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桓溫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桓溫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桓溫,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生未期而太原溫嶠見之,曰:「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及聞其聲,曰:「真英物也!」以嶠所賞,故遂名之曰溫。嶠笑曰:「果爾,後將易吾姓也。」彝為韓晃所害,涇令江播豫焉。溫時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復仇。至年十八,會播已終,子彪兄弟三人居喪,置刃杖中,以為溫備。溫詭稱吊賓,得進,刃彪於廬中,並追二弟殺之,時人稱焉。

溫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面有七星。少與沛國劉惔善,惔嘗稱之曰:「溫眼如紫石棱,須作猥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選尚南康長公主,拜駙馬都尉,襲爵萬寧男,除.琅邪太守,累遷徐州刺史。

溫與庾翼友善,恆相期以寧濟之事。翼嘗薦溫於明帝曰:「桓溫少有雄略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濟艱難之勛。」翼卒,以溫為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假節。

母孔氏卒,上疏解職,欲送葬宛陵,詔不許。贈臨賀太夫人印綬,諡.曰敬,遣侍中弔祭,謁者監護喪事,旬月之中,使者八至,軺軒相望於道。溫葬畢視事,欲修復園陵,移都洛陽,表疏十餘上,不許。進溫征討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諸軍事,委以專征之任。 溫性儉,每燕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或臥對親僚曰:「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

眾莫敢對。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嘗行經王敦墓,望之曰:「可人,可人!」其心跡若是。 時年六十二,溫薨。皇太后與帝臨於朝堂三日,詔賜九命袞冕之服,又朝服一具,衣一襲,東園秘器,錢二百萬,布二千匹,臘五百斤,以供喪事。 (選自《晉書•桓溫傳》,有刪改)

譯文

桓溫字元子,是宣城太守桓彝的兒子。未滿周歲時太原人溫嶠見了他說:「此兒骨骼不凡,請再讓他哭一下。」等到聽了他的哭聲,又說:「真是英才降世!」桓彝因為此兒為溫嶠所賞識,所以給他 取名叫溫。溫嶠笑着說:「果然如此,將來也要改作和我一姓。」桓彝被韓晁害死,涇縣縣令江播參與了此事。當時桓溫十五歲,頭枕戈矛,眼流血淚,立志報仇。到十八歲,碰上江播已死,他的兒子江彪兄弟三人居喪,把刀放進手杖,用來防備桓溫。桓溫謊稱弔喪客人,得以進入,在守墓的廬屋裡殺了江彪,然後又追殺了他的兩個弟弟。時人為之稱嘆。

桓溫為人豪邁爽朗,有雄風高節,姿貌奇偉,臉上有七顆星印。年少時同沛國劉惔友善,劉惔曾稱讚他說:「桓溫眼睛像紫石棱,鬚髮如刺蝟毛,是僅次於孫仲謀、晉宣王一類的人物。」被選為南康長公主的夫婿,拜為附馬都尉,襲萬寧男爵位,授琅王牙太守,屢遷至徐州刺史。

桓溫同庾翼友善,經常在一起相約要安定天下,匡國濟民。庾翼曾經對晉明帝推薦說:「桓溫從小就有雄才大略,希望陛下不要把他當作平常人看待,也不要當作平常的女婿,應當像周宣王對方叔、召伯那樣,委以復興重任,讓他弘揚大道、匡濟時局,完成艱難事業。」庾翼死後,明帝便提拔桓溫為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假節。 母親孔氏死了,他上疏請求解除官職,想到宛陵送葬,詔令不准。朝廷贈他母親為臨賀太夫人印綬,諡號敬,並派侍中弔祭,讓謁者監護喪事,不到一月時間,使者到達八次,華麗的官車在路上前後相望。桓溫葬罷母親後開始上任,想修復園陵,移都到洛陽,奏表上了十餘次,朝廷不答應。 晉升桓溫為征討大將軍,都督司、冀二州諸軍事,專門負責征討事宜。

桓溫生性儉樸,每頓只吃七枚干茶果而已。有一次他躺着對親信說:「這樣寂寞無為,將被文帝司馬昭、景帝司馬師所笑。」眾人都不敢對答。一會兒又撫着枕頭坐起來說:「既然不能流芳後世,難道就不能遺臭萬年嗎?」一次經過王敦的墓邊,他望着墓說:「真是能幹的人!真是能幹的人!」 他的心跡就是這樣。 桓溫去世,終年六十二歲。皇太后和皇帝親臨朝堂三天,下詔賜九命兗冕之服,又賜一套朝服,衣一襲,還有東園秘器,錢二百萬,布二千匹,蠟五百斤,以供喪事之用。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