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嘆憶初少小入宮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昭君嘆憶初少小入宮時》是一首明代詩歌,明代詩人在繼承傳統詩歌風格的同時,也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例如,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主張擬古應領會精神,不仿形跡,做到達岸舍筏,以有求似。這種思想打破了傳統的束縛,推動了詩歌的創新發展。此外,明代詩人在詩歌的形式和技巧上也進行了許多嘗試和探索,如嘗試不同的詩歌體制和形式,傾注了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的心血[1]。
“ |
憶初少小入宮時,風鬟霧鬢綠萎蕤。 自言佳色已無匹,不謂官家猶未知。 十二瓊樓動光彩,三千彩女妒娥眉。 鴛幃不作春宵夢,紅葉常題秋日詩。 畫工不識嫣妍趣,卻遣丹青故相誤。 買工不是吝黃金,黃金已盡相如賦。 早知容貌世稀有,臨別夫君猶可顧。 翻將寂寞倚門悲,啼向迢迢去鄉路。 穹廬雪落似梨花,五月天山草未芽。 鏡玉塵昏孤鳳影,臂紅香冷守宮砂。 長門無復沾恩澤,絕域誰知有歲華。 不恨胡沙埋絕色,還聞漢國選良家。 人言北狩封姑衍,盡日凝妝候金輦。 憔悴雖緣別恨添,娉婷尚勝良家選。 五雲迢迢山宛宛,日近長安一何遠。 新愛雖濃獨自憐,舊恩未斷誰能遣。 琵琶一曲苦從軍,調苦單于醉不聞。 霜壓氍毹秋欲半,月低弦索夜將分。 溶溶淚濕龍香撥,冉冉愁看雁塞雲。 病里常思霍去病,夢中猶詛奉春君。 |
” |
— [元末明初]孫蕡 |
明代詩詞對傳統詩歌的繼承和創新
明代詩詞在繼承傳統詩歌方面表現出了對古典詩歌形式的尊重和內容的深化。明代初期,以「三楊」為代表的台閣體盛行,其詩作主要特點是歌功頌德和對皇帝的阿諛奉承,雖然缺乏真情實感,但在藝術形式上追求格律聲調,這也保留有台閣體的特點。這種追求格律聲調的做法,可以看作是對唐宋以來傳統詩歌形式的一種繼承。
內容創新
明代詩詞在內容上有所創新,表現為對個人情感和社會現實的更為深刻的表達。例如,杜詩《閣夜》詩中兩聯說:「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幾處起漁樵。」通過動態的描寫,展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和生活的艱辛。
形式創新
在形式上,明代詩詞也有所創新,如在用韻規則與實際讀音的衝突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嘗試。儘管這種改革嘗試引起了爭議,但它們體現了對傳統詩歌形式的一種探索和突破。
綜上所述,明代詩詞在繼承傳統詩歌的同時,也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創新。這些創新既包括對傳統詩歌形式的深化和發展,也包括對傳統詩歌內容的拓展和豐富。明代詩詞的發展歷程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對於當今的詩詞創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2]。
參考文獻
- ↑ 好書·新書丨跟着詩歌了解明朝那些事兒:明詩三百首 ,搜狐,2020-08-27
- ↑ 詩歌的十大要素和六大取向,搜狐,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