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伏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曠伏兆(1914年1月27日-1996年6月4日),江西省永新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
人物簡介
曠伏兆(1914—1996 ),江西省永新縣人。少時學徒做裁縫工人。1929年參加革命,曾任文雅鄉工會委員,縣模範團大隊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八軍第七十團班長、紅六軍團第十八師衛生部政治指導員、第十七師新兵營營長、龍桑獨立團政治委員、紅六軍團第十六師四十六團副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山西省方山縣委書記,山西戰總會第二支隊副支隊長,八路軍冀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冀中軍區警備旅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第十軍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地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補訓兵團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第六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第一縱隊政治委員,第二十兵團六十七軍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兵團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政治委員,鐵道兵第二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6年病逝於北京。是第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大事年表
1914年1月27日生於江西省永新縣文雅(今埠前)心田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0歲時到鄰村裁縫店當學徒。
1929年10月參加文雅鄉工會,投身革命。先後任文雅鄉工會委員、縣模範團大隊長。
1932年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3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6軍團第18師衛生部、軍團保衛局保衛隊政治指導員,第17師連政治指導員、新兵營營長,龍桑獨立團政治委員。參加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1937年1月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習。
1937年7月後,歷任中共山西省方山縣委書記,山西省戰地總動委會第2支隊副支隊長。
1939年1月任冀中軍區第一軍分區、警備旅政治委員。參加了百團大戰及冀中區「五一」反「掃蕩」作戰。
1943年2月任晉察冀軍區第十軍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地委書記。在北平(今北京)、天津、保定地區領導抗日軍民創造性地開展平原游擊戰、地道戰、地雷戰[1],靈活機動地打擊日本侵略軍,堅持抗日游擊戰爭。
1945—1949年,先後任晉察冀軍區補訓兵團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第6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1縱隊政治委員、第67軍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平津戰役、太原戰役。
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7軍政治委員,第19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等職。參加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和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停戰後,組織部隊落實戰備工作,大力幫助朝鮮人民恢復生產。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6年10月任十九兵團政委。
1958年4月,曠伏兆率第十九兵團奉命回國。回國後入高等軍事學院學習。
1960年4月任國家地質部副部長兼黨組副書記,組織領導地礦、石油資源勘探工作。
1975年10月後,任空軍副政治委員、鐵道兵第二政治委員。期間,大抓飛行員的政治思想工作,認真做好清查和落實政策工作,積極恢復黨和軍隊的優良傳統。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撤銷鐵道兵建制,把鐵道兵併入國家鐵道部的決定後,認真研究安排鐵道兵撤編的有關事宜,組織機關、部隊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生產秩序和生活秩序,善始善終地做好工作,既保證了部隊當時所擔負的工程任務按期完成,又保證了部隊順利併入鐵道部[2]。
1983年5月,調解放軍離退休工作領導小組任副組長。
1988年7月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6年6月在北京逝世。
視頻
曠伏兆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地道戰創始人:曠伏兆,人民網,2015-09-09
- ↑ 鐵兵將軍:曠伏兆,《中國鐵道建築報》電子版,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