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羊琇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羊琇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羊琇,字稚舒,景獻皇后之從父弟也。琇少舉郡計,參鎮西鍾會軍事,從平蜀。及會謀反,琇正言苦諫,還,賜爵關內侯。琇涉學有智算,少與武帝通門,甚相親狎,每接筵同席,嘗謂帝曰:「若富貴見用,任領護各十年。」帝戲而許之。初,帝未立為太子,而聲論不及弟攸,文帝素意重攸,恆有代宗之議。

琇密為武帝畫策,甚有匡救。又觀察文帝為政損益,揆度應所顧問之事,皆令武帝默而識之。其後文帝與武帝論當世之務及人間可否,武帝答無不允,由是儲位遂定。及帝為撫軍,命琇參軍事。帝即王位後,擢琇為左衛將軍,封甘露亭侯。帝踐阼,累遷中護軍,加散騎常侍。琇在職十三年,典禁兵,豫機密,寵遇甚厚。初,杜預拜鎮南將軍,朝士畢賀,皆連榻而坐。琇與裴楷後至,曰:「杜元凱乃復以連榻而坐客邪?」遂不坐而去。琇性豪侈,費用無復齊限,而屑炭和作獸形以溫酒,洛下豪貴咸競效之。又喜游燕,以夜續晝,中外五親無男女之別,時人譏之。然黨慕勝己,其所推舉,盡心無二。窮窘之徒,特能振恤。選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盡銓次之理。

將士有冒官位者,為其致節,不惜軀命。然放恣犯法,每為有司所貸。其後司隸校尉劉毅劾之應至重刑武帝舊恩直免官而已頃之復職及齊王攸出鎮也,琇以切諫忤旨,左遷太僕。既失寵憤怨,遂發病,以疾篤求退。拜特進,加散騎常侍,還第,卒。帝手詔曰:「琇與朕有先後之親,少小之恩,歷位外內,忠允茂著,不幸早薨,朕甚悼之。其追贈輔國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東園秘器,朝服一襲,錢三十萬,布百匹。」諡曰威。 (節選自《晉書•羊琇傳》)

譯文

羊琇字稚舒,是景獻皇后的堂弟。羊琇年少的時候被舉薦為郡里的計吏,參與了鎮西將軍鍾會軍隊上的事務,跟從鍾會平定蜀國。等到鍾會謀反時,羊琇義正辭言地苦苦勸諫,回來後,被賜於關內侯的爵位。羊琇研究學問有智慧謀略,年少時和晉武帝同為顯貴之家,相互間很是親近,經常同席參加筵宴。

(他)曾經對武帝說:「如果地位富貴受到重用,(讓我)擔任領軍將軍和護軍將軍各十年。」武帝當作玩笑答應了他。當初,武帝沒有被立為太子,名聲比不上他的弟弟司馬攸,文帝內心一向看重司馬攸,經常有讓司馬攸接管宗族大權的考慮。羊琇秘密地為武帝出謀劃策,在很多方面都有補救。(羊琇)又觀察文帝處理政事的得失,猜測文帝將要詢問的事,都讓武帝默默地記住。後來文帝與武帝談論當今世上的事務和社會上的是非,武帝的回答沒有一處不得當的,因此太子的地位就確定了。等到武帝做撫軍,命令羊琇參與軍事。武帝即王位後,提升羊琇為左衛將軍,封為甘露亭侯。武帝登基,多次升遷,後為中護軍,加封散騎常侍。

羊琇在職十三年,主管禁兵,參與機密,非常受寵幸。當初,杜預被任命為鎮南將軍時,朝中人士都來慶賀,在席者均連榻同坐。羊琇與裴楷後到,說:「杜元凱(杜預字元凱)竟然用連榻招待客人嗎?」於是不肯坐下就此離開。羊琇生性豪華奢侈,費用不加限制,用木炭搗成碎屑製成獸形來溫酒,洛陽的豪貴都爭相仿效。羊琇又喜歡宴會,夜以繼日,親戚共聚一堂而且無男女之別,這種生活方式頗為當時的人譏諷和議論。但是他交接仰慕比自己強的人,對這些人的舉薦,他總是盡心盡力,沒有二心。對於身處困厄中的人,他特別能加以救濟。選任人才時,(他)大多把符合自己心意的人放在前邊,不根據既定次序提拔。將士有因他而得到官位的,為他盡忠,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但是他為人放恣犯法,經常得到有關官員的寬免。後來司隸校尉劉毅彈劾他,應該用重刑處罰他,武帝因為往日的深厚的情誼,僅僅免了他的官職而已。不久以後,(他)官復原職。等到齊王司馬攸出任外地官職之後,羊琇因為直言進諫觸怒了皇帝,被貶為太僕。羊琇失寵後憤怒怨恨,於是發病,因為病情嚴重請求退休。(後來他)被任命為特進,加授散騎常侍,回到家(後),(不久)去世。皇帝親手寫詔書說:「羊琇和我有先皇后的親戚關係,有少年時代的情誼,官職經歷了朝廷內外,忠誠顯著,不幸早逝,我非常悲傷。追贈(他)為輔國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賞賜東園秘器,朝服一襲,錢三十萬,布百匹。」(羊琇)諡號是威。[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