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達·蘭多芙斯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旺達·蘭多芙斯卡( Landowska·Wanda, 1879年-1959年),波蘭大鍵琴家、鋼琴家[1]。學於華沙音樂學院,1900-1912年間在巴黎教授鋼琴,廣泛結識文化界名流。此後約七年均在柏林教授大鍵琴。1925年在巴黎創辦古代音樂學校。1940年起定居美國,專事教學、著述和錄音。她被認為是20世紀大鍵琴藝術的復興者和20世紀早期J.S.巴赫大鍵琴音樂權威的演繹者。她法雅、普朗克等作曲家為她寫過20世紀首批用大鍵琴演奏的樂曲。許多當代著名大鍵琴家都是她的學生。她結過婚,她的學生、助手芭芭拉·阿泰是其終身伴侶。論著《古代音樂》、《蘭多芙斯卡論音樂》,她錄製的《哥德堡變奏曲》、《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意大利協奏曲》、同梅紐因合作的《小提琴與鍵盤奏鳴曲集》以及記錄片《蘭多芙斯卡:非凡的智者》等。
簡介
蘭多芙絲卡出生於華沙,是猶太人,父親是律師,母親是語言學家。她早年曾在華沙音樂學院和柏林等地學習鋼琴,1900年移居巴黎,與波蘭民俗學者Henry Lew結婚。Henry在1918年車禍去世。她積極鑽研古典音樂,改良了大鍵琴,使之復活成為了現代的樂器。1913年-1919年間在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執教,1925年返回巴黎,積極推廣和從事羽管鍵琴的演奏。1940年由於德國軍隊的占領她和助理兼伴侶Denise Restout前往瑞士避難,次年移居美國。1941年12月她抵達紐約,來到美國時基本上沒有資產。1949年她定居在康涅狄格州,並開始巡迴演出。她最後一次公開演出是在1954年。1959年8月16日她在家中去世,得年80歲。她的女助理兼伴侶Denise Restout編輯和翻譯了她的音樂作品,在1964年出版。
個人評價
上個世紀末生于波蘭,就學於華沙和伯林,最終定居美國的萬達·蘭多芙斯卡,被人們評價為「復活了大鍵琴的演奏藝術」,至今,在整個古樂運動領域,至少在鍵盤樂領域裡,還沒有人能享有如此高的聲譽。應該說,我們至今了解的很多巴赫和同時代作曲家的鍵盤樂作品,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蘭多芙斯卡的演出。她當年在歐洲和美國的巡演,就好像為當代聽眾打開了一扇窗戶——原來距離浪漫主義和現代派如此久遠的音樂和樂器,竟有着這樣優美而精緻的聲音和節奏。開啟這扇窗戶的就是蘭多芙斯卡的手指,在窗戶的裡面,是今天的世界,窗戶的外面,是悠久的古代傳統。我們常常感嘆於這種天才的神奇力量,他們的作用,就好像黑則明的一部電影,使博物館里欣賞藝術的觀眾走進了畫中。
不過,如果蘭多芙斯卡的作用只在於讓今天的聽眾體會到古代樂器的美妙,那麼她的「復活」作用便打了不少折扣,至少,她也就是一位高明的發現者。而蘭多芙斯卡真正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她對於幾百年前的音樂位置的把握。她曾說過,自己終其一生對古樂研究的目的在於對當時作曲家思想的揣摩,因而,通過大師的演奏,我們聽到的是一種穿過時間之流的精神復活。她演奏的巴赫《平均律鍵盤音樂曲集》,雖然沒有各種現代派詮釋中的個性和鮮活,但我們卻無時無刻不感到一種近在眼前的巴赫尊容,乃至那個古老的時代、社會和文化,這便是使巴赫在今天復活的意義[2]。
視頻
旺達·蘭多芙斯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波蘭大鍵琴家、鋼琴家--旺達·蘭多芙斯卡,新浪博客
- ↑ 她在喚醒了這件樂器,讓巴赫得以「復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