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劉喬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晉書·劉喬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劉喬,字仲彥,南陽人也。少為秘書郎,建威將軍王戎引為參軍。伐吳之役,戎使喬與參軍羅尚濟江,破武昌,還授榮陽令,遷太子洗馬。以誅楊駿功,賜爵關中侯,拜尚書右丞。豫誅賈謐,封安眾男,累遷散騎常侍。齊王同為大司馬,初,嵇紹為冏所重,每下階迎之。喬言於冏曰:「裴、張之誅,朝臣畏憚孫秀,故不敢不受財物。嵇紹今何所逼忌,故畜裴家車牛、張家奴婢邪?樂彥輔來,公未嘗下床,何獨加敬於紹?」 冏乃止。
頃之,遷御史中丞。冏腹心董艾勢傾朝廷,百僚莫敢忤旨。喬二旬之中,奏劾艾罪釁者六。艾諷尚書右丞苟晞免喬官。張昌之亂,喬出為威遠將軍、像州刺史,與荊州刺史劉弘共討昌。惠帝西幸長安,東海王越承制轉喬安北將軍、冀州刺史,以范陽王虓領像州刺史。喬以虓非天子命,不受代,發兵距之。穎川太守劉輿昵於虓,喬上尚書列輿罪惡。河間王顒得喬所上,乃宣詔使鎮南將軍劉弘、征東大將軍劉准、平南將軍彭城王釋與喬併力攻虓於許昌。輿弟琨率眾救虓,未至而虓敗,虓乃與琨俱奔河北。未幾,琨率突騎五千濟河攻喬,喬劫琨父蕃,以檻車救之,據考城以距虓,眾不敵而潰。喬復收散卒,屯於平氏,河間王顒進喬鎮東將軍、假節,以其長子祜為東郡太守,又遣劉弘、劉准、彭城王釋等率兵援喬。
東海王越移檄天下帥甲士三萬將入關迎大駕軍次於蕭喬懼遣子祜距越於蕭縣之靈壁劉琨分兵自滎陽率兵迎越,遇祜,眾潰見殺。喬眾遂散,與五百騎奔平氏。帝還洛陽,大赦,越復表喬為太傅軍諮祭酒。越薨,復以喬為都督豫州諸軍事、鎮東將軍、豫州刺史。卒於官,時年六十三。
(節選自《晉書•列傳第三十一》)
譯文
劉喬,字仲彥,南陽人.年輕時擔任秘書即,建威將軍王戎引他為參軍.討伐吳國的戰役中,王戎派劉喬和參軍羅尚渡過長江,攻陷武昌,回來後任滎陽令,升任太子洗馬.因誅殺楊駿有功,賜爵關內侯,任尚書右丞.參與誅殺賈謐,封爵安眾男,多次升官至散騎常侍.齊王司馬囧擔任大司馬,起初,嵇紹受到司馬囧的器重,司馬囧常走下殿階迎接嵇紹.劉喬對司馬囧說:「裴頠、張華遭到誅殺,朝臣都畏懼孫秀,所以不敢不接受財物.嵇紹現在對朝廷有什麼威逼禁忌,而專門畜養裴家車牛、張家奴牌呢?樂彥輔來,您都不曾離開坐位,為什麼偏偏對嵇紹敬意有加呢?」司馬囧於是停止了這一舉動。
不久,劉喬調任御史中丞.司馬囧的心腹董艾在朝廷極有權勢,百官無人敢違背他的旨意.劉喬在二十天內,六次上奏彈勤董艾的罪過.董艾暗示尚書右丞苟晞罷免了劉喬的官職.張昌叛亂時,劉喬出任威遠將軍、豫州刺史,與荊州刺史劉弘共同征討張昌.惠帝西至長安,東海王司馬越秉承皇帝旨意調任劉喬為安北將軍、冀州刺史,派范陽王司馬虓兼任豫州刺史.劉喬認為任用司馬虓並非天子詔命,不接受司馬虓代理豫州刺史一事,起兵抵拒.潁川太守劉輿與司馬虓親近,劉喬上書尚書省列舉劉輿的罪惡.河間王司馬顒得到劉喬上書,就宣布詔命派鎮南將軍劉弘、征東將軍劉准、平南將軍彭城王司馬釋與劉喬共同在許昌攻打司馬虓.劉輿之弟劉琨帶領軍隊解救司馬虓,援軍未至而司馬虓已敗北,司馬虓就與劉琨一同逃向河北.過了不久,劉琨帶領五千名精銳的騎兵渡河攻打劉喬,劉喬劫持了劉琨的父親劉蕃,用囚禁犯人的柵欄車載着劉蕃,據守考城以抵杭司馬虓,劉喬的士卒不敵對手而潰敗.劉喬又收攏散兵,在平氏縣屯兵.河間王司馬顒進升劉喬為鎮東將軍、假節,任他的長子劉祜為鎮東太守,又派劉弘、劉准、彭城王司馬釋等率兵增援劉喬。
東海王司馬越向天下轉發檄文,帶領三萬士兵,將要入關迎接皇上,大軍駐紮在蕭縣,劉喬感到畏懼,派其子劉祜在蕭縣的靈璧抵抗司馬越.劉琨分兵從滎陽帶領軍隊接應司馬越,與劉祜遭遇,劉祜士卒潰散遭到殺害.劉喬的軍隊也隨即潰散,帶着五百個騎兵奔向平氏.元帝返回洛陽,大赦天下,司馬越又上表請求讓劉喬擔任太傅軍諮祭酒.司馬越去世後,元帝又任劉喬為都督豫州諸軍事、鎮東將軍、豫州刺史.劉喬死於官任,當時六十三歲.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 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