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王濟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晉書·王濟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王濟字武子。少有逸才,風姿英爽,氣蓋一時,好弓馬,勇力絕人,善《易》及《莊》、《老》,文詞俊茂,伎藝過人,有名當世。年二十,起家拜中書郎,以母憂去官。起為驍騎將軍,累遷侍中,與侍中孔恂、王恂、楊濟同列,為一時秀彥。武帝嘗會公卿藩牧於式乾殿,顧濟、恂而謂諸公曰:「朕左右可謂恂恂濟濟矣!」每侍見,未嘗不論人物及萬機得失。濟善於清言,修飾辭令,諷議將帥,朝臣莫能尚焉。帝益親貴之。仕進雖速,咸謂才能致之。然外雖弘雅,而內多忌刻,好以言傷物,儕類以此少之。
齊王攸當之藩,濟既陳請,又累使公主與甄德妻長廣公主俱入,稽顙注泣請帝留攸,帝怒謂侍中王戎曰:「兄弟至親,今出齊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濟連遣婦來生哭人!」以忤旨,左遷國子祭酒,常侍如故,數年,入為侍中。主者處事或不當,濟性峻厲,明法繩之。素與從兄佑不平,佑黨頗謂濟不能顧其父,由是長同異之言,出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見委任。而濟遂被斥外,於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嘗謂和嶠曰:「我將罵濟而後官爵之,何如?」嶠曰:「濟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濟,切讓之,既而曰:「知愧不?」濟答曰:「尺布斗粟之謠,常為陛下恥之。他人能令親疏,臣不能使親親,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出處: http://www.5156edu.com ) 帝嘗與濟弈棋,而孫皓在側,謂皓曰:「何以好剝人麵皮?」皓曰:「見無禮於君者則剝之。」濟時伸腳局下,而皓譏焉。尋使白衣領太僕。年四十六,先渾卒,追贈驃騎將軍。及其將葬,時賢無不畢至。孫楚雅敬濟,而後來,哭之甚悲,賓客莫不垂涕。 【注】稽顙:qǐsǎng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 (《晉書•列傳十二》有刪節)
譯文
王濟字武子。年少時有超人的才能,風姿英俊豪爽,氣概超越一時。喜好弓箭騎馬,勇力無人能比,精通《易》及《莊》、《老》,文詞美好,技藝超人,在當世有名望。二十歲,應召離家出任中書郎,後因為母親守喪辭官。被起用任命為驍騎將軍,逐漸升遷任侍中,與侍中孔恂、王恂、楊濟在同一官列,成為當時俊傑。武帝曾在式乾殿會見公卿及地方長官,看着二濟、二恂對諸位公卿說:「我的左右可以說溫順恭謹的恂恂濟濟一堂!」每次侍奉拜見皇帝,沒有不議論人物及各類事情得失的。王濟善於清談,修飾辭令,諷議評價將帥,朝臣沒有能超過他的,皇帝更加親近看重他。官升得雖快,都說是靠自己的才能達到的。然而王濟外表雖然寬宏儒雅,而內心很是嫉妒苛刻,喜歡用言語傷人,周圍人因此輕視他。
齊王司馬攸將去自己的藩國,王濟在陳述請求之後,又屢次讓公主與甄德的妻子長廣公主一同入宮,磕頭流淚請求皇帝留下司馬攸。皇帝生氣地對侍中王戎說:「兄弟間關係最親,如今派出齊王,自然是我家裡的事。而甄德、王濟接連打發婦人來活活哭死人!」由於牴觸違背聖旨,被降職但任國子祭酒,常侍的職位依舊。幾年後,入宮任侍中。主事人處理事情有時不恰當,王濟生性嚴厲,依法懲處他。王濟平素與堂兄王佑不和,王佑的黨羽很是認為王濟太不顧念王佑的父親,(這種看法)於是助長了對王濟的不同意見.。後來,王濟出任河南尹,還沒有去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官吏而獲罪免職,而王佑此時正被信任而得到重用。王濟於是被貶斥出朝,王濟就把家搬到北芒山下。
皇帝曾經對和嶠說:「我想罵王濟然後給他封官進爵,怎麼樣?」和嶠說:「王濟豪爽,恐怕不能委屈他。」皇帝於是召來王濟,狠狠地責備他,然後說:「知道慚愧嗎?」王濟回答說:「兄弟間因一尺布、一斗米引起的紛爭竟不能相容的謠言,我因之常被陛下恥笑。別人能讓親人疏遠,我不能讓親人親近,為此我愧對陛下。」皇帝默然不語。 皇帝曾與王濟下棋,孫皓在旁邊,皇帝對孫皓說:「為什麼喜歡剝人的臉皮?」孫皓說:「我見到對國君無禮的人就剝了他。」王濟當時把腳伸到了棋盤下,因而孫皓譏諷王濟。不久,朝廷讓他由平民身份兼任太僕。四十六歲時去世,被追贈為驃騎將軍。等到將要安葬的時候,當時的賢人都來了。孫楚很敬重王濟,而來得晚,哭得很悲傷,賓客沒有不落淚的。[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 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
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