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雨瀟瀟話銅像(265)(高麗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雨瀟瀟話銅像(265)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春雨瀟瀟話銅像(265)》中國當代作家高麗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春雨瀟瀟話銅像(265)

早自習,隔窗仰視,盯着小院。特別是這樣的雨天,水潤紅樓,洗淨冬枝;紫槐丁香,站滿校園;綠草萋萋,校園煞是美麗。

外人印象中,西海固的春永遠黃塵漫漫寒風陣陣,土地乾涸欲裂無法下種,人缺水缺糧缺衣少食。其實這幾年精準扶貧,經濟條件也沒有多差;封山禁牧後,生態環境改觀了不少。這不春分才過,雨水便很豐盛,幾乎天天有,是勝景也是幸事。難怪路人邊抹下水珠邊自豪地說,真沒想到,咱這也成個「小江南」了。天天下雨!

學校南北走向,呈凹字形,南樓是高中部,北樓是初中部,有學生五千多人。從北三樓正看過去,教學區外,有個叫做「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小院,和主教學區隔開,獨門單樓,靜謐肅穆。一樓是多功能廳,以前專供全區教育系統演出或開會之用,後因離城區較遠略顯偏僻,所以轉贈於學校,作為各種集會場所。二層小樓共八間微機教室,每層各四,加上兩個教師辦公室,每天早上下午各兩小時,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會同時打開電腦,感受瞬息世界的千姿百態。其他時間,這裡都是樹多人少,幽深寂靜,和不遠處熱鬧喧嚷的操場比,有點寂寥。

花園裡,松柏樹鬱鬱蔥蔥四季常青垂柳榆楊春發芽秋落葉,安享天命。藤蔓從園裡爬出,竄到牆面,恣肆縱橫,歲歲枯榮,年年如是。到了夏天,大朵芍藥小朵月季,紅黃淡粉,奼紫嫣紅,一派勝景。

接着印入眼帘的,是一堆健身器材。按摩器、鞦韆、梅花樁、五步連環器,扭腰的強胯的,還有軟繩模擬的攀援牆。一下課,總有學生跑過來,推推搡搡,爭爭搶搶,爬上爬下,好奇興奮。風和日麗時,也有身手矯健的同學,盪起鞦韆,藍黑校服鼓如圓桶,人就是一陣輕盈的風,越飛越高,漸漸飛向高空,笑聲傳到很遠的地方。

小院中央,有個三層暗紅色大理石基座,一尊銅製塑像昂首屹立,肅穆非常。「赫光之像」四個字,因年久日深的六盤山風雨侵蝕,色彩黯淡了許多,但銅像閃耀着金屬的光芒,熠熠生輝。

每天清晨,一定有幾個圓乎乎的小同學來到這裡,將四周清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他們中的某個會蹲下來撿起瓜子皮,某個會用拖把一遍遍擦淨台階。周五下午,照例大掃除。學生們一排排走過來,拿起白毛巾,恭恭敬敬上前拂拭,認認真真打掃,沒有人玩耍嬉鬧,連最活潑調皮的也敬重了幾分。

每年清明前,小院會熱鬧起來。它也是青少年德育基地之一,全市「祭英烈頌忠魂」掃墓活動就在此進行。紅色條幅掛起,黃色菊花捧出,碩大花籃豎立,幾千人面對銅像,默立致哀。軍人們身姿筆直,持槍站立;大人們着黑西裝,排成一排;孩子們校服統一,神色肅穆。記者們跑前跑後採訪,宣傳人員來來往往拍照。晚上,各大媒體開始報道,電視台播放着祭奠畫面,播音員聲音低沉緩慢,帶領人們追憶往事、緬懷英烈……

因紀念一位民族英雄,誕生了這座銅像;也因一座銅像,這片土地上,有了氣節和精魂。

亂世出英雄,自古皆然。民不聊生水深火熱的時代,孕育成就了無數的英雄豪傑。

歷史塵埃中,一個年輕英俊的男人向我們走了過來。他闊眉大眼,顴骨高聳,嘴唇微厚,個子不高,光頭無發,手握禮帽,目視前方,是個典型的西海固漢子。「前方有情況」,通訊員裹在一團黃土中,聲音高亢激昂。漢子兩隻丹鳳眼,在濃眉襯托下分外冷峻深邃,黑亮的眸子稍稍迷起,像藐視敵人,又像是熱切盼望,既有洞察—切的冷峻和睿智,又有堅信勝利的熱望和決心。這個傳奇般的人物,有時手提鋼槍,肩背大刀,騎着棗紅馬,從高山大丘里飛奔而來,馬鬃飄揚,身後塵土一片;有時步履匆匆,大步流星,機警沉着,隨時分析着前方敵情。他的身後,是一群衣衫襤褸但自信滿滿的軍人,那是中國工農紅軍第24軍。他們緊緊跟隨着前面走着的漢子,因為他是軍長。

萬錫紱(1902~1931),漢族,字季璽。從小就品學兼優,胸懷大志,十一歲入固原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學習,十六歲考入平涼隴東公立中學堂(今平涼一中)。在父親的沉默中,在母親的淚花里,少年背起裝滿了黑面饃饃的褡褳,踏上了繼續求學之路。他邊走邊回頭,隔着山卯,家園親人漸漸遠去,再也不見。不遠處,飄來放羊的回族大爺的花兒聲:「上去(嘛)高山望東海,亮閃閃,好一條美麗的彩帶。告訴給白雲捎過來,浪花里……」

貧寒困苦的家境,背井離鄉的艱辛,學子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冬去春來、微風吹拂之夜,他獨自坐在土山枯嶺間的窯洞中,認真地讀寫念背;繁星密布、冷水拔骨之晚,冰冷的土炕上,他思考着生靈塗炭戰火遍地之因。但日影斜照,戰火瀰漫,偌大的世界放不下一張書桌,書外的世界風雨飄搖。

不久,來平涼中學招收在校學生參軍的張兆鉀,一眼看中這俊朗正直的農家子弟,親自命令萬錫紱去北洋軍閥吳佩孚所辦的洛陽講武堂進行深造。「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青年毅然走出課堂,投筆從戎,義無反顧踏上漫漫征途。誰也料想不到,從此他走上的,是一條青史留名之途,也是一條不歸之路。

[1]

作者簡介

高麗君,寧夏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