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鞭炮(張愛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春節的鞭炮》是中國當代作家張愛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春節的鞭炮
前兩天,女兒下班回來,吐槽下雪堵車,公交車內又悶又熱,讓暈車的她很難受。我讓她休息一會兒,飯做好了再叫她。
誰知沒有過一會兒,她就拿着一個小盒子過來,很神秘地讓我猜是什麼。當然猜不出,她只好抽出裡面的袋子,原來是一盒小摔炮。這也能讓她瞬間從暈車的難受變得興奮,這興奮點也太低了。
春節就要到了,正是玩鞭炮的時候。孩子們都喜歡玩鞭炮,喜歡它發出的響聲,喜歡它一剎那的閃亮,也喜歡它消失時散發的味道。
小時候,舅舅家製作鞭炮,有個表哥說還能做「天鵝下蛋」。有一年終於有了機會,這「天鵝下蛋」的炮也做出來了,我也恰好在姥姥家。表哥拿着炮要放,舅舅讓我們滾遠點兒,到野地里去放。炮很響,竄得也很高,只是很亮,沒有能看到天鵝下蛋,還是有點兒失望。姥姥那個村有好多人用土法制炮,不是很安全,在消息很閉塞的年代,也能聽到不少壞消息。
後來,制炮的工藝先進了,舅舅就不再制炮,改做了別的事,他也就能很自在地蹲在自家的門檻上,披着外衣,「吧嗒吧嗒」地吸他的旱煙了。
外甥小時候也很喜歡炮,那時候的家境不是很好,也買不了很多的炮,他就會在大年初一早早地起來,跟在一幫男孩子的後面去撿沒有炸的炮,一個一個的點着玩。有一年的春節,他穿着新衣服高高興興地跑出去撿炮。沒一會兒,哭喪着臉,彎腰用手揪着褲子回來了。一問才知道,他正在撿炮的時候,一個炮竄到他的褲襠里炸了,把他的新褲子炸爛了。我們都很慶幸,冬天穿得厚,不然還會把他給炸傷了,那可就不簡單了。因為有一年的春節,媽媽的手就被炮炸傷了。也不好讓別人知道是炮炸傷的,人家不知道的還以為這麼大年紀的人玩炮,會笑話的。只能自己上藥,包紮,很久才好。
大概女兒兩歲的時候吧,我們回家過年。老公家原先是跑長途貨運的。為了保平安,每年的春節都會放很多的鞭炮,燒大盤香。除夕,年夜飯前燒香磕頭,一頓飯下來,又看了會春晚,我們從香灰前過,女兒有些困了,一不小心摔倒了,我急忙拉她起來,看了看,大盤香已經沒有火了,就用涼水給她洗了洗手,以為沒有什麼事。可到了房間,她還是哭鬧不止,再仔細看,手已經被灰燼燙出了幾個泡。趕緊給她上了藥,可就是這樣,她也是疼了好久,一夜都沒有睡。從那以後,我對香灰就有了陰影。
以後生活好了,家家都能買得起炮和煙花了,仿佛都在攀比一樣,過年的時候都放大炮,種類也越來越多。空氣中瀰漫着硫磺的味道,耳朵里充斥着響亮的炮和煙花的聲音,隨之多起來的還有漫天的煙霧,刺耳的救火車和救護車的鳴笛,炮在人們幸福的生活中變了味道。
記得在一篇小短文中看到,過去人們窮,沒有錢買鞭炮,到了除夕,就把秋天收的已經干透了的秫秸放倒在院子裡,大人孩子都跑到上面去踩,秫秸被踩裂後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和着人們的笑聲,也給不算富裕的春節添上了喜慶的味道。
後來,城市裡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農村還是鞭炮聲聲。這也可能是城市樓房林立,人口稠密,燃放煙花爆竹危險係數增加,農村人稀地廣,放炮的地方多,相對安全一些。
有人說沒有了鞭炮的年沒有了年味,也不全是吧? 春節,孩子們都期盼着紅包,最近幾年網絡各種討要紅包的「秘笈」被當成笑話來模仿,發紅包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春節也不僅僅是走親訪友,許多人走出家門,以旅遊的方式去異地過春節,不僅能夠放鬆身心,還能了解不同地域春節的風俗,別具風味。
從一開始的沒有錢買鞭炮,到有錢買,到不讓燃放,春節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人們對生活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
鞭炮並不是春節的必須品,只要回顧過去有收穫,展望未來有信心,哪一個春節不是紅紅火火、快樂幸福的呢?
鞭炮並不是春節的必須品,只要回顧過去有收穫,展望未來有信心,哪一個春節不是紅紅火火、快樂幸福的呢?[1]
作者簡介
張愛群,阜陽市第十七中學教師,阜陽市作協會員,潁州區作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