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易碎雙腔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易碎雙腔龍是由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所聘請的化石收藏家Oramel Lucas於1877年所挖掘的。Lucas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卡農城北方的花園公園發現這個部分脊椎(神經弓及神經棘),接近發現圓頂龍的礦場。毫無疑問,易碎雙腔龍是歷史上最長最重的恐龍,甚至最大體重比藍鯨還要大。它長達35米,和梁龍有近緣關係。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易碎最大個體可達60---80米長、臀高10米、頭高14-15米之間、體重最重220噸。

分類

科普將他的發現於1878年兩度公布於《美國博物學家》(The American Naturalist)期刊,並分類在新的雙腔龍屬下。他把這個屬編入梁龍科內,雖然只有部分的化石碎片,有些學者則將它分類在梁龍超科下,或是梁龍科的「分類未定屬」。雙腔龍屬中首先被命名的種是高雙腔龍(正模標本AMHD 5764),是由科普於1877年發現。雖然只有部分的骨骼,但有足夠特徵可以確定此屬的一些特徵。高雙腔龍的化石較為完好,但就比易碎雙腔龍為小。在1921年,奧斯本與C.C. Mook指出易碎雙腔龍其實只是非常大的高雙腔龍,是高雙腔龍的異名;在1998年,John S. McIntosh也同意這個看法。但是卡彭特指出,它們在脊椎的構造上有所差異,足以顯示它們是不同的種,或甚至不同的屬。

體型

若要估計易碎雙腔龍的大小,就須假設它與梁龍科的相對比例相似,以較多了解的梁龍科的骨頭作縮放比例。在科普原先的紀錄,他以此來估計易碎雙腔龍的股骨大小。科普發現在其他的蜥腳下目恐龍,尤其是高雙腔龍及至高圓頂龍,它們的股骨都是背部最高脊椎的兩倍高度,因而估計易碎雙腔龍的股骨為3.7米高,前腿5.75米長,後腿7.5米長,臀部高度為9.7米。但這些都是比較保守的估計值,可能和實際的體格大小有出入,或許比這小一些,或者還要大很多。於1994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利用相關的梁龍作為參考,估計易碎雙腔龍的股骨大小為3.1到4米長。於2006年,卡彭特就同樣利用梁龍重新評估易碎雙腔龍的股骨為4.3到4.6米。卡彭特嘗試就整頭易碎雙腔龍的體型作出評估,但發現梁龍不同種的體型差異,會影響其估計結果。假設易碎雙腔龍與梁龍有着同一的比例,它的體型就是58米,與保羅在1994年的估計範圍(40到60米)吻合。卡彭特也指出易碎雙腔龍的最小估計值,亦比其他蜥腳下目更為巨大,如超龍(32.5米)、腕龍科的波塞東龍(34米)及泰坦巨龍類的阿根廷龍(35米),因此易碎雙腔龍從體形上來講才是最大的恐龍,也是史上最大的動物

名稱由來

恐龍,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1]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認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對於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並不多。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2]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蹟。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800多個屬(古生物學上的種屬,不完全同於現代動物的分類方式)[3]。 後來,中國日本等國的學者把它譯為恐龍,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於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視頻

易碎雙腔龍 相關視頻

易碎雙腔龍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恐龍可達220噸 長35米 陸地巨無霸
恐龍是怎樣演化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