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陽裕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陽裕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陽裕,字士倫,右北平無終人也。少孤,兄弟皆早亡,單煢獨立,雖宗族無能識者,惟叔父耽幼而奇之,曰:「此兒非惟吾門之標秀,乃佐時之良器也。」刺史和演闢為主簿。王浚領州,轉治中從事,忌而不能任。石勒既克薊城,問棗嵩曰:「幽州人士,誰最可者?」嵩曰:「燕國劉翰,德素長者。北平陽裕,幹事之才。」

勒曰:「若如君言,王公何以不任?」嵩曰:「王公由不能任,所以為明公擒也。」勒方任之,裕乃微服潛遁。時鮮卑單于段眷為晉驃騎大將軍、遼西公,雅好人物,虛心延裕,裕乃應之,甚見尊重。段遼與皝相攻,裕諫曰:「臣聞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慕容與國世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連兵構怨凋殘百姓臣恐禍害之興將由於此願兩追前失使國家有太山之安蒼生蒙息肩之惠。」遼不從。出為燕郡太守。石季龍克令支,裕以郡降,拜北平太守,征為尚書左丞。裕以左丞領征東麻秋司馬。秋敗,裕為軍人所執,將詣皝。皝素聞裕名,即命釋其囚,拜郎中令,遷大將軍左司馬。東破高句麗,北滅宇文歸,皆豫其謀,皝甚器重之。

及遷都和龍,裕雅有巧思,皝所制城池宮閣,皆裕之規模。裕雖仕皝日近,寵秩在舊人之右,性謙恭清儉,剛簡慈篤,雖歷居朝端,若布衣之士。士大夫流亡羈絕者,莫不經營收葬,存恤孤遺,士無賢不肖皆傾身待之,是以所在推仰。初,范陽盧諶每稱之曰:「吾及晉之清平,歷觀朝士多矣,忠清簡毅,篤信義烈,如陽士倫者,實亦未幾。」及死,皝甚悼之,時年六十二。 (選自《晉書•陽裕傳》,有刪改)

譯文

陽裕,字士倫,是右北平無終人。(陽裕)少時父母雙亡,兄弟都早年死去,孤單無依,獨自一人生活,即使是宗族之內也無人能知道他的才能,只有叔父陽耽在他小時候就認為他很奇特,說:「這孩子不僅是我們一門的出色人才,而且是輔佐時世的傑出人才。」刺史和演徵召他為主簿。

王浚兼管本州時,陽裕改任治中從事,王浚因忌恨陽裕而不能任用他。石勒攻克薊城後,問棗嵩說:「幽州人士,誰最可任用?」棗嵩答道:「燕國劉翰,一向是道德高尚的長者。北平陽裕,有幹事的才能。」石勒問:「如果像你所說,王浚為何不任用他?」棗嵩答:「由於王浚不能任用他,所以被明公您得到了。」石勒正要任用陽裕,陽裕卻身穿普通人的服裝潛逃了。當時鮮卑單于段眷任晉朝驃騎大將軍、遼西公,一向喜愛人才,虛心招請陽裕,陽裕於是應召,很受尊重。段遼與慕容皝交戰,陽裕勸諫說:「我聽說對鄰國親善仁義,是立國的法寶。慕容氏與我們國家世代締結婚姻,再說慕容皝是品德高尚的君主,不應集結軍隊結仇,使百姓受害。

我擔心禍害的興起,將由於此舉。希望雙方追悔先前的錯誤,使國家如泰山般安穩,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段遼不聽從。陽裕出任燕郡太守。石季龍攻克令支,陽裕率領全郡投降,被任命為北平太守,後徵召為尚書左丞。陽裕以左丞的身份兼任征東將軍麻秋的司馬。麻秋兵敗,陽裕被軍人拘捕,將見慕容皝。慕容皝一向聽說陽裕的名聲,立即命人放開陽裕,任命他為郎中令,後升任大將軍左司馬。東破高句麗,北滅宇文歸,都是陽裕預先謀劃的,慕容皝很器重他。等到遷都和龍時,陽裕頗有巧妙的構想,慕容皝所建的城池宮閣,都由陽裕設計規劃。

陽裕雖然在慕容皝身邊任職日見親近,官階在舊臣之上,但謙恭儉約,剛直仁慈,雖然位居朝廷高官,(還是)如同平民百姓。對於流亡客死的士大夫,陽裕無不收葬善後,恤養遺孤,無論賢愚之士都傾心待他,因此他在任職之地都受到推崇敬仰。當初,范陽人盧諶經常稱讚陽裕說:「我在晉朝清平之世,一一觀察了許多朝士,忠毅清儉,誠信重義如同陽士倫這樣的,實在沒見幾人。」陽裕去世時,慕容皝深表哀悼,死時六十二歲。[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