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周浚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周浚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周浚,字開林,汝南安成人也。浚性果烈。以才理見知,有人倫鑑識。鄉人史曜素微賤,眾所未知,浚獨引之為友,遂以妹妻之,曜競有名於世。浚初不應州郡之辟,後仕魏為尚書郎。累遷御史中丞,拜折衝將軍、揚州刺史,封射陽侯。

隨王渾伐吳,攻破江西屯戍,與孫皓中軍大戰,斬偽丞相張悌等首級數千,俘馘萬計,進軍屯於橫江。時聞龍驤將軍王浚既破上方,別駕何惲說浚曰:「張悌率精銳之卒,悉吳國之眾,殄滅於此,吳之朝野莫不震懾。今王龍驤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順流而下,所向輒克,土崩之勢見矣。竊謂宜速渡江,直指建鄴,大軍卒至,奪其膽氣,可不戰而擒。」浚善其謀,便使白渾。惲曰:「渾暗於事機,而欲慎己 免咎,必不我從。」浚固使白之,渾果曰:「受詔但令江北抗衡吳軍,不使輕進。 貴州雖武,豈能獨平江東!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重。

且詔令龍 驤受我節度,但當具君舟楫,一時俱濟耳。」惲曰:「龍驤克萬里之寇,以既濟之 功來受節度,未之聞也。且握兵之要,可則奪之,所謂受命不受辭也。今渡江必全 克獲,將有何慮?若疑於不濟,不可謂智;知而不行,不可謂忠,實鄙州上下所以 恨恨也。」渾執不聽。居無何而浚至,渾召之不來,乃直指三山,孫皓遂降於濬。渾深恨之,而欲與濬爭功。惲箋與浚。浚得箋,即諫止渾,渾不能納,遂相表奏。

浚既濟江與渾共行吳城壘綏撫新附以功進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明年,移鎮秣陵。時吳初平,屢有逃亡者,頻討平之。賓禮故老,搜求俊 乂,甚有威德,吳人悅服。 初,吳之未平也,浚在弋陽,南北為互市,而諸將多相襲奪以為功。吳將蔡敏 守於沔中,其兄珪為將在秣陵,與敏書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間,軍國固當舉信 義以相高。而聞疆場之上,往往有襲奪互市,甚不可行,弟慎無為小利而忘大備也。」 候者得珪書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及渡江,求珪,得之,問其本,曰;「汝 南人也。」浚戲之曰:「吾固疑吳無君子,而卿果吾鄉人。」

遷侍中。武帝問浚:「卿宗後生,稱誰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稱重臣 宗;從父子馥,稱清臣宗。」帝並召用。浚轉少府,以本官領將作大匠。改營宗廟 訖,增邑五百戶。後代王渾為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卒於位。(摘編自《晉書•周浚傳》)

譯文

周浚字開林,是汝南安成人。周浚性格果敢剛烈。憑藉有才思為人所知,擅長識別人才。同鄉人史曜一向貧賤卑微,眾人都不知其人,只有周浚把史曜當作朋友,就把妹妹嫁給他,史曜最終聞名於世。周浚當初不接受州郡的徵召,後來在魏出仕任尚書郎。多次升遷至御史中丞,官拜折衝將軍、揚州刺史,被封為射陽侯。 周浚跟隨王渾攻吳,攻破江西的戍軍,與孫皓的中軍激戰,斬了偽丞相張悌等共千人的首級,俘虜數以萬計,進軍駐紮在橫江。當時聽說龍驤將軍王濬已經攻克上游城鎮,別駕何惲勸說周浚道:「張悌統率着精銳的部隊,都是吳國的部眾,在此地被我們消滅了,吳國朝野無不震撼懾服。

現在王龍驤已經攻克武昌,軍威很強盛,沿江順流而下,所向無敵攻無不克,吳已顯現出土崩瓦解之勢。我私下認為應該迅速渡江,直奔建鄴,大軍突然而至,奪了吳軍膽量氣勢,可以不用交戰就擒獲敵人。」周浚認為這是條妙計,便派人稟告王渾。何惲說:「王渾在把握時機方面昏聵糊塗,就想行事謹慎保全自己免於過失,一定不會同意我們的計策。」周浚堅持派人稟告王渾,王渾果然說:「我接受的詔命只是讓我在江北與吳軍抗衡,不讓我輕率進軍。您的轄區即使武力強大,難道能獨自平定江東!現在違背了皇命,即便取勝也不值得稱讚;如果不能取勝,罪責更重。

再說詔令龍驤將軍要接受我們的指揮,只應該備齊你們的舟楫,同時渡江罷了。」何惲說:「龍驤將軍攻克了萬里敵寇,憑藉已成戰功來接受我們的指揮,這是不曾聽說過的事。再說掌握兵權的關鍵是,時機允許就奪取,這就是說只接受上級布置的任務,而如何完成則不受上級指令的約束。現在渡江必定大獲全勝,還有什麼顧慮呢?如果猶疑不決遲遲不渡江,不能叫作明智;如果明知能取勝卻不去行動,不能叫作忠誠,這真的將會成為我州上下遺憾不已的原因。」王渾固執己見不肯聽從。過了不久王濬的軍隊趕到,王渾召見王濬,而王濬不聽從召喚,徑直進軍三山,孫皓於是向王濬投降。王渾懷恨在心,就想與王濬爭功。何惲送書信給周浚。周浚收到何惲的信後,立即勸諫阻止王渾,王渾不能接受勸告,便進表呈奏。

周浚渡過長江後,與王渾一起巡行吳國的城鎮營壘,安定撫慰新近歸附的吳國人,憑藉功勞進封為成武侯,食邑六千戶,接受賜絹六千匹。第二年,周浚移到秣陵鎮守。當時吳國剛剛平定,經常有亡命之徒,周浚多次討伐平定他們。周浚對當地有聲望的老人以禮相待,尋求才德出眾的賢人。(因此)很有威望,吳國人對他心悅誠服。

當初,吳國尚未平定,周浚在弋陽,南北相互往來貿易,諸將中有不少人以偷襲搶奪對方財物為功。吳國將領蔡敏在沔中駐守,蔡敏的哥哥蔡珪在秣陵帶兵,蔡珪給蔡敏寫信說:「古代雙方交戰,如果處於交界之地,軍隊和國家本當以推崇信義為上。我卻聽說在交界地帶,常常發生襲取貿易物資的事情,很不該這麼做,弟弟要多注意,千萬別為小利而忘記軍國防務大事。」西晉斥候獲取了蔡珪這封信,把它交給周浚,周浚閱後說:「真是個君子啊。」等到渡江後,周浚尋找蔡珪,找到後,詢問蔡珪的籍貫,蔡珪回答說:「我是汝南人。」周浚開玩笑說:「我原本懷疑吳地沒有君子,而您果然是我們的同鄉。」

周浚後來升任侍中。有一次,晉武帝問周浚:「你們家族中的年輕一輩,你認為誰可以任用?」周浚回答說:「我叔父的兒子周恢,在我宗族中享有大名;堂叔的兒子周馥,在我宗族中享有清名。」晉武帝一起徵召任用了他們。周浚後來改任少府,並以本官兼任將作大匠。負責改建宗廟之事,改建宗廟完畢後,被加增食邑五百戶。周浚後來代替王渾擔任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安東將軍,最終在官位上去世。[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