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盡》

作品名稱: 《春盡》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韓偓

《春盡》是晚唐著名詩人,被尊為"一代詩宗"韓偓[1]

韓偓的詩幾乎是以編年史的方式再現了唐王朝由衰而亡的圖景。作者喜歡用近體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寫時事,紀事與述懷相結合,用典工切,有沉鬱頓挫的風味,善於將感慨蒼涼的意境寓於清麗芊綿的詞章,悲而能婉,柔中帶剛。他的作品多寫上層政治變亂,觸及民生疾苦者較少。而藝術上缺乏杜甫沉雄闊大的筆力和李商隱精深微妙的構思,有時不免流於平淺纖弱。[2]

韓偓的寫景抒情詩構思新巧,筆觸細膩。而最大的特色,還在於從景物畫面中融入身世之感,即景抒情,渾涵無跡。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這是韓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與《安貧》表現同一索寞情懷,而寫法上大不相同。《安貧》直抒胸臆,感慨萬端;本篇則融情入景,興寄深微。

春盡,顧名思義是抒寫春天消逝的感慨。韓偓的一生經歷了巨大的政治變故,晚年寄身異鄉,親朋息跡。家國淪亡之痛,年華遲暮之悲,孤身獨處之苦,有志難騁之憤,不時襲上心頭,又面臨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內心的抑鬱煩悶自不待言。鬱悶無從排遣,唯有借酒澆愁而已。詩篇一上來,就抓住醉酒這個行為來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連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後還要繼續喝酒,以致衣服上濺滿了斑斑酒痕。這樣反覆渲染一個「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來了。

頷聯轉入寫景。涓細的水流載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斷的雲彩隨風吹灑下一陣雨點。這正是南方暮春時節具有典型特徵的景象,作者把它細緻地描畫出來,逼真地傳達了那種春天正在逝去的氣氛。不僅如此,在這一幅景物畫面中,詩人還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於水面的落花,那隨風帶雨的片雲,漂泊無定,無所歸依,不正是詩人自身淪落無告的象徵嗎?擴大開來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間,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斷送,不也可以看作詩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終於被埋葬的表徵?詩句中接連使用「細」、「浮」、「別」、「斷」、「孤」這類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淒清色彩,烘託了詩人的悲涼情緒。這種把物境、心境與身境三者結合起來抒寫,達到融和一體、情味雋永的效果,正是韓偓詩歌寫景抒情的顯著特色。

頸聯再由寫景轉入抒情。芳時,指春天。芳時恨,就是春歸引起的悵恨。但為什麼要說「人閒易有芳時恨」呢?大凡人在忙碌的時候,是不很注意時令變化的;愈是閒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節的轉換,鳥啼花落,處處都能觸動愁懷。所以這裡着力點出一個「閒」字,在刻畫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層看,這個「閒」字上還寄託了作者極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閒散之中白白流過,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無力挽回。這不正是詩人自己面臨家國之變而不能有所作為的沉痛告白嗎?下聯「地迥難招自古魂」,則把自己的愁思再轉進一層。迥,偏遠的意思。招魂,語出《楚辭·招魂》,原指祈禱死者復生的一種宗教儀式,這裡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詩人為惜春而寄恨無窮,因想到如有親交故舊,往來相過,互訴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處閩南,不但見不到熟悉的今人,連古人的精靈也招請不來,豈不更叫人寂寞難堪?當然,這種寂寥之感雖托之於「地迥」,根本上還在於缺乏知音。「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台歌》)韓偓此時的孤憤心情,同當年的陳子昂確有某種相通之處。

結尾處故意宕開一筆,借流鶯的殷勤相顧,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沖淡了全詩的悲劇色調,實際上將那種世無知音的落寞感含蓄得更為深沉,表達得更耐人尋味。

通篇扣住「春盡」抒述情懷,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國之悲,一層深一層地加以抒發,而又自始至終不離開春盡時的環境景物,即景即情,渾然無跡,這就是詩篇沉摯動人的力量所在。

作者簡介

韓偓[3](844年-923年),字致光,號致堯,小字冬郎,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晚唐大臣、詩人,翰林學士韓儀之弟,"南安四賢"之一。

聰敏好學,十歲能詩,得到姨父李商隱讚譽[4]。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進士及第,出佐河中節度使幕府。入為左拾遺,轉諫議大夫,遷度支副使。光化三年(900年),從平左軍中尉劉季述政變,迎接唐昭宗復位,授中書舍人,深得器重。黃巢進入長安,隨駕進入鳳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拒絕草詔起復前任宰相韋貽範。不肯依附於梁王朱全忠,貶為鄧州司馬。唐昭宗遇弒後,依附於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寓居九日山延福寺。信仰道教,擅寫宮詞,多寫艷情,詞藻華麗,人稱"香奩體"。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病逝於南安縣龍興寺,安葬於葵山。[5]

韓偓對道人隱逸的推崇和神仙生活的嚮往。從前面韓偓與道教、處士的交往就可以看出他對隱逸的興趣,既有孫仁本的"不共世人爭得失"的讚揚,也有對崔江"門傳組綬身能退"的欽佩。更能直接表現這種心態的是《送人棄官入道》,對朋友的棄官入道韓偓是持熱烈支持的態度。韓偓對神仙生活同樣充滿了嚮往,對道教壺中神仙境界的更是有着好奇。《漫作二首》其一寫道"丹宵能幾級,何必待乘槎",登上丹宵的仙境,並非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也未必要乘槎于海。《仙山》雲"一炷心香洞府開",作者謂心中虔誠能感通神仙,如焚香一樣。《夢仙》一詩更直接而深刻表明了他的道教信仰,詩中先描寫紫宵雲闋的美景,然後嗟嘆阮肇從仙境歸來太快、對張騫乘槎天河深表羨慕。詩的最後說"澡練純陽功力在,此心惟有玉皇知",表達自己對修道成仙的真誠與渴望。

視頻

韓偓《已涼》總有一種莫名的戲劇感」

.

追隨弘一法師足跡,找尋唐代詩宗韓偓墓地

.

參考資料

  1. 《春盡》 詩詞文句網
  2. 韓偓--《已涼》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11-20 01:00
  3. 《馬戴簡介》 古詩文網
  4. 李商隱是個怎樣的詩人,為何《蟬》的第四句被譽為神句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3
  5. 追隨弘一法師足跡,找尋唐代詩宗韓偓墓地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8年12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