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謝玄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謝玄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玄字幼度。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及長,有經國才略,屢辟不起。於時苻堅強盛,邊境數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將可以鎮御北方者,安乃以玄應舉。中書郎郗超雖素與玄不善,聞而嘆之,曰:「安違眾舉親,明也。玄必不負舉,才也。」

時苻堅遣軍圍襄陽,車騎將軍桓沖御之。詔玄發三州人丁,遣彭城內史何謙游軍淮泗,以為形援。襄陽既沒,堅將彭超攻龍驤將軍戴逯於彭城。玄率東莞太守高衡、後軍將軍何謙次於泗口,欲遣間使報逯,令知救至,其道無由。小將田泓請行,乃沒水潛行,將趣城,為賊所獲。賊厚賂泓,使雲「南軍已敗」。泓偽許之。既而告城中曰:「南軍垂至,我單行來報,為賊所得,勉之!」遂遇害。

及苻堅自率兵次於項城,眾號百萬。詔以玄為前鋒,眾凡八萬。玄先遣廣陵相劉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澗,即斬梁成及成弟雲,步騎崩潰,爭赴淮水。牢之縱兵追之,生擒堅偽將梁他、王顯、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軍實。堅進屯壽陽,列陣臨肥水,玄軍不得渡。玄使謂苻融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堅眾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使卻陣眾因亂不能止。於是玄與琰、伊等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詔遣殿中將軍慰勞。賜錢百萬,彩千匹。 (節選自《晉書•謝玄傳》,有刪改。)

譯文

謝玄字幼度,從小聰明且理解能力強,與堂兄謝朗一起為叔父謝安所器重。謝玄長大後,顯示出了治理國家的才能,朝廷幾次徵召他,他都推辭不受。後來與王珣一起被桓溫徵召為掾吏,共同被桓溫禮遇、器重。其時前秦苻堅正當勢力強盛之際,多次侵擾晉國邊境。於是朝廷下令徵召能夠抵禦北方的文武兼備的良將。謝安便推薦了謝玄。中書郎郗超雖然歷來與謝玄不和,但聽到這一舉薦也不得不嘆息說:「謝安敢於冒觸犯眾怒的危險舉薦親侄子,確實是英明的;謝玄一定不辜負他叔叔的推薦,因為他確實是難得的人才。」當時許多人都不贊同郗超的看法,郗超說:「我曾經與謝玄共同在桓將軍幕府做事,親眼見他用人能各盡其才,即使是一些細小事務,安排人也非常恰當。所以知道他一定能成功。」於是朝廷召謝玄回朝,任命他為建武將軍,管理江北軍事。

當時苻堅派軍圍困襄陽,車騎將軍桓沖抗擊他。朝廷下詔命令謝玄徵發三個州的民夫兵丁,並派彭城內史何謙率軍隊在淮水、泗水一帶游弋,讓他們形成援助襄陽的態勢。襄陽陷落後,苻堅的部將彭超向彭城的龍驤將軍戴逯發動進攻。謝玄率領東莞太守高衡、後軍將軍何謙駐紮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訴戴逯,讓他知道救兵到了,卻找不到前往的途徑。小將田泓請命前往,於是他就潛在水中偷偷地過去,快要到城下時,不幸被敵軍抓獲。敵軍用豐厚的賞賜收買田泓,讓他對彭城守軍說「南來的援軍已被打垮了」。田泓假裝答應。但到了城下時,卻大聲告訴城中說:「南來的援軍很快就要到了,我一個人前來報信,被敵人抓住,你們一定要努力堅守啊。」於是被害。

等到苻堅親自率軍駐紮到項城,號稱雄兵百萬。晉孝武帝下詔命令謝玄為先鋒,統領徐州、兗州、青州以及揚州之晉陵、幽州之燕國各支軍隊,和他的叔父征虜將軍謝石等抗擊,軍隊人數共八萬人。謝玄選派遣廣陵相劉牢之率五千人奔襲洛澗,首戰告捷,很快就殺了梁成和其弟梁雲,敵人的步兵騎兵同時崩潰,爭着渡過淮水逃跑。劉牢之派兵追擊,活捉敵將梁他、王顯、梁悌、慕容屈氏等,獲取其軍用物資。苻堅進軍駐紮在壽陽,在淝水沿岸布陣列兵,謝玄的軍隊不能過河。謝玄派人對秦將苻融說:「你們那麼遠到我們的疆土,卻在淝水邊上列陣,這是不想速戰速決。

請你們稍微退後一點,也好讓我們的部隊渡過河去同你們交戰。我和你們從容觀看,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苻堅的部下都說:「咱們應該憑藉淝水把他們堵在河對岸,我們人多,他們人少,情勢一定會有利於我們的。」苻堅卻說:「只管讓軍隊退後,讓他們能夠過河,而我們再用數十萬鐵騎沖向水邊,把他們全部趕進河裡去,徹底消滅他們。」苻融也認為應該這樣,於是就指揮秦軍向後退卻,誰知後退的命令一發出,那麼多人一下子就亂了陣腳,再也控制不住了。在這種情況下,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帶領八千精兵渡過淝水。苻堅的軍隊潰敗奔逃,自相踐踏,投水而死的不計其數,淝水因而都堵塞得不流通了。其餘人馬拋棄鎧甲連夜逃走,聽到風聲鶴叫,都以為是東晉軍隊已經來到,草行露宿,再加上挨餓受凍,死去的有十分之七八。晉帝下詔派殿中將軍慰勞謝玄軍隊。給謝玄加授前將軍、假節的稱號,堅決推辭不接受。朝廷賜給上百萬錢,上千匹彩綢。[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