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陸曄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陸曄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陸曄,字士光,吳郡吳人也。伯父2喜,吳吏部尚書。父英,高平相,員外散騎常侍,曄少有雅望,從兄機每稱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居喪,以孝聞。同郡顧榮與鄉人書曰:「士光氣息裁屬,慮其性命,言之傷心矣。」後察孝廉,除永世、烏江二縣令,皆不就。元帝初鎮江左,闢為祭酒,尋補振威將軍、義興太守,以疾不拜。預討華軼功,封平望亭侯,累遷散騎常侍、本郡大中正。太興元年,遷太子詹事。時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曄以清貞著稱,遂拜侍中,徙尚書,領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轉光祿勛,遷太常,代紀瞻為尚書左僕射,領太子少傅,尋加金紫光祿大夫,代卞壼為領軍將軍。以平錢鳳功,進爵江陵伯。帝不豫,曄與王導、壼、庾亮、溫嶠、郗鑒並受顧命,輔皇太子,更入殿將兵直宿。遺詔曰:「曄清操忠貞,歷職顯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憂國如家,歲寒不凋,體自門風。既委以六軍,可錄尚書事,加散騎常侍。」成帝踐阼,拜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給親兵百人,常侍如故。蘇峻之難曄隨帝左石頭舉動方正不以凶威變節峻以曄吳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術以苑城歸順時共推曄督宮城軍事。峻平,加衛將軍。

給千兵百騎,以勛進爵為公,封次子嘏新康子。咸和中,求歸鄉里拜墳墓。有司奏,舊制假六十日。侍中顏含、黃門侍郎馮懷駁曰:「曄內蘊至德,清一其心,受託付之重,居台司之位,既蒙詔許歸省填塋,大臣之義本在忘己,豈容有期而反,無期必遠。愚謂宜還自還,不須制日。」帝從之,曄因歸。以疾卒,時年七十四。 (節選自《晉書•卷七十七》) ==譯文==: 陸曄,字士光,吳郡吳縣人。伯父親高興,吳吏部尚書。父親英,高平相,員外散騎常侍,范曄少有名望,堂兄機常常稱讚他說:「我們家世代不乏公了。」居喪,以孝聞名。同郡人榮譽與同鄉書說:「士光呼吸僅屬,擔心他的性命,說他傷心了。「後來察舉孝廉,除永遠、烏江兩縣縣令,都不去。元帝開始鎮守左邊,徵召他任祭酒,不久補為振威將軍、義興太守,以有病為由不接受。參與討伐華軼有功,封平望亭侯,多次升任散騎常侍、本郡大中正。太興元年,升任太子詹事。當時武帝任命侍中都北士,應該同時用南方人,范曄以清廉著稱,於是拜授侍中,調任尚書,領本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改任光祿勛,升任太常,代紀瞻為尚書左僕射,領太子少傅,不久加授金紫光祿大夫,代卞壺為領軍將軍。以平錢鳳功,進爵位為江陵伯。帝身體不適,鞋和王導、壺、庾亮、溫嶠、郗鑒都受顧命,輔佐皇太子,改入殿領兵直宿。遣詔說:「曄操守清廉忠貞,歷職顯允,而且他的兄弟侍奉君主和父親,憂國如家,歲寒不雕,體自家風。已經委託給六軍,可錄尚書事,加授散騎常侍。」成帝即位,任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給親兵一百人,常侍照舊。蘇峻的困難,劉曄隨皇帝左邊石頭,行動正直,不以凶威改變。

蘇峻讓劉曄吳士的期望,不敢加害,使守衛禁城。匡術以苑城歸順,當時共同推舉陸曄督察宮城軍事。峻平,加授衛將軍。給兵一千一百名騎兵,因功勞升爵為公,封次子福新季康子。咸和年間,請求回鄉拜祖先的墳墓。有司上奏,舊制度給予60天。侍中顏含、黃門侍郎馮懷反駁說:「曄內心道德,清一的心,受託付的重任,在台司的位置,既然蒙詔答應回家探望填墳,大臣的義原在忘記自己,怎麼會有時間就回來,沒有約定一定遠。我認為應該回到自己回,不需要制天。皇帝聽從了」,劉曄於是回家。因病去世,時年七十四。[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