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衛瓘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衛瓘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衛瓘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也。性貞靜有名理,以明識清允見稱。襲父爵閿鄉侯。弱冠為魏尚書郎。時權臣專政,瓘優遊其間,無所親疏,甚為傅嘏所重,謂之甯武子①。陳留王即位拜侍中持節慰勞河北以定議功增邑戶數歲轉廷尉卿瓘明法理每至聽訟小大以情時幽并東有務桓,西有力微,並為邊害。

瓘離間二虜,遂致嫌隙,於是務桓降而力微以憂死。朝廷嘉其功,瓘乞以封弟。瓘六男無爵,悉讓二弟,遠近稱之。累求入朝,既至,武帝善遇之,俄使旋鎮。性嚴整,以法御下,瓘學問深博,明習文藝,與尚書郎敦煌索靖俱善草書,時人號為「一台二妙」。漢末張芝亦善草書,論者謂瓘得伯英②筋,靖得伯英肉。太康初,遷司空,。為政清簡,甚得朝野聲譽。惠帝之為太子也,朝臣咸謂純質,不能親政事。瓘每欲陳啟廢之,而未敢發。

後會宴陵雲台,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啟。」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撫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謬曰:「公真大醉耶?」瓘於此不復有言。惠帝即位,賈后素怨瓘,且忌其方直,聞瓘與楚王瑋有隙,遂謗瓘與亮欲為伊霍③之事,啟帝作手詔,使瑋免瓘等官。黃門齎詔授瑋,瑋性輕險,欲聘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左右疑遐矯詔,咸諫曰:「禮律刑名,台輔大臣,未有此比,且請距之。須自表得報,就戮未晚也。」瓘不從,遂被害,時年七十二。朝廷以瓘舉門無辜受禍,乃追瓘伐蜀勛,封蘭陵郡公、增邑三千戶,諡曰成,贈假黃鉞。

【注】①甯武子,春秋衛國大夫,是我國古代「有道則進用其智能,無道則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②草聖張芝,字伯英。③伊霍,伊尹和霍光的並稱,後市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權臣攝政廢立皇帝。 ==譯文==: 衛瓘字伯玉,河東安邑人。性情文靜善於分辨是非道理,以有見識公允著稱。承襲父親閿鄉侯的爵位。二十歲為魏尚書郎。當時朝臣專權,衛灌周旋在他們中間,對權臣們沒有親疏之別,很被傅嘏所器重,稱他為甯武子。陳留王即位,官拜侍中,持節去河北慰勞。因為有議定大事的功勞,增加封邑的戶數。

幾年後轉任廷尉卿。衛瓘通曉法理,每次去判案,不論案子大小都依據情理。那時幽并東面有務桓,西面有力微,都是邊境的禍害。衛瓘離間他們二人,於是使他們有了猜疑仇怨,務桓投降而力微因憂忿而死。朝廷嘉獎衛瓘的功績,衛瓘請求賜封他的弟弟。衛瓘六個兒子沒有爵位,都讓給了兩個弟弟,遠近都稱道此事。屢次請求入朝,入朝後,武帝善待他,不久讓他返回鎮守。他生性嚴整,按法度管理下屬。衛瓘學問深厚廣博,熟悉文藝,和尚書郎敦煌索靖都擅長草書,當時人號稱「一個尚書省兩個高人」。漢末張芝也善於草書,評論者說衛瓘得到了伯英書法的筋,索靖得到了伯英書法的肉。

太康初年,升為司空。他為政清廉簡明,很得朝廷內外的讚譽。惠帝為太子時,朝臣都說他純樸,不能親理政事。衛瓘屢次想陳述奏請廢了他,而沒敢說出來。後來在陵雲台聚會宴飲,衛瓘假裝醉了,跪在皇帝床前說:「我想上奏。」皇帝說:「你要說什麼?」衛瓘幾次想說但都止住了,於是用手撫摸着床說:「這個座位可惜了!」皇帝心裡明白,故意裝着不懂說:「你真大醉了嗎?」衛瓘從此不再提及。惠帝即位,恢復衛瓘親兵千人。賈后向來怨恨衛瓘,而且嫉恨他方正率直,聽說衛瓘與楚王瑋有舊怨,於是造謠說衛瓘與司馬亮打算干伊尹霍光做過的事,請皇帝作手詔,派楚王瑋免去衛瓘等人的官職。

黃門送詔書給楚王瑋,楚王瑋生性輕薄陰險,想發泄私怨,連夜派清河王遐收捕衛瓘。衛瓘左右懷疑遐偽造詔書,都勸諫衛瓘說:「根據禮製法律,,沒有像這樣對待台輔大臣,姑且拒絕服從。等你自己上表得到回覆,再去受刑不晚。」衛瓘沒有聽從,於是被害,時年七十二歲。朝廷因為衛瓘全家無辜蒙受災禍,於是追記瓘伐蜀的功績,封他為蘭陵郡公,增加封邑三千戶,諡號成,並賜贈黃。[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