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代小說是在宋元時期的說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代小說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小說自宋元時期的說話藝術發展起來的,從明代開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才充分顯示出它的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地位,在文學史上,取得了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的地位。著名的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至今仍為廣大讀者所愛好。[1]
發展歷程
元明清三代的小說超過以前所有時代,尤其以章回體小說光輝奪目。繼元明兩代產生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之後,到清代又產生了《儒林外史》《紅樓夢》等長篇小說著作,達到了古典小說的頂峰,讓後世學者對它們產生了無窮的興趣。
明代小說非常侃口,四大名著中三冊在明朝誕生,這也證明了這一點。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政權以後,吸取了元統治者覆亡的歷史教訓,在明初採取了恢復發展生產、使人民休養生息的方針。歷百年左右,出現了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定的局面。中葉以後,工商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市民階層日益壯大,他們的生活和思想要求在文學中得到反映,因而在宋元時期說話藝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俗小說,便受到他們的歡迎而得到發展的機會。葉盛《水東日記》卷二十一說:「今書坊相傳,射利之徒,偽為小說雜事,農工商販抄寫繪畫,家畜而人有之,痴文婦,尤所酷好。」反映了當時小說的讀者群主要在市民階層。
明代小說,是在宋元時期的說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代文人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稱為「擬話本」,就是直接摹擬學習宋元話本的產物;長篇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亦多由宋元說話中的講史、說經演化發展而來。嘉靖以後,文人獨立創作的反映現實的長篇小說如《金瓶梅》,亦取資於講唱文學的寫作經驗。
由於宋元以來通俗小說創作的實踐,顯示了這一文學形式不可忽視的社會作用,因而受到明中葉以後一些具有進步思想的文人的重視,在理論上給予高度的評價,闡明其社會的和文學的價值,為小說爭得了文學地位。如李贄就將《西廂》、《水滸》與秦漢文、六朝詩相提並論,同稱為「古今至文」;袁宏道稱《水滸》和《金瓶梅》為「逸曲」。而《古今小說》綠天館主人序更指出話本小說比儒家的經典《孝經》和《論語》具有更強烈的感人力量。
明代印刷術的進步,刻書業的發展,也為小說創作的刊行流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促進小說創作的繁榮。
從明初到嘉靖年間,以成書於元末明初的《三國志演義》、《水滸傳》和成書於嘉靖年間的《西遊記》為代表,標誌着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由宋元時代初具規模的講史和說經話本,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這三部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在長期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寫定,是集體創造的成果。它們都繼承了話本的思想藝術傳統而又有巨大的突破。在短篇小說方面,這個時期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餘話》等文言小說,專事模仿唐宋傳奇,有所成就。從嘉靖以後到明末,出現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創作空前繁榮的局面。長篇小說,一方面是在《三國志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的影響下,從豐富的史籍、民間傳說和藝人講說中吸取素材和營養,繼續出現不少歷史演義、英雄傳奇和神魔小說。另一方面,則出現了由文人作家獨立創作、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描寫也更趨於細緻的《金瓶梅》。這就使古代長篇小說的創作突破了依附於歷史或神怪的窠臼,而有了新的發展。短篇小說也出現了許多由文人創作而專供人們案頭閱讀的擬話本,在題材內容和藝術風貌上,比之宋元時期供講唱的話本小說有了巨大的飛躍。是中國小說史上的巔峰。
長篇小說
這類小說有兩種發展傾向,形成兩種形式。一種講史小說的形式是歷史演義。這是在宋元人說話中講史一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謂歷史演義,就是以一朝一代的歷史事實作基礎,再吸取野史雜說和民間傳說的內容,敷演擴大而成。以《三國志演義》為代表。所謂「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大體上能反映出這類小說的面貌。《三國志演義》原題《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著。從現存元刊講史話本《三分事略》和《三國志平話》看,平話為《三國志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基礎。羅貫中參酌正史,又廣采民間傳說,完成了這部宏篇巨製。小說描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始末,但它所概括的卻是長時期封建社會生活特別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生活,具有豐富的歷史內容。《三國志演義》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醜惡面貌和反動本質。《三國志演義》以描寫軍事鬥爭為主,同時又穿插結合政治鬥爭和外交鬥爭,它通過鮮明生動的生活場景所概括的鬥爭經驗,可供後人借鑑。《三國志演義》表現出鮮明的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這種傾向反映了較為複雜的思想內容,其中包括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形成的封建正統思想,儒家「天下歸仁」的思想,以及宋元以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民族意識等。《三國志演義》善於在矛盾鬥爭中塑造人物,創造了像曹操、關羽、諸葛亮、張飛等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三國志演義》又長於描寫戰爭。既有宏偉壯闊的場面,又有人物活動的生動刻畫。虛實配合,主次分明,詳略得當。明代的歷史演義小說數量不少。差不多從遠古傳說的虞夏時代,到漢晉唐宋都有所作。較著者如《列國志傳》、《全漢志傳》、《唐書志傳通俗演義》等。但大多模仿《三國志演義》而思想藝術不高。魯迅批評說:「雖其上者,亦復拘牽史實,襲用陳言,故既拙於措辭,又頗憚於敘事。」(《中國小說史略》)另一種講史小說的形式是英雄傳奇。這一形式也是在宋元講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亦取材於史事,但與歷史演義小說不同,不拘牽於一朝一代的歷史事件的演變,而以描寫英雄人物為主,即魯迅所稱「敘一時故事而特置重於一人或數人者」,以《水滸傳》為代表。《水滸傳》或題施耐庵著,或題施耐庵、羅貫中合著,是一部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宋江起義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但史載不詳。《水滸傳》在宋元講史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作了大量的增飾敷演,虛構成分比《三國志演義》為多。例如梁山泊108位義軍首領中,只有極少數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大部分出於藝術的虛構。產生於宋元時期的《大宋宣和遺事》,保存了當時講史話本中水滸故事的原始面貌,雖極粗糙,然已初具規模。宋時說話的小說一類中,有專說梁山英雄人物的題目保存下來,如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水滸故事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由文人作者加工寫定成書的。《水滸傳》描寫了一支農民起義隊伍從發生、發展到受招安、潰滅的全過程,作者以極其鮮明的愛憎,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熱烈地歌頌英雄的高貴品質和反抗精神,真實地揭示了「官逼民反」是農民起義發生的重要社會根源。但是小說在描寫了梁山英雄大聚義以後,又寫了受招安,征遼,征方臘,直至最後覆亡的悲劇結局,表現出較為複雜的思想矛盾。作為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忠君觀念,對《水滸傳》有明顯的影響。它的批判矛頭雖然觸及到整個黑暗的封建統治網,但鞭撻的對象卻主要是貪官和蒙蔽皇帝的奸賊。但悲劇的結局仍然體現出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奸險殘酷罪惡本質的揭露和批判。《水滸傳》顯示了中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藝術趨於成熟。許多英雄人物不僅個性鮮明,令人喜愛,而且在性格與環境的結合上,寫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發展和轉變,完成了具有豐富社會內涵的典型創造。《水滸傳》中的正面人物,充滿了英雄主義的理想色彩,表明了人物創造的典型化過程,始終沒有離開理想的燭照。這跟水滸故事在人民群眾中長期流傳分不開,這一特點表現了生活在黑暗社會中的人民群眾對鬥爭的信心。明代還產生了不少英雄傳奇作品,思想藝術成就均高出於同期產生的歷史演義小說。所寫大多有一定的史實依據,但內容則主要采自民間傳說,着重於英雄事跡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畫。較有影響者為萬曆間熊大木著的《北宋志傳》,內容演述宋初楊家將抵抗契丹的故事,塑造了眾多的女性英雄形象,其中尤以英姿颯爽的穆桂英為人所喜愛。熊大木還有《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描寫岳飛故事,郭勛的《皇明英烈傳》(一題《雲合奇蹤》)演明代開國史事而着意於宣揚郭氏祖宗郭英之功業,袁於令的《隋史遺文》,寫亂世英雄秦瓊等,都在一個時期內對民間有一定的影響。
短篇小說
明中葉以後,隨着宋元話本的整理刊行,文人摹擬話本而創作白話短篇小說之風日盛。今存最早的明人輯印的話本集,是嘉靖年間洪楩編的《清平山堂話本》,分《雨窗》、《長燈》等6集,每集10卷,每卷1篇,共收話本60篇,故全書總名為《六十家小說》;今存15種。又萬曆間熊龍峰刊印的話本今存4種。以上兩種話本集都包括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在內。收集作品較多而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是天啟年間馮夢龍編輯的《喻世明言》(初題《古今小說》)、《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合稱「三言」。每集收話本40篇。包括宋元話本、明代擬話本兩部分。明末凌濛初仿「三言」創作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則基本上是凌氏創作的擬話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面。其中愛情婚姻題材占有重要地位,表現了對愛情婚姻自主要求的肯定和對封建禮教及門第觀念的批判,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樂小舍拚生覓偶》、《玉堂春落難逢夫》等。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賣油郎獨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情婚姻觀念。譴責薄倖男子也是這類小說表現的重要內容。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政治的黑暗,是明代擬話本的一個重要主題。描寫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生活與思想的作品,顯示了明代擬話本新的思想特色,比如歌頌小商人的勤勞誠實、互相幫助的友情以及對發財致富的追求等。這是市民階層力量壯大和在社會上活躍的表現,是明中葉以後城市商業經濟發展的產物。但「三言」、「二拍」中的擬話本,美化統治階級、宣揚封建禮教、張皇鬼神迷信等充滿糟粕的作品,也占了相當數量。擬話本在藝術上大體保持了話本小說的特色,如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完整、注意刻畫人物性格等。但也有不同之處: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都趨於豐富細膩,篇幅也明顯增長;而在口語運用和生活氣息上則明顯地遜於話本小說。
除「三言」、「二拍」外,明人創作的擬話本小說集,還有《石點頭》、《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種,成就都不高。如魯迅所指出的:「明人擬作末流,乃誥誡連篇,喧而奪主,且多艷稱榮遇,回護士人,故形式僅存而精神與宋迥異矣。」(《中國小說史略》)但其中也有一些篇章,文筆生動,形象鮮明,於人情世態的描繪中,呈現出封建社會生活大量不合情理的事物。
小說介紹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以陳壽《三國志》為藍本,經各家說話人熔裁敷演,由羅貫中於元末明初寫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崗改定的。此書生動描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三國鼎立,最後司馬氏統一天下的複雜歷史,結構宏偉、場面壯觀、人物眾多。有些人物頗具特色,成為某一類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但總的來說,《三國演義》重於敘述歷史事件而薄於文學創造,人物有類型化的傾向,語言半文半白,顯示出由歷史向文學嬗變的痕跡。
《水滸傳》
《水滸傳》或題施耐庵著,或題施耐庵、羅貫中合著。描述北宋宣和年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壯故事。宋江事史載甚略,宋人話本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滸故事已在民間流傳,至《大宋宣和遺事》記宋江等三十六人聚義梁山泊,已略具《水滸》雛形。水滸故事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由文人加工寫定成書的。《水滸傳》情節曲折、故事性強,善於在敘事中刻畫人物,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成為婦孺皆知的文學形象,但虛構成分多於《三國演義》。它是中國第一部用通俗口語寫成的長篇小說,在文學史和漢語史上都有很高價值。
《西遊記》
插圖神話小說《西遊記》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經的事跡,由吳承恩在民間傳說和有關話本、雜劇的基礎上改寫而成。該書想象豐富,手法浪漫,語言詼諧,是白話小說中獨樹一幟的優秀之作。書中塑造了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和膽小自私的豬八戒兩個受人喜愛的文學形象,孫悟空的形象是人民群眾敢於同惡勢力作鬥爭、不怕困難等優秀品質的藝術概括,也寄託了人民戰勝邪惡勢力的美好理想。
《金瓶梅》
刊行於明萬曆年間的《金瓶梅詞話》在白話長篇小說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擺脫英雄與神怪的傳統題材,轉而表現現實日常生活的創始之作。作者題蘭陵笑笑生,前人疑為王世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龍、李開先、賈三近諸說,但均缺乏有力證據。該書籍借《水滸傳》中武松殺嫂一段故事為引子,演成百回長書,雖假託宋代,反映的卻是16世紀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語言,描摹人情世態細緻傳神,語言潑辣生動。但書中對官僚地主放縱肉慾頗多自然描寫,影響了這部書的價值與流布。
此外,較著名的明代長篇小說還有熊大木的《北宋志傳》、郭勛的《皇明英烈傳》、許仲琳(或曰陸長庚)的《封神演義》、董說的《西遊補》、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等,均在中國文學史占據一定地位。
明代的白話短篇小說也獲豐收。馮夢龍輯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收入宋、元、明話本及擬話本一百二十篇。題材多取自稗史或傳說,有宋元舊作,也有明人擬作,經馮夢龍潤色加工,反映出當時市民階層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對後世的白話小說及戲曲都有很大影響。常與「三言」並稱,地位相當的是凌濛初編著的擬話本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各四十篇,內有一篇重複,一篇雜劇,實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藝術性不及「三言」,但為凌氏本人創作,選材標準與語言風格比較統一。此外,明人創作的擬話本小說集還有《石點頭》、《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種。但成就皆遜於「三言」、「兩拍」。這些短篇小說中,愛情婚姻題材占重要地位,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和政治的黑暗也是重要主題,但美化統治階級,宣揚封建禮教和鬼神迷信等充滿糟粕的作品也占相當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