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胡威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胡威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壽春人也。父質,以忠清著稱,少與鄉人蔣濟、朱績俱知名於江淮間,仕魏至征東將軍、荊州刺史。

威早厲志尚。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貧,無車馬僮僕,自驅驢單行。每至客舍,躬放驢,取樵炊囊 ,食畢,復隨侶進道。既至,見父,停廄中十餘日。告歸,父賜絹一匹為裝。威曰:「大人清高,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質帳下都督先威未發請假還家陰資裝於百餘里要威為伴每事佐助行數百里威疑而誘問之既知乃取所賜絹與都督謝而遣之。後因他信以白質,質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於是名譽著聞。

拜侍御史,歷南鄉侯、安豐太守,遷徐州刺史。勤於政術,風化大行。 後入朝,武帝語及平生,因嘆其父清,謂威曰:「卿孰與父清?」對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勝耶?」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遠也。」帝以威言謙而婉,謙而順。累遷監豫州諸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入為尚書,加奉車都尉。

威嘗諫時政之寬,帝曰:「尚書郎以下,吾無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陳,豈在丞郎令史,正謂如臣等輩,始可以肅化明法耳。」拜前將軍、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於位,追贈使持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鎮東將軍,余如故,諡曰烈。 (選自《晉書•良吏傳》)

譯文

胡威,字伯武,他又名胡貔,是淮南壽春人。父親胡質,以忠誠清廉著稱,年輕時與同鄉人蔣濟、朱績同為江淮間知名人士,在魏做官至征東將軍、荊州刺史。

胡威早年便有志向。胡質在荊州做官時,胡威自京城到荊州去探望,因家中貧窮,沒有車馬僮僕,自己趕着驢獨行。每到一個客棧,親自放驢,取柴作飯,吃完,又隨同路人上道。到了荊州,胡威見到父親,在牲口棚中住了十幾天,然後向父親告辭,父親賜他一匹絹作路費。胡威說:「父親一向清高,我不明白從哪兒得到這匹絹的?」胡質說:「這是我剩餘的俸祿。用作你路上的費用而已。」胡威接受了絹,告辭回家。胡質手下的都督在胡威出發前,請假回家,在百餘里的行程中隱藏起旅資行裝,請胡威和他作伴,常出資相助胡威。走了數百里,胡威起疑而問都督,了解真情後,便取出父親賜的絹給了都督,辭別並送走了他。後來因其他事寫信(關於這個「信」字,有兩種解釋)給胡質講起這件事,胡質打了都督一百杖,除去官名。他們父子二人就是如此清廉謹慎。於是名譽遠近知曉。

胡威被授為侍御史,歷任南鄉侯、安豐太守,升任徐州刺史。勤於政事,大行風化。 後入朝,武帝談起他的生平,讚嘆他的父親的清廉,對胡威說:「你與父親誰更清廉?」胡威回答說:「我不如父親。」武帝說:「你父親憑什麼勝過你呢?」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唯恐別人知道,我清廉唯恐別人不知,因此我比父親差遠了。」武帝認為胡威言語直率二簡約,謙遜而和順。多次升官為監豫州諸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召入任尚書,加奉車都尉。

胡威曾經進諫時政太寬,武帝說:「尚書郎以下的官吏,我從不寬容。」胡威說:「我所陳述的,豈是說那些丞、郎、令、史,正是說像我這樣的群臣,才可以整肅風化,嚴明法紀。」他又被任命為前將軍、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因功被封為平春侯。太康元年,他在任上去世,被追贈為使持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其他同以往一樣,諡號烈。[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