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庾冰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庾冰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庾冰字季堅,以雅素垂風,以雅素垂風,諸弟相率莫不好禮,為世論所重。司徒辟,不就,征秘書郎,出補吳興內史。

會蘇峻作逆,遣兵攻冰,冰不能御,便棄郡奔會稽。會稽內史王舒以冰行奮武將軍,距峻別帥張健於吳中。時健黨甚眾,諸將莫敢先進。冰率眾擊健走之,於是乘勝西進,赴於京都。又遣司馬滕含攻賊石頭城,拔之。冰勛為多,封新吳縣侯,固辭不受。遷給事黃門侍郎,又讓不拜。司空郗鑒請為長史,不就。出補振威將軍、會稽內史。既當重任,經綸時務,不舍夙夜,賓禮朝賢,升擢後進,由是朝野注心,咸曰賢相。冰頗任威刑。又隱實戶口,料出無名萬餘人,以充軍實。

成帝疾篤,時有妄為中書符,敕宮門宰相不得前,左右皆失色。冰神氣自若,曰:「是必虛妄。」推問,果詐,眾心乃定。進號左將軍。康帝即位,又進車騎將軍。冰懼權盛,乃求外出。會弟翼當伐石季龍,於是以本號領江州刺史、鎮武昌,以為翼援。冰臨發,上疏曰:「今強寇未殄,戎車未戢,兵弱於郊,人疲於內,寇之侵逸,未可量也;黎庶之困,未之安也;群才之用,未之盡也。」 頃之,獻皇后臨朝,征冰輔政,冰辭以疾篤。尋而卒,時年四十九。冊贈侍中、司空,諡曰忠成,祠以太牢。

冰天性清慎,常以儉約自居。中子襲嘗貸官絹十匹,冰怒,捶之,市絹還官。臨卒,謂長史江虨曰:「吾將逝矣,恨報國之志不展,命也如何!死之日,斂以時服,無以官物也。」及卒,無絹為衾。又室無妾媵,家無私積,世以此稱之。 (《晉書•列傳第四十三》)

譯文

庾冰字季堅,他平素垂示風範,眾兄弟相繼無不尊崇禮儀,得到輿論的讚賞,司徒徵召他,沒有赴任,徵召為秘書郎,出京補任吳興內史。

適逢蘇峻叛亂,派兵攻打庾冰,庾冰無力抵抗,就丟棄郡府逃往會稽。會稽內史王舒讓他暫任奮武將軍,在吳中抵抗蘇峻偏帥張健。當時張健的同黨很多,諸將領無人敢率先進攻,庾冰率領士眾攻打張健,使張建敗逃,庾冰乘勝向西進軍,趕到京都。又派司馬滕含攻打石頭城的亂賊,攻陷石頭城。庾冰功勳最大,封新吳縣侯,堅決辭讓沒有接受。升任給事黃門侍郎,又辭讓而不受。司空郗鑒請他任長史,庾冰不去赴任。出京補任振威將軍、會稽內史。庾冰擔任要職後,管理政務,不分晝夜,對朝中賢臣恭敬有禮,提攜後進之士,因此朝野注目,都稱他是賢相。庾冰注重使用嚴刑,又核實戶口數,查出沒有戶口的一萬餘人,來充實軍隊。

成帝病重,當時有人偽造中書符,假託皇帝命令說宰相不能進宮,左右之臣都驚恐失色。庾冰神氣自若地說:「這一定是假的。」追問此事,果然有詐,眾心才安定。庾冰進號為左將軍。康帝即位,又進為車騎將軍。庾冰擔心權力過大,便請求出京外任。恰逢其弟庾翼要去討伐石季龍,庾冰便以本職兼任江州刺史,鎮守武昌,作為庾翼的後援。臨出發前,庾冰上疏道:「如今強寇尚未除盡,兵車尚未入庫,士卒羸弱於外,官吏百姓疲弊於內,敵寇之侵襲,難以估量;貧民之困厄,不曾安撫;群才之任用,未能完善。」不久,獻皇后臨朝聽政,徵召庾冰輔政,庾冰因病危推辭。不久便死去,當年四十九歲。以冊書追贈侍中、司空,謐號忠成,以太牢祭祀。

庾冰天性清廉謹慎,常以儉約自任。中子庾襲曾借官絹十匹,庾冰很生氣,打了他,買來絹還給官府。臨死前他對長史江彭說:「我要走了,遺憾的是報國之志尚未實現,我對命運也奈何不得。我死的那天,就用我平日的衣服入殮,不要用公家的東西。」他死時,沒有做衾之絹。家裡沒有妾媵,沒有積蓄,當時的人因此稱讚他[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