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詩與貧血(老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詩與貧血》中國現代作家老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過去的二年裡,有兩樁事仿佛已在我的生活中占據了地位:一樁是夏天必作幾首舊詩,另一樁是冬天必患頭暈。

把這兩件事略加說明,似乎頗足以幫助記述二年來生活的概況,所以就不惜浪費筆墨來說上幾句了。

先說作舊詩吧。對於舊詩,我並沒有下過多少工夫,所以非到極閒在的時節,決不動它。所謂「極閒在」者,是把遊山玩水的時候也除外,因為在山水之間游耍,腿腳要動,眼睛要看,心中要欣賞,雖然沒有冗屑纏繞,到底不象北窗高臥那樣連夢也懶得作。況且,名山大川與古蹟名勝,已經被古人談贊過不知多少次,添上自己一首半首不甚象樣子的詩,只是獻醜而已,大可以不必多此一舉。趕到心中真有所感而詩興大發了,我也是去謅幾行白話詩,即使不能道前人之所未道,到底在形式上言語上還可以不落舊套,寫在紙上或野店的泥壁上多少另有點味道。這樣的連在山水之間都不大作舊詩,手與心便無法不越來越鈍澀,漸漸的仿佛把平仄也分不清楚了似的。

可是,在過去的二年中,我似乎添了個「舊詩季節」。這是在夏天。兩年來,身體總是時常出毛病,不知哪時就拋了錨;所以一入夏便到鄉間去住,以避城市的忙亂,庶幾可以養心。四川的鄉間,不象北方的村莊那樣二三百戶住在一處,而只是三五人家,連個賣酒的小鋪也找不到。要去趕場,才能買到花生米,而場之所在往往是十里以外。要看朋友,也往往須走十里八里。農家男女都有他們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可是外人插不進手去:看他們插秧,放牛,拔草,種菜,說笑,只是「看」着而已。有時候,從朝至夕沒地方去說一句話!按說,在這個環境下,就應當埋頭寫作,足不出戶了。但是不行。我是來養心,不是來拚命。即使天天要幹活,也必須有個一定的限制,一天只寫,比如說,一千字;不敢貪多。這樣,寫完了這一千字或五百字,便心無一事,只等日落就寢。到晚間,連個鬼也看不見。在這時節,我的確是「極」閒在了。

人是奇怪的東西,太忙了不好,太閒了也不好。當我完全無事作的時候,身體雖然閒在,腦子卻不能象石頭那樣安靜。眼前的山水竹樹與草舍茅亭都好象逼着我說些什麼;在我還沒有任何具體的表示的時候,我的口中已然哼哼起來。哼的不是歌曲或文章,而是一種有腔無字的詩。我不能停止在這裡,哼着哼着便不由的去想些詞字,把那空的腔調填補起來;結果,便成了詩,舊詩。去夏我作了十幾首,有相當好的,也有完全要不得的。今年夏天,又作了十幾首,差不多沒有一首象樣兒的。我只是那麼哼,哼出字來便寫在紙上,並不擰着眉毛去推敲,因為這本是一時的興之所至,夠自己哼哼着玩的使己滿意,故無須死下工夫也。茲將村居四首寫錄出來,並無「此為樣本」的意思,不過是多少也算生活上的一點微痕而已:

茅屋風來夏似秋,日長竹影引清幽。

山前林木層層隱,雨後溪溝處處流。

偶得新詩書細宇,每賒村酒潤閒愁;

中年喜靜非全懶,坐待鵑聲午夜收。

半老無官誠快事,文章為命酒為魂。

深情每祝花長好,淺醉唯知詩至尊!

送雨風來吟柳岸,借書人去掩柴門。

莊生蝴蝶原遊戲,茅屋孤燈照夢痕。

中年無望返青春,且作江湖流浪人;

貧未虧心眉不鎖,錢多買酒友相親。

文驚俗子千銖貴,詩寫幽情半日新,

若許太平魚米賤,乾坤為宅置閒身。

歷世於今五九年,願嘗死味懶修仙。

一張苦臉唾猶笑,半老白痴醉且眠。

每到艱危詩入蜀,略知離亂命由天;

若應啼淚須加罪,敢盼來生代杜鵑。

夏天,能夠住在有竹林的鄉間,喝兩杯白干,諏幾句舊詩,不論怎麼說,總算說得過來。一到冬天,在過去的兩年裡,可就不這麼樂觀了。冬天,我總住在城裡。人多,空氣壞,飲食欠佳,一面要寫文賣錢,一面還要辦理大家委託的事情;於是,由忙而疲,由疲而病;平價米的一些養份顯然是不夠支持這部原本不強健的身體的。一病倒,諸事擱淺;以吃藥與靜臥代替了寫作與奔走。用不着招急生氣呀,病魔是立意要折磨人的,並不怕我們向他恫嚇與示威啊。病,客觀的來說,會使人多一些養氣的工夫。它用折磨,苦痛,挑動你,壓迫你;你可千萬別生氣,別動肝火,那樣一來,病便由小而大,由大而重,甚至帶着你的生命凱歌而歸。頂好,不抵抗,逆來順受,使它無可如何。多喒它含羞而退,你便勝利了。就是這樣,我總是慢慢的把病魔敷衍走;大半已是春天了。春殘夏到,我便又下了鄉,留着神,試着步,天天寫一點點文章;閒來無事便哼一半首詩。詩不高明,因為作者在貧血之餘,不敢放膽為之也。因以「舊詩與貧血」名篇。 [1]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滿族,北京人(正紅旗)。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趙子曰》《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鬚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筆名來歷,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筆名。因為老捨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捨棄;予,我。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2]

他於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