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鄭袤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鄭袤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鄭袤,字林叔,滎陽開封人也。父泰,揚州刺史,有高名。袤少孤,早有識鑒。隨叔父渾避難江東。 時華歆為豫章太守,渾往依之,歆素與泰善,撫養袤如己子。年十七,乃還鄉里。 性清正。時濟陰魏諷為相國掾。諷名重當世,袤同郡任覽與結交。袤以諷奸雄,終必為禍,勸覽遠之。及諷敗,論者稱焉。

魏武帝初封諸子為侯,精選賓友,袤與徐幹俱為臨淄侯文學,轉司隸功曹從事。司空王朗闢為掾,袤舉高陽許允、扶風魯芝、東萊王基,朗皆命之,後咸至大位,有重名。袤遷尚書郎。出為黎陽令,吏民悅服。太守班下屬城,特見甄異, 為諸縣之最。遷尚書右丞。轉濟陰太守,下車旌表孝悌,敬禮賢能,興立庠序, 開誘後進。袤在廣平,以德化為先,善作條教,郡中愛之。征拜侍中, 百姓戀慕,涕泣路隅。

毌丘儉作亂,景帝自出征之,百官祖送於城東,袤疾病不任會。帝謂中領軍王肅曰:「唯不見鄭光祿為恨。」肅以語袤,袤自輿追帝,及於近道。帝笑曰:「故知侯生必來也。」遂與袤共載,曰:「計將何先?」袤曰:「昔與儉俱為台郎,有所知悉。其人好謀而不達事情。自昔建勛幽州,志望無限。文欽勇而無算。 今大軍出其所不意,江、淮之卒銳而不能固,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亞夫之長也。」 帝稱善。景元初,疾病失明,屢乞骸骨,不許。拜光祿大夫。五等初建,封密陵伯。

武帝踐阼進爵為侯雖寢疾十餘年而時賢並相推薦泰始中詔曰光祿密陵侯袤履行純正守道沖粹退有清和之風進有素絲之節今以袤為司空。袤前後辭讓,遣息稱上送印綬,至於十數。固辭,久之見許,以侯就第,拜儀同三司,置舍人官騎,賜床帳簟褥、錢五十萬。九年薨,時年八十五。諡曰元。 (選自《晉書•鄭袤傳》)

譯文

鄭袤,字林叔,是滎陽開封人。父親鄭泰,曾任揚州刺史,名聲很大。鄭袤很小時便成了孤兒,很早就有較強的識辨能力。鄭袤跟隨叔父鄭渾到江東避難。當時華歆做豫章郡的太守,鄭渾前去投靠他,華歆一向與鄭泰關係很好,他把鄭袤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撫養。十七歲那年,鄭袤才回到自己的家鄉。鄭袤性格清純正直。當時濟陰人魏諷做相國的屬官。魏諷在當時名重一時,與鄭袤同一郡縣的任覽與魏諷結交成了朋友。鄭袤認為魏諷為奸詐之輩,終究會有一天會帶來災禍,勸說任覽遠離他。等到魏諷落難,談論此事的人都稱讚鄭袤。

魏武帝起初分封其子為王侯,精心挑選門客,鄭袤與徐幹都做了臨淄侯文學,後來鄭袤做司隸功曹從事。司空王朗徵召他做自己的屬官,鄭袤推選高陽的許允、扶風的魯芝、東萊的王基,王朗都給它們委任了官職。這些人後來都官至高位,名望很高。鄭袤調任尚書郎。外調做黎陽縣令,當地官員和百姓十分滿意,服從管理。太守班下下屬的地方負責官員中,被鄭褒提拔任用的那些優異人才,為各縣之最。鄭袤升任尚書右丞。(鄭袤)改任濟陰太守,到任即表彰孝敬父母尊敬兄長者,禮待賢者能者,興建學校,啟發引導後輩。鄭袤在廣平任職,把道德教化放在第一位,他擅長起草法規和教令,郡里的人都很喜愛他。鄭袤徵召侍中時,老百姓十分留念他,都在道路的偏僻處哭泣。

毌丘儉發動叛亂,景帝親自征討他,文武百官到城東餞行送別,鄭袤因為生病未能趕來。景帝對中領軍王肅說:「沒有見到鄭袤來我感到很遺憾呀。」 王肅把景帝的這番話告訴了鄭袤,鄭袤親自駕車追趕景帝,從近路趕上了景帝。景帝笑着說:「本來就知道你會來的啊。」景帝於是與鄭袤共坐一台車,說:「首先當實施什麼計策?」 鄭袤說:「過去我與毌丘儉都做過台郎官,對他有所了解,他這個人喜歡謀事但卻不能通達事務的真相,自從過去他在幽州建立功勳,他志向願望膨脹。他屬下大將文欽有勇而無謀。如果我們的軍隊出其不意,江淮的兵士銳利但並不穩固,我軍深挖溝濠,加高壁壘來挫敗敵人的銳氣,這就是當年大將周亞夫所擅長的方法。」景帝認為很好。景元初年,鄭袤得病失明,多次請求告老還鄉,沒有被許可。後來鄭袤被授予光祿大夫。官分五等初步確立時,鄭袤被封為密陵伯。

武帝登基後鄭袤官位晉升為侯爵。他雖然患病十年才治癒,但是當時賢良之士都一同推薦他。泰始年間,皇帝下詔說:光祿大夫密陵侯鄭袤,辦事公正,不在官位時,有清靜平和的風尚,為官之時,有清白清廉的節氣,將讓鄭袤作司空。鄭袤前後推讓,派兒子鄭稱把綬印送回皇帝,竟達十多次。鄭袤堅決拒絕做司空,不久被許可了,皇上以侯爵的待遇去鄭袤府上,授予鄭袤儀同三司一職,給他添加了門客車馬,賞賜給他帳簟褥錢物十萬。(武帝)九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諡為「元」。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