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鍾雅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鍾雅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鍾雅,字彥胄,潁川長社人也。 雅少孤,好學有才志,舉四行,除汝陽令,入為佐著作郎。 母憂去官,服闕復職。避亂東渡,元帝以為丞相記室參軍,遷振威將軍。

過了不久,轉任尚書右丞。當時在太廟舉行祭祀,鍾雅呈奏道:「陛下繼承世系的輩數,對於京兆府君來說應當是玄孫,而今天的祝文中自稱曾孫,我擔心這是因循沿襲的失誤,應當改正。另外按照禮法,祖父的兄弟,是從祖父。景皇帝自己因功德而稱為世宗,並不是以伯祖的名分而進入祖廟,也應除去伯祖的字樣。」 皇上下詔說:「(按照)禮法,事奉宗廟時,自曾孫以下皆稱為曾孫,這並非因循沿襲的失誤。採取重孫的名義稱號(曾孫的名義來自重孫),可以歷代共用這個稱呼,不須更改。至於稱呼伯祖確是不妥,按鍾雅上奏的意見(更正)。」

鍾雅轉任北軍中候。錢鳳作亂,鍾雅被加封廣武將軍,率領將士們駐守青弋。當時廣德縣人周圮為錢鳳而起兵進攻鍾雅,鍾雅退守涇縣,收編集合士人百姓,討伐周圮,並斬殺了他。(錢鳳被平定後,鍾雅任尚書左丞。)明帝去世,鍾雅改任御史中丞。 當時國喪未滿周年,而尚書梅陶私自請歌舞女伎作樂,鍾雅上奏彈劾說:「梅陶沒有大臣忠心敬慕的氣節,家庭中奢侈靡費,歌舞藝伎爭奇鬥豔,絲竹管弦之音,傳播到大路上,應該對他加以放逐罷免,以整肅王法。請求把他交付司徒,公正地評議論處。」

穆後臨朝處理政事,特地赦免而不追究譴責梅陶的罪。鍾雅公正執法,制裁糾正違反法令的行為(或:對悖亂的行為繩之於法。用成語譯,繩字還是沒翻譯),百官都畏懼他。蘇峻叛亂(的時候),皇上詔令鍾雅做前鋒監軍、假節,帶領精銳的勇士一千名來抵抗蘇峻。不久朝廷軍隊大敗,鍾雅與劉超共同侍衛天子。 有人對鍾雅說: 「見到條件許可就進取,知道有困難就退卻,這是古來的常理。你性格誠實正直,必定不能被仇敵包容,為什麼不見機行事而坐着等死呢?」鍾雅說:「國亂不能糾正,君危不能救助,各自遁逃而求免禍,我怕史官董狐將要手執寫歷史的竹簡到來了。」

庾亮臨走時,回頭對鍾雅說:「之後朝廷的事我衷心託付給您了。」鍾雅說:「棟樑摧折,是誰的過錯呢?」庾亮說:「眼前的事,不用再說了,您應當期望有收復國土的功勞阿。」到了蘇峻強逼遷都時,皇帝車駕前往石頭城,鍾雅、劉超流淚步行跟隨皇帝。第二年,二人都被叛賊殺害。叛賊平定後,追贈鍾雅為光祿勛。

譯文

鍾雅,字彥胄,穎川長社人。鍾雅年少喪父,愛好學習而有才志,因四種才德俱美而受到舉薦,被任命為汝陽令,(之後)入朝擔任佐著作郎。(因)母親去世服喪而離職(辭去官職),服喪期滿而復職。鍾雅躲避戰亂東渡長江之後,元帝司馬越任命他做丞相記室參軍,升任振威將軍。 頃之,轉尚書右丞。時有事於太廟,雅奏曰:「 陛下繼承世數,於京兆府君為玄孫,而今祝文稱曾孫,恐此因循之失,宜見改正。又禮,祖之昆弟,從祖父也。景皇帝自以功德為世宗,不以伯祖而登廟,亦宜除伯祖之文。」

詔曰:「禮,事宗廟,自曾孫已下皆稱曾孫,此非因循之失也。義取於重孫,可歷世共其名,無所改也。稱伯祖不安,如所奏。」 轉北軍中候。錢鳳作逆,加廣武將軍,率眾屯青弋。時廣德縣人周玘為鳳起兵攻雅,雅退據涇縣,收合士庶,討玘,斬之。明帝崩,遷御史中丞。

時國喪未期,而尚書梅陶私奏女妓,雅劾奏曰:「陶無大臣忠慕之節,家庭侈靡,聲妓紛葩,絲竹之音,流聞衢路,宜加放黜,以整王憲。 請下司徒,論正清議。」 穆後臨朝,特原不問。 雅直法繩違,百僚皆憚之。蘇峻之難,詔雅為前鋒監軍、假節,領精勇千人以距峻。尋王師敗績,雅與劉超並侍衛天子。

或謂雅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古之道也。 君性亮直,必不容於寇讎,何不隨時之宜而坐待其斃?」雅曰:「國亂不能匡,君危不能濟,各遜遁以求免,吾懼董狐執簡而至矣。」 庾亮臨去,顧謂雅曰,後事深以相委,雅曰:棟折榱崩,誰之責也,亮曰:今日之事不容復言,卿當期克復之效耳。及峻逼遷,車駕幸石頭,雅、超流涕步從。明年,並為賊所害。賊平,追贈光祿勛。[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