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吾彥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吾彥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吾彥,字士則,吳郡吳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幹。身長八尺,手格猛獸,旅力絕群。仕吳為通江吏。時將軍薛珝杖節南征,軍容甚盛,彥觀之,慨然而嘆。有善相者劉札謂之曰:「以君之相,後當至此,不足慕也。」初為小將,給吳大司馬陸抗。抗奇其勇略,將拔用之,患眾情不允,乃會諸將,密使人陽狂拔刀跳躍而來,坐上諸將皆懼而走,唯彥不動,舉幾御之,眾服其勇,乃擢用焉。

稍遷建平太守。時王濬將伐吳,造船於蜀,彥覺之,請增兵為備,皓不從彥乃輒為鐵鎖橫斷江路及師臨境緣江諸城皆望風降附或見攻而拔唯彥堅守大眾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禮之。

武帝吳亡,彥始歸降,武帝以為金城太守。帝嘗從容問:「孫皓所以亡國者何也?」曰:「吳主英俊,宰輔賢明。」帝笑曰:「君明臣賢,何為亡國?」彥曰:「天祿永終,歷數有屬,所以為陛下擒。此蓋天時,豈人事也!」張華時在坐,謂彥曰:「君為吳將,積有歲年,蔑爾無聞,竊所惑矣。」彥厲聲曰:「陛下知我,而卿不聞乎?」帝甚嘉之。

遷雁門太守,時順陽王暢驕縱,前後內史皆誣之以罪。乃彥為順陽內史,彥清身率下,威刑嚴肅,眾皆畏懼。暢不能誣,乃更薦之,冀其去職。遷員外散騎常侍。帝嘗問彥:「陸喜、陸抗二人誰多也?」彥對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中都會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彥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餉陸機兄弟,機將受之,雲曰:「彥本微賤,為先公所拔,而答詔不善,安可受之!」機乃止。因此每毀之。長沙孝廉尹虞謂機等曰:「自古由賤而興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張義允等,並起自寒役,皆內侍外鎮,人無譏者。卿以士則答詔小有不善,毀之無已,吾恐南人皆將去卿,卿便獨坐也。」於是機等意始解,毀言漸息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亂,逐其太守,九真賊帥趙祉圍郡城,彥悉討平之。在鎮二十餘年,威恩宣著,南州寧靖。自表求代,征為大長秋。卒於官。 ——選自《晉書•吾彥傳》

翻譯

吾彥,字士則,是吳郡吳縣人。出身貧寒家庭,兼有文武之才。身高八尺,徒手能殺死兇猛的野獸,體力無人能比。出仕吳國擔任通江吏。當時將軍薛珝執持旄節南征,軍隊隊伍非常壯觀,吾彥看了之後感慨而嘆。有個擅長看相的人劉札對他說:「憑你的相貌,以後應當到達這個官職,不足以羨慕他。」開始時只做了一個小的頭目,受吳國大司馬陸抗差遣。陸抗對他勇敢和謀略感到驚奇,準備提拔重用他,又擔心大家不贊同,於是召集各位將領,暗中派人假裝瘋狂拿着刀跳竄過來,在座的各位將領都害怕得逃走了,只有吾彥坐着不動,舉起几案來抵擋刺客。大家都佩服吾彥的勇敢,於是陸抗提拔重用了他。

不久吾彥升遷做了建平郡的太守。當時王濬準備攻打吳國,在蜀地建造戰船,吾彥覺察到了這件事,請求增派兵力加強防備,孫皓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吾彥於是鑄造鐵鏈阻斷江面。等到王濬的軍隊逼近邊境時,沿江的許多城鎮都紛紛投降歸順,或都被攻占淪陷,只有吾彥仍堅守建平。王濬的大軍攻不下建平,只好後退三十里,以禮相待。 吳國滅亡後,吾彥才歸降。晉武帝讓他做金城太守。武帝曾經隨意問:「孫皓亡國的原因是什麼?」吾彥回答說:「吳主孫皓英明雄俊,才能傑出,宰相大臣們才德出眾,明達事理。」武帝笑着說:「如果國君明達,大臣賢德,為什麼會亡國呢?」吾彥說:「上天賜給吳主的祿位總有終了的時候,吳國的命運也有期限,所以吳主被陛下您所擒獲。這大概是天命吧,怎能是人為之事呢!」張華當時也在坐,對吾彥說:「你做吳國大將,加起來的時間也有幾年了,人們蔑視你的無聞,這是我感到迷惑的地方。」吾彥大聲而嚴厲地說:「陛下了解我,你沒有聽說嗎?」武帝很讚許他。

調到雁門擔任太守,順陽王孫暢驕橫放縱,以前的內史皆被他誣陷因而獲罪。到了吾彥擔任順陽內史時,清廉自律,充當屬下的榜樣,依法辦事,嚴厲肅穆,大家都很敬畏恐懼。孫暢不能夠誣陷他,就改變推薦他,希望吾彥除去順陽內史的官職。後來吾彥升為員外散騎常侍。武帝曾經問吾彥說: 「陸喜、陸抗兩個人哪一個更優秀?」吾彥回答說: 「道德名望方面,陸抗比不上陸喜;建立功勳做事方面,陸喜比不上陸抗。」

恰逢交州刺史陶璜死了,武帝委派吾彥擔任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吾彥贈送陸機兄弟很多財物,陸機準備接受,陸雲說: 「吾彥本來貧寒,受我們父親的提拔,可是回答皇上問話時有貶毀我們的父親之意,怎麼能接受他的東西呢!」陸機於是沒有接受。因為這個原因陸氏兄弟經常詆毀吾彥。長沙孝廉尹虞對陸機兄弟說:「從古到今由卑賤而發達的人尚且有帝王,何況是公卿?像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張義允等人,都出身貧寒,被人役使的人,但都擔任內侍外鎮的官職,沒人譏諷他們。你們因為吾彥回答皇帝的問話稍有點不妥,就不停地詆毀他。我擔心南方的士人都將會遠離你們,那時你們便孤單了。」於是陸機兄弟對吾彥的恨意才稍減一點,誹謗的話逐漸停息。

當初,陶璜死的時候,戍守九真的士兵作亂,把當地的太守驅逐走了,九真賊帥趙祉圍攻郡城,吾彥全力平息了這次叛亂。在九真二十多年,恩惠威嚴顯著,南方州縣平靜。他親自上表請求委派別人接替自己的職務,但朝廷徵召他為大長秋。最終死於官職上。[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