴赫猜想」(李錫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無限的「哥德巴赫猜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無限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國當代作家李錫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無限的「哥德巴赫猜想」

在1978年之前,我們普通人聽說過「哥德巴赫」這幾個字的人可能很少,極少,更不用說還有「猜想」。

直到今日,我們依然不知「哥德巴赫猜想」的深奧在哪,甚至搞不懂這座科學堡壘的「入口處」在哪。面對高峰,只有仰望。

大約是1978年春節之後,報紙、電台里反覆播發一篇文章,叫《哥德巴赫猜想》,9月1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全文。文章中陳景潤投身科學的事跡感染着我,刺激着我,毫不誇張地說,每看一次、每聽一次,我都是熱血沸騰。剛剛進入成年的我,有個問題總在腦海中閃現:我能做些什麼呢?今後的人生道路應該怎麼走?

愛好文學的我,似乎頭一回知曉了「報告文學」,並且把報告文學跟通訊報道聯繫起來,以為它是富有激情的報道文章。慢慢的我發現,這篇作品將枯燥變為生動,將抽象化成具體,將專業演繹為通俗,外行人也愛看,全民都愛讀。一篇好的報告文學,它的感染力之強,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對我後來寫作的影響之大,也超出我的想象。

我開始關注文章的作者徐遲,這種關注一直持續到今天——許多年來,我多次搜尋徐遲的作品,還有他的人生經歷。在閱讀諸如文學人物、文學史的時候,也是特別留心找到徐遲的名字,留意媒體和書評者對於他的高度評價。人們在這位老一輩詩人、散文家的作品裡,又欣賞了他的《地質之光》《生命之樹常綠》《在湍流的漩渦中》,他用優美語言和濃烈詩情,分別描寫了著名科學家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對於科技題材的作品,徐遲說:「這些是人類思維的花朵。這些是空谷幽蘭、高寒杜鵑、老林中的人參、冰山上的雪蓮、絕頂上的靈芝、抽象思維的牡丹。」這生動的比喻,令人神馳。在「破冰」之後,在春天已經到來卻「乍暖還寒猶未定」時候,徐遲先生不失時機、如饑似渴般呼喚溫暖,以最快的節奏,寫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的正直與頑強。其尊重科學、吶喊人性良知的大無畏精神,本身就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發揚。

徐遲的報告文學,讓大眾百姓知道了陳景潤,知道了一位偉大數學家的攀登精神和永載史冊的科學成果。我和許多人一樣,多少年來沿着歷史的脈絡,循着科學奇人陳景潤的生活軌跡,矚目他的人生命運,甚至對他的生活點滴都發生了興趣,同事在一起也免不了議論「陳景潤如何如何了」。確實,自從《哥德巴赫猜想》之後,陳景潤的工作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他多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並有了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然而卻在1996年他63歲的時候不幸離世——這些,都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流露出來的無不是尊敬、欽佩,與之相伴還有太多的同情、惋惜。

回到40年前,在《哥德巴赫猜想》的刺激下,也是在那種追求知識、攀登高峰、獻身四化的氛圍中,我作出了一個影響自己一生的決定:參加高考!當年的10月份我在農村教師的崗位上請假複習,並於第二年升入大學。一篇優秀的文章,對一個人竟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實際上,《哥德巴赫猜想》本身也是一座文學高峰,她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幾代人,無數的青少年在陳景潤精神的鼓舞下,懷着報國之志,奔向祖國的四面八方。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麼?一般人不能妄猜,也猜不透、說不清,但我想,它的影子卻是無所不在的,伴隨着時光的延伸,它的無限意義會愈加煥發光彩。不用「猜想」的是,一個數學命題,一旦化作一個民族的思想動力和創造精神,這是多麼史無前例的偉大「猜想」啊![1]

作者簡介

李錫文,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