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王遜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王遜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王遜,字邵伯,魏興人也。仕郡察孝廉,為吏部令史,轉殿中將軍,累遷上洛太守。私牛馬在郡生駒犢者,秩滿悉以付官,雲是郡中所產也。

惠帝末,西南夷叛,寧州刺史李毅卒,城中百餘人奉毅女固守經年。永嘉四年,治中①毛孟詣京師求刺史,不見省。孟固陳曰:「君亡親喪,幽閉窮城,萬里訴哀,不垂愍救。既慚包胥無哭秦之感,又愧梁妻無崩城之驗②,存不若亡,乞賜臣死。」朝廷憐之,乃以遜為南夷校尉、寧州刺史,使於郡便之鎮。 遜與孟俱行,道遇寇賊,逾年乃至。外逼李雄③,內有夷寇,吏士散沒,城邑丘墟。遜披荒糾厲,收聚離散,專杖威刑,鞭撻殊俗。又誅豪右不奉法度者數十家。征伐諸夷,俘馘④千計,獲馬及牛羊數萬餘,於是莫不振服,威行寧土。又遣子澄奉表勸進於元帝,帝嘉之,累加散騎常侍、安南將軍、假節,校尉、刺史如故,賜爵褒中縣公。遜以地勢形便,上分牂柯為平夷郡,分硃提為南廣郡,分建寧為夜郎郡,分永昌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為晉寧郡,事皆施行。

先是越巂太守李釗為李雄所執自蜀逃歸遜復以釗為越巂太守。李雄遣李驤、任回攻釗,釗距之,戰於溫水,釗敗績。後驤等又渡瀘水寇寧州,遜使將軍姚崇、爨琛距之,戰於堂狼,大破驤等,崇追至瀘水,透水死者千餘人。崇以道遠不敢渡水,遜以崇不窮追也,怒囚群帥,執崇,鞭之,怒甚,髮上沖冠,冠為之裂,夜中卒。

遜在州十四年,州人復立遜中子堅行州府事。詔除堅為南夷校尉、寧州刺史、假節,諡遜曰壯。 (節選自《晉書•列傳第五十一》) [注]①治中:官名,州刺史的屬官。②既慚……,又愧……:這兩句意思是,既慚愧沒有申包胥哭秦廷的感受,又慚愧沒有杞梁妻哭塌城牆的效驗。③李雄: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的第一個皇帝。④馘(guó):古代戰爭中割取敵人的左耳以計數獻功。

譯文

王遜字邵伯,是魏興人。在家鄉任職被推舉為孝廉後,擔任吏部令史,轉任殿中將軍,多次升遷後擔任上洛太守。自己家中的牛馬在郡中生的牛犢馬駒,任職期滿時全都交給官署,說這是在郡中所生的。

惠帝末年,西南部族叛亂,寧州刺史李毅去世,城中一百多人擁戴李毅之女堅守多年。永嘉四年,治中毛孟到京城請求派刺史,沒有得到答覆。毛孟再三陳情說:「(寧州)刺史亡故,百姓親人死去,(人們)關閉在圍城之中,(我)萬里之遠來京城訴說哀情,朝廷不賜予憐憫給予救助。(我)既慚愧沒有申包胥哭秦廷的感受,又慚愧沒有杞梁妻哭塌城牆的效驗,活着不如死去,請賜臣一死。」朝廷很哀憐他,就任命王遜為南夷校尉、寧州刺史,讓他從郡中直接前往寧州赴任。

王遜與毛孟一起動身,路上遇到盜賊,過了一年多才到任。這時王遜在外被李雄所威脅,在內遭遇部族的叛亂,官員士人走的走,死的死,城邑變成了廢墟。王遜斬除荒草糾正邪惡,收攏聚集離散的人民,專斷刑罰使有威嚴,征服西南部落邊遠之地。又誅殺了不遵守法令的豪門大族幾十家。征伐各地部落,俘獲斬殺敵人數以千計,奪得馬匹和牛羊好幾萬,於是沒有人不被震服,威名在寧州之地流傳。又派兒子王澄奉表勸元帝登帝位,皇帝嘉獎他,多次給他加官為散騎常侍、安南將軍、假節,校尉、刺史職務照舊,賜爵褒中縣公。王遜根據地理形勢,上表請求分牂柯為平夷郡,分硃提為南廣郡,分建寧為夜郎郡,分永昌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為晉寧郡,事情都得到批准施行。

在此之前,越巂太守李釗被李雄俘獲,李釗從蜀地逃回,王遜又任命他為越巂太守。李雄派李驤、任回再次進攻李釗,李釗率兵抵禦,在溫水交戰,李釗戰敗。後來李驤等又渡過瀘水進犯寧州,王遜派遣將軍姚崇、爨琛抵禦,在堂狼交戰,大敗李驤等人,姚崇追到瀘水,李驤的士卒跳水逃亡而淹死的有千餘人。姚崇因道路遙遠不敢渡水,王遜因姚崇不肯追擊到底,發怒把眾將領都關押起來,把姚崇綁起來鞭打。王遜憤怒異常,怒髮衝冠,把冠沖裂,半夜就去世了。

王遜在寧州十四年,(王遜死後)州中人士又擁立王遜排行中間的兒子王堅暫行州府事務。朝廷下詔任命王堅為南夷校尉、寧州刺史、假節,賜王遜諡號為壯。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