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虞潭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虞潭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虞潭,字思奧,會稽餘姚人。父忠,仕至宜都太守。潭清貞有檢操,州辟從事、主簿,大司馬齊王冏請為祭酒,除祁鄉令。值張昌作亂,郡縣多從之,潭獨起兵斬昌別率鄧穆等。襄陽太守華恢上潭領建平太守,以疾固辭。遂周旋征討,以軍功賜爵都亭侯。綏撫荒余,鹹得其所。尋被元帝檄,使討江州刺史華軼。潭至廬陵,會軼已平,而湘川賊杜弢猶盛。時甘卓屯宜陽,為杜弢所逼。潭進軍救卓,卓上潭領長沙太守,固辭不就。

帝為晉王,除屯騎校尉,遷宗正卿,以疾告歸。會王含、沈充等攻逼京都,潭遂於本縣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義軍,眾以萬數,自假明威將軍。乃進赴國難,至上虞。明帝手詔潭為冠軍將軍,領會稽內史。潭即受命。義眾雲集時,有野鷹飛集屋樑,眾咸懼。潭曰:「起大義,而剛鷙之鳥來集,破賊必矣。」遣長史孔坦領前鋒過浙江,追躡充。

成帝即位,出為吳興太守。蘇峻反,加潭督三吳、晉陵、宣城、義興五郡軍事。會王師敗績,大駕逼遷,潭勢弱,不能獨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舉。會陶侃等下,潭率眾與諸軍並勢,東西猗角。遣督護沈伊距管商於吳縣,為商所敗,潭自貶還節。 尋而峻平,潭以母老,輒去官還餘姚。詔轉鎮軍將軍。以前後功,進爵武昌縣侯。是時軍荒之後百姓饑饉死亡塗地潭乃表出倉米振救之又修滬瀆壘以防海抄百轉賴之。

潭貌雖和弱,而內堅明,有膽決,雖屢統軍旅,而鮮有傾敗。以母憂去職。服闕,以侍中、衛將軍征。年七十九,卒於位。追贈左光祿大夫,諡曰孝烈。 (節選自《晉書•虞潭傳》,有刪減)

譯文

虞潭,字思奧,會稽郡餘姚縣人,是吳騎都尉虞翻的孫子。他的父親虞忠,官至宜都太守。吳國滅亡時,虞忠堅守城池不投降,就為國捐軀了。虞潭清正堅貞而得操守,州郡徵辟他為 從事、主簿,又推舉他為秀才。時任大司馬的齊王司馬冏請他擔任祭酒,出任祁鄉縣令,又改任醴陵縣令。時逢張昌造反,很 多郡縣都跟着他作亂,唯獨虞潭領軍斬殺了張昌別部鄧穆等人。(平亂後)襄陽太守華恢推薦虞潭擔任建平太守,虞潭以生病 為由堅決拒絕。便從此開始四處征戰,因軍功獲封都亭侯。虞潭安撫了受戰亂影響的災民,讓他們各得其所。又與各路軍隊一 起平定了陳恢的叛亂,轉任南康太守,進封爵位為東鄉侯。不久,虞潭被元帝徵召,命他去討伐江州刺史華軼。虞潭到廬陵時 ,趕上華秩已經被消滅了,但湘川亂賊杜弢還聲勢正旺。江州刺史衛展推薦虞潭兼任安成太守。當時甘卓駐軍宜陽,被杜弢軍 所逼迫。虞潭便領軍前去解救甘卓,之後甘卓上書推舉虞潭兼任長沙太守,虞潭堅決地推辭了。

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即位為晉王,虞潭被封為屯騎校 尉,升任右衛將軍,兼宗正卿。後來他因病請假回家休養。碰上王含、沈充等人攻近京城,虞潭便在本縣內召集宗族眾人,還 有郡中大姓,一起組織義軍,有上萬人,他自稱明威將軍。他就領軍前去勤王救國,到了上虞。晉明帝司馬紹親手寫了詔書任 命虞潭為冠軍將軍,兼任會稽內史,虞潭立即領受了任命。義軍匯集時,有野鷹飛來,聚集在屋樑上,大家都感到害怕(認為 是不祥的兆頭)。虞潭說:「我們按照大義起兵,連這剛烈兇狠的猛禽都來相會了,打敗反賊的軍隊是必然的了! 」虞潭派遣軍中長史孔坦率領前鋒先過浙江,追擊躡充。

晉成帝即位後,虞潭出任吳興太守,領秩中二千石 俸祿 ,加封為輔國將軍;並因討伐沈充有藍,進爵為零縣侯。蘇峻作亂時,朝廷提拔虞潭總領三吳、晉陵、宣城、義興五個郡的軍 事事務。恰逢朝廷大軍戰敗,皇上被迫移駕遷都,虞潭勢單力薄,無法獨自支撐大局,就先穩固防守以等待四方共同興兵。不 久,(荊州刺史)陶侃領軍南下,虞潭與(司空)郗鑒和(會稽內史)王舒一同舉兵響應義軍。陶侃等人給虞潭臨時節度之權 ,監理揚州、浙西軍事,虞潭率眾與各路兵馬一起起事,東西各路義軍便互相借勢而起。後來虞潭派督護沈伊在吳縣抵擋蘇峻 將領管商,卻被管商擊敗,虞潭自已貶了自己的職,歸還節度之權。

不久之後蘇竣之亂平定了。虞潭以母親老邁為由,就辭去 官職回到故鄉餘姚。朝廷下詔任命他為鎮國將軍、吳國內史。又改任會稽內史,還沒出發,又改任為吳國內史。因之前的各種 功績,提升他的爵位為武昌縣侯,食邑一千六百戶。當時,正是戰亂剛過,百姓饑荒交迫,餓殍遍野。虞潭上表請命,取出官 倉中的糧食賑濟災民。又主持修築了滬瀆壘,以防禦海潮,百姓們都仰賴他。

虞潭看起來雖然溫和文弱,但內心堅定通達,有膽識有決 斷,雖然多次領軍作戰,卻少有大敗。後因母親去世而離職,服喪完畢後,以侍中、衛將軍身份被徵召。入朝後,改拜為右光 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並賜親兵三百人,侍中之職不變。虞潭七十九歲時在任內逝世。朝廷追贈他為左光祿大夫,開府、侍 中等職如舊,諡號孝烈。[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