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泰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泰陵 |
---|
|
明泰陵為明十三陵之一,明孝宗朱祐樘與孝康敬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裡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於長陵西北3.5公里的筆架山。[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保護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 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所在: 中國北京市昌平區
- 分類:古墓葬
- 時代:明
- 編號:1-178
- 登錄:1961年
墓主簡介
- 明孝宗朱祐樘,為憲宗第三子,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三十日生,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八日立為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改第二年為弘治元年。
-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八日崩於乾清宮,享年36歲,諡「建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十月十九日葬泰陵。
- 孝宗是明代中葉勵精圖治的賢君。他即位後,首先裁抑宦官及佞幸之臣,太監梁芳、外戚萬喜及其黨羽均被治罪。又淘汰傳奉官2000餘人;罷遣禪師、真人等240餘人;佛子、國師等780人,被追回誥敕印仗,遣歸本土。並調整內閣班底,罷免了不學無術、依附權要的閣臣萬安、尹直等人。
- 由於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監亂政的現象,採取了一些發展經濟、挽救危機的治國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出現了一個較為穩定的時期,史稱其時為「弘治中興」。
修建歷史
- 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後。
- 《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即位後,即着手籌辦孝宗喪事。
- 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和司禮監太監戴義對武宗說: 「茂陵西面有個叫施家台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術的人,前去復視一次。他還提議: 「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士,博訪名山,務得主勢之強,風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着,庶可安奉神靈,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禮部亦贊成這個提議。
- 於是,武宗命太監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視,最後確定在那裡營建孝宗陵寢。
-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五日,陵園正式興工,並定陵名為泰陵。太監李興、新寧伯譚佑、工部左侍郎李釒遂 提督工程,五軍都督府及三大營官軍上萬人供役,歷時四月,玄宮落成,於該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將孝宗葬入陵內。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園的地面建築也全部告成。整個陵寢建築按《明武宗實錄》記載包括:「金井寶山城、明樓、琉璃照壁各一所,聖號石碑一通,羅城周圍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門三座,香殿一座為室五,左右廂、紙爐各兩座,宮門一座為室三,神廚、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橋五座,神宮監、神馬房、果園各一所」。
- 泰陵營建雖然只有10來個月的時間,但卻不是一帆風順。祝允明《九朝野記》和孫緒《無用閒談》曾記載,泰陵營建中在開挖玄宮金井時,曾有泉水湧出,「水孔如巨杯,仰噴不止」。吏部主事楊子器親眼看到,如實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風水觀念中,金井出水,被視為不祥。這樣一來,泰陵非改址不可。當時的督工太監李興,為武宗所寵信,勢焰薰灼,不可一世。他見有人對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見,十分氣惱。工部左侍郎李釒遂 ,希望陵寢儘快工成,也認為楊子器多言。他們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說楊子器「誹謗狂妄」,武宗不問青紅皂白,下令將楊子器關進了錦衣衛大獄。其他知情官員見狀再也不敢提這件事,更不敢為楊子器分辨求情。恰巧,這時有個新被起用的知縣,莆田人邱泰,來到京城,見京城對這件事議論紛紛,就上疏說:「子器比奏甚有益,蓋泰陵有水,通國皆雲。使此時不言,萬一梓宮葬後有言者,欲開則泄氣,不開則抱恨終天。今視水有無,此疑可釋。」武宗覺得有理,命司禮監太監蕭敬押解楊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驗證。楊子器料到李興、李釒遂 會堵住泉眼,自己此去凶多吉少,早晨臨行時賦詩一首:
- 禁鼓元聲曉色遲,午門西畔立多時。
- 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國憂天竟是痴。
- 群議已公須首實,眾言不發但心知。
- 殷勤為問山陵使,誰與朝廷決大疑。
- 楊子器他自比戰國時代向楚王進獻美玉的卞和,認為自己做了杞人憂天的傻事兒。現在,不知朝中誰能為自己雪清這不白之冤。眾官員也為楊子器擔心,怕他慘遭李興毒手。
- 蕭敬押着楊子器到了秦陵,李興果然率領一群打手趕到。他們見了楊子器先是痛罵,接着又要鞭打。蕭敬連忙阻止,對他們說:「水之有無,視之立見,何必如此?」又對李興說:「士大夫可殺,不可辱也。」
- 回到朝廷,蕭敬稟報了泰陵金井無水的情況。太皇太后王氏(憲宗皇后)在宮內聽說這件事,傳旨說:「無水則已,何必罪人!「楊子器才官復原職,避免了一場殺身大禍。
- 其實,泰陵金井即使沒有出水,但從「風水」的角度看,該陵所見位置的確存在不少不合於「吉壤」條件的地方。如梁份在《帝陵圖說》中就曾這樣評論泰陵的風水:「山顛巨石,土山戴之。而靈域之脈實生其下,蓋天壽山外之山。淆然雜亂,地氣不正,穴結無情,非可為弓劍之所也。況乎黑嶺南障,一無所見於前。賢莊,灰嶺之水出其左,錐石之水出發其右,二水雖合,環繞南流,流而散也。……則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談遷在《國榷》中也說:「泰陵臨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識者知其地之不吉矣。」
- 泰陵在清康熙時有的建築即已殘壞。《帝陵圖說》記泰陵祾恩門情況,「今左右兩門壞,壘石以塞門」。
- 此後,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園建築曾經修葺,修葺情況除三座門由琉璃花門改建成磚砌冰盤檐式門樓外,余同茂陵。其現狀較茂陵殘壞最為嚴重。
修繕工程
- 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和歷史上的人為破壞,泰陵的損壞程度已十分嚴重,記者看到,泰陵明樓城牆凹凸不平,樓頂瓦片殘缺。祾恩殿遺址的石條殘缺,風化嚴重。
- 2006年泰陵搶修,主要修繕項目為歸安碑亭遺存、祾恩殿遺存,對現存殘牆做遺址保護;對方城牆體城磚進行剔補,歸安剔補寶城牆及內側登城馬道,修復啞巴院及影壁,疏通寶城以外排水系統等。明樓將挑頂揭瓦、進行大木維修,對城牆進行鉚杆加固,整體修舊如舊,但是明樓內原有的彩畫已經沒有存留,因此此次修繕也不會再畫上。
- 泰陵搶修工程預算資金為3800萬元,為確保搶修資金到位,十三陵景區已從定陵、長陵已開放景區的門票收入中,籌集專項資金用於泰陵搶修。此次搶修工程,只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搶修,搶修後同德陵、康陵、獻陵一樣,不對外開放,實行封閉管理。
精彩視頻
參考文獻
- ↑ 明泰陵——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孝康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北京十三陵特區辦事處 ,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