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切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普切尼,全名賈科莫·安東尼奧·多米尼科·米歇爾·塞孔多·馬利亞·普契尼(意大利語: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是一位意大利的歌劇作曲家,著名的作品有《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與《蝴蝶夫人》等歌劇,也是世界上最常演出的歌劇之一。這些歌劇當中的一些歌曲已經成為了現代文化的一部份,其中包括了《賈尼·斯基基》的《親愛的爸爸》與《圖蘭朵》中的《今夜無人入睡》在內。1924年11月29日,賈科莫·普契尼逝世,享年66歲。[1]
個人介紹
普契尼於1858年12月22日出生在意大利路卡的一個音樂世家。賈科莫·普契尼是十九世紀意大利繼威爾第之後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是「真實主義」的歌劇樂派的代表人物。
普契尼的父親在他5歲時去世,所以他被送到叔叔福圖納托(Fortunato Magi)那裡來學習音樂,但是福圖納托卻認為普契尼是個沒有修養且粗俗的學生。[2]後來普契尼成為盧卡教堂的風琴演奏家與唱詩班教師,但是直到觀賞了著名的歌劇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的歌劇《阿依達》之後,普契尼才決定當一位歌劇作曲家,而為了欣賞這次歌劇演出,他與朋友徒步18.5英里(30公里)前往比薩。
因為普契尼得到了獎學金與一位親戚的幫助,於是在1880年進入米蘭音樂學校(Milan Conservatory)就讀,在浪漫派作曲家龐開利(Amilcare Ponchielli)及巴齊尼(Antonio Bazzini)的指導下學習作曲。在普契尼21歲的這一年,他創作了《安魂曲》(Messa),標誌着普契尼家族與盧卡的基督教音樂長久合作之下的巔峰。雖然普契尼將這部以天主教彌撒為背景的作品命名為安魂曲,但如今卻以《光榮彌撒》(Messa di Gloria)而聞名。這個名稱是技術性的以頭兩位角色(Kyrie及Gloria)來命名,而忽略其他角色。
這個作品也隱約透露普契尼成為劇作家的跡象,因為他在舞台上展現出了戲劇化力量。男高音與男低音的獨唱者在詠嘆調上具有爆發力的演出,的確是比教堂音樂更加類似歌劇的。因為它所擁有的管弦樂編曲及戲劇般的力量,所以普契尼的《安魂曲》常常被拿來與威爾第的《安魂曲》(Requiem)相提並論。
1883年他創作了畢業作品《隨想交響曲》,隨即又完成了他的兩部早期歌劇《群妖圍舞》和《埃德加》。
1893年,他完成了堪稱他一生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曼儂·列斯科》。這部歌劇由當時年僅二十六歲的著名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指揮,在都靈歌劇院舉行了首演,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此開始奠定了他作為著名歌劇作曲家的牢固地位。此後,他陸續創作了許多歌劇作品,最著名的有《波西米亞人》、《托斯卡》、《西方少女》、《蝴蝶夫人》、《燕子》、三聯劇《修女安傑麗如》(第一)、《賈尼·斯基基》(第二)、《外套》(第三)等等。晚年普契尼又根據中國故事創作了歌劇《圖蘭多特》,遺憾的是這部歌劇沒有寫完,作曲家便去世了。遺留的部分由作曲家阿爾法諾續寫完成。
1924年11月29日,普契尼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不幸逝世,終年六十六歲。
創作歷程
1880年普契尼入米蘭音樂學院,從A.蓬基耶利和A.巴齊尼學習1883年畢業,他的畢業作品《交響隨想曲》獲得好評。他的老師蓬基耶利看出他的才華更適於舞台音樂的創作,於是請人根據《吉賽爾》的題材為他編寫歌劇腳本,參加歌劇創作比賽。普契尼寫成獨幕劇《群妖圍舞》 ,雖然落選,但在米蘭上演時卻獲得好評。他的第 2部歌劇《埃德加》由於腳本不佳,以失敗告終。他由此認識到,歌劇的成功有賴於好的腳本,它應該吸引人、震驚人、感動人。這種追求,成為他後來作品的戲劇結構的重要特色。
1893年,普契尼根據法國古典名著A.普雷沃的《曼儂萊斯戈》寫了1部同名歌劇,在都靈上演。雖然這部作品不如法國作曲家J.馬斯內寫的同名歌劇成熟。但是許多方面標誌着作者的創作個性、藝術風格和思想傾向正在形成。作為意大利真實主義歌劇的主要代表人物,普契尼在創作題材和內容方面,致力於表現普通人的情感和命運,真實地揭露社會的不平等、不公正,將滿腔同情寄予那些心靈美好卻遭遇悲慘的小人物。他筆下塑造得最成功的,是一系列感情豐富、悲劇性的婦女形象。《曼儂萊斯戈》的結構靈活,採用多變的朗誦調和管弦樂交織而成的貫串發展手段,加強了樂隊的表現力和地位,音樂的地方色彩濃郁。作者從此一舉成名。以後,普契尼連續創作了3部最重要的作品。
1896年,普契尼根據法國作家H.米爾熱的小說寫的歌劇《波希米亞人》在都靈首演。普契尼的着眼點不在於描繪巴黎拉丁區落魄的藝術家們放蕩不羈的生活,而在於描述繡花女咪咪與詩人魯道夫的純真愛情的悲劇。劇中沒有戲劇性展開的大段詠嘆調、重唱、合唱,而是在貫穿發展的織體中加進篇幅不大的獨白、靈活的歌唱性的朗誦調和盡情吟唱的段落。他用主導動機鞏固各場之間的聯繫,並且初次運用印象派的色彩和聲。這部歌劇很受聽眾歡迎。
1900年,以V.薩爾杜的劇本改編的歌劇《托斯卡》在羅馬上演。這部歌劇是以法國大歌劇風格寫的,它反映了歷史英雄的題材。主導動機發展豐富,有充分展開的大段二重唱,和聲複雜,終場寫得很富於效果。1904年,普契尼根據D.貝拉斯科的劇本寫的歌劇《蝴蝶夫人》在米蘭拉斯卡拉歌劇院上演。這部作品又回到室內風格的抒情歌劇上來,不追求描述外在事件的舞台效果,集中刻劃女主人公的複雜心理。由於劇情的社會背景是日本,在音樂上渲染了東方情調,運用了真正的日本曲調和五聲音階,而在配器上則借鑑了印象派的音響造型手法。上述3部歌劇,被搬上世界各國舞台,至今盛演不衰。
後期作品
普契尼後期的作品有明顯的自然主義色彩,追求離奇的情節、刺激性,或表現暴力。如1910年在紐約上演的《西部女郎》 ,運用了美國黑人的拉格泰姆音樂,印第安的歌詞,美國西部色彩濃郁;但場面與音樂的聯繫不緊密,如今很少演出。普契尼的最後一部歌劇《圖蘭朵》取材於C.戈齊的神話劇,在這部作品裡他堅持了創作的現實主義原則,擺脫了原著的象徵性,使全劇充滿生活氣息,人物都是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在這裡一反過去常取的抒情室內風格,恢復了幾乎被人忘卻的意大利正歌劇風格,有雄偉的合唱,輝煌的獨唱段落,豐富多采的音響效果等。由於戲劇的背景是古代中國,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曲調,但其他方面並無中國特色。劇中,他廣泛運用了歐洲的古調式,有些表現性強的場面,運用現代和聲,形成不協和的多調性結合。可惜寫到第 3幕時普契尼由於心臟病突發而逝世。剩下的部分由他的學生F.阿爾法諾根據他的草稿完成。該劇於1926年首演,大獲成功。
從20世紀20年代起,在意大利音樂創作中,意大利歌劇已經失去了主導的地位。普契尼繼承了意大利歌劇的現實主義傳統和人道主義精神,但往往帶有悲觀和宿命的色彩。普契尼發展了威爾迪晚期的藝術成就,不斷探索革新藝術表現手法。他借鑑各民族樂派的成就,順應時代的潮流,兼收並蓄了當代和聲、管弦樂法、曲式等方面的新技巧,創造了意大利歌劇新的形象性的朗誦和詠敘風格;樂隊擔負戲劇性布局的作用,積極參加到舞台情節的發展中去;他力求使歌劇的戲劇性布局動力化,對20世紀的歌劇發展有巨大影響。
最後歲月
普契尼的最後一部歌劇是《圖蘭朵》又回到了他以往的形式,具有涉及陰謀、背叛、嫉妒和自殺內容的複雜情節,採用通常的材料。這部歌劇還刻畫了三個小人物平、龐和彭。普契尼的早期歌劇一直以加利福尼亞和日本這種遙遠的地方為背景,《圖蘭朵》是以皇帝統治的中國為背景。這部作品配樂優美,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舞台表演講究,富有禮儀,有着更複雜的象徵和謎語。當然,主宰整個歌劇的永遠是活躍的戲劇性誇張、戲劇性變化和戲劇性形式。
普契尼從1921年上半年開始創作第一幕,但8月初聽到卡魯索突然去世的消息後十分震驚,以至於很長時間振作不起來,開始寫第三幕時已經是1923年6月,到了1924年5月,創作又無法進行下去了,普契尼的喉病不斷加重,最終發展為致命的喉癌。1924年11月,他在布魯塞爾接受廠手術治療,其時,他的皮包里仍裝着《圖蘭朵》最後-幕的草稿,可惜手術失敗了,臨終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圖蘭朵》的創作。1924年11月29日,普契尼逝世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終年65歲。他去世時《圖蘭朵》還沒有全部寫完,後由年輕的同時代人佛朗哥·阿爾法諾完成。
該劇1926年4月25日首演於米蘭的斯卡拉劇院,首演時只演到柳兒為保護心上人王子而自殺處。指揮放下手中的指揮棒,轉身對觀眾說:"就在這個地方,作曲家永遠地放下了他的筆"。
普契尼終究成了最後一位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他的逝世結束了真正的大歌劇時代。自他以後確實沒有人能在歌劇作曲方面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普契尼曾寫道,"在我看來,一個藝術家就好像是一個透過眼鏡觀看美景的人,當他呼氣時眼鏡就被水汽弄模糊了,因而擋住眼前的美景。他拿出手帕擦他的眼鏡,但剛一呼氣,純粹的美景又消失了。"普契尼最恨的莫過於帶霧氣的眼鏡了。
普契尼一生寫了十二部歌劇。他把音樂貫穿到整部歌劇中去,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也使歌劇的戲劇效果和音樂效果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歌劇作品
- ▪ 1884年 《群妖圍舞》(Le Villi)
- ▪ 1889年 《埃德加》(Edgar)
- ▪ 1893年 《瑪儂·雷斯考特》(Manon Lescaut)
- ▪ 1896年 《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
- ▪ 1900年 《托斯卡》(Tosca)
- ▪ 1904年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 ▪ 1910年 《西部女郎》(La fanciulla del West)
- ▪ 1917年 《燕子》(La rondine)
- ▪ 1918年 《三合一歌劇》(Il trittico)
- ▪ 1926年 《杜蘭朵公主》(Turandot)
人物評價
真實主義源於左拉和易卜生的自然主義。它取材於日常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悲劇生活,可說是對瓦格納理想主義的反判。他們細心觀察身邊人物,希望毫不誇張地反映他們的生活,這使得他們的作品滿懷同情,旋律優美,和聲清新,有着濃郁抒情色彩。但真實主義在藝術上又追求緊張的戲劇情節和誇張的情緒,這就使他們的歌劇的情節又往往帶有傳奇的性質。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普契尼領導歌劇進入了新的時代,他取得了國際性的成功。普契尼大膽地將意大利傳統中自由的旋律和現代音樂的新要素結合起來,創作出了色彩豐富、細膩婉轉的管弦樂。他的作品充滿異國情調,劇情緊湊,題材罕見而又吸引觀眾,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所以世界各大歌劇院每逢歌劇季必定排出普契尼的作品,而愛樂者也總是樂此不疲,前往劇院觀賞一出又一出的傑作。他是繼威爾第之後意大利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是「真實主義」歌劇樂派的代表人物。在普契尼的推動下,意大利作曲家們創作出了大批以各地鄉村生活為主題,具有新的演唱風格的真實主義作品。
普契尼歌劇的三個重要特點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歌劇藝術中,廣泛流傳着「真實主義」的思潮,普契尼是「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自己的創作中,繼承和發展了意大利傳統歌劇的表現手法,並以他對歌劇藝術形式本質上的深刻理解,使得歌劇在戲劇性的表現以及劇情與音樂的貫穿發展中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一切都體現在他那富有創造性的優美流暢的旋律和對多聲部音樂那豐富多彩的技術超群的藝術處理上。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藝術實踐,使歌劇的戲劇效果和音樂效果達到了完美的統一,使演員和觀眾之間達到了十分融洽而有益於理解的交流。[3]
一、內容樸素真切,情感真摯動人
普契尼創作的歌劇內容大多數表現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以及悲歡離合的故事,他善於從樸素平凡的市民生活中找到激動人心的情節,抓住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之情,帶着一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同情」之心,予以生動而具體的描繪,如《藝術家生涯》(LaBoheme)描寫巴黎拉丁區一群窮困潦倒的青年藝術家的生活,敘述了詩人魯道夫和繡花女(咪咪)的愛情悲劇。歌劇《托斯卡》(Tosca)敘述畫家卡瓦拉多西掩護愛國志士而被忠於愛情的歌唱家托斯卡誤解,最後雙雙死去的故事。歌劇《蝴蝶夫人》描寫的是美國海軍軍官平科爾頓辜負日本藝妓喬喬桑的愛情,以致喬喬桑自殺身亡的故事。這三幕歌劇是普契尼創作中占中心地位的三部歌劇,它們的情節都單純而直截了當,發展線條清晰而有邏輯,使觀眾的感情能夠隨着歌劇的發展而起伏。
普契尼的歌劇情節動人,側重寫強烈的感情,有鮮明的生活背景。如《藝術家生涯》第一幕,咪咪的嬌美迷住了青年詩人魯道夫的心,他唱起動人的詠嘆調《冰涼小手》,接着咪咪以天真活潑而深情的曲調唱起《人們叫我咪咪》,表現了她初戀時的愉悅心情。在第二幕,魯道夫因沒有錢給咪咪治病而痛苦地唱起了著名的詠嘆調《咪咪是風流姑娘》,咪咪就像聽到了死刑的宣判一樣,她唱起了悲慘的短歌《再見》,之後兩人又唱起了著名的重唱《再會吧,甜蜜的愛》,表現了咪咪向魯道夫告別時的悲痛和魯道夫的溫語相慰和他們重溫舊夢,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在《蝴蝶夫人》這部抒情性的悲劇中,在第二幕平科爾頓回國後,忠於愛情的蝴蝶夫人不停地幻想着在一個晴朗的早晨、丈夫乘兵艦歸來時的幸福情景,她面向大海,深情地唱出著名的詠嘆調《晴朗的一天》,細緻地揭示了蝴蝶夫人內心深處對幸福的強烈嚮往,形象地勾畫出她盼望丈夫回來迫切而真摯的心情。
二、旋律優美流暢,富於民族特色
普契尼的創作雖然受到不同流派的影響,但是他從未脫離民族的傳統,而且也從來不放棄自己的獨創性,特別是在旋律的創作上,他的旋律賦予表情力量,而且很流暢,易於上口,易於記憶。普契尼使宣敘調也具有優美的音樂律動,他認為沒有鮮明動人的旋律就沒有音樂,因而在他的歌劇中涉及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詠嘆調。他在音樂語言及風格方面,積極汲取和採用富有民間地方色彩和風格的旋律,使之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生命力。如歌劇《蝴蝶夫人》中,普契尼在音樂上直接採用了《江戶日本橋》《獅子舞》《櫻花》等日本民歌來表明蝴蝶夫人的藝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獨特的音樂色彩。他還巧妙地把日本旋律和意大利風格有機地融為一體,而絲毫沒有給人以不協調的感覺。在《圖蘭朵》這部歌劇中,普契尼選用了中國民謠《茉莉花》的曲調,賦予該劇濃郁的東方韻味。這些詠嘆調也反映出普契尼最擅長的是強烈的戀情,溫柔親切、哀婉動人、生離死別的感情狀態和歌劇氛圍,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三、豐富的音樂技法和隨意板(Tempo rubato)的運用
在普契尼的歌劇中,音樂技法以吸收和運用當代新技術為準則,音樂語言非常豐富,特別是調式與和聲方面比其他真實主義歌劇作家的作品,有很多新鮮的因素,不僅色彩豐富,而且隨着劇情發展而變化:如用半音變化的和聲表現情緒的高漲,用平行五度的和聲寫一定色彩的情景。如在《曼儂萊斯科》中就出現過瓦格納式的和聲及平行五度,受法國印象主義音樂影響採用全音節、附加六度和弦、增三和弦、不加準備和解決的不協和和弦以及平行進行。與傳統的意大利歌劇一樣,歌唱是最重要的因素,管弦樂一般為歌劇提供連續不斷的背景,普契尼的配器十分細膩,最具特點的是在他的歌劇中俯拾即是的用器樂重複人聲的歌唱。
普契尼作品的演唱風格,既不同於莫扎特又不同於威爾第,更不同於瓦格納。和亨德二十七的巴洛克風格和莫扎特時期的古典風格的嚴格的節拍進行相比,他的旋律的伸縮性很大,經常用隨意板來演唱。往往在某個字、某個音、某一句上比實際音符唱得長些,有時又短些。節拍的進行不是持續均衡的,而且在一小節或一樂句中有快有慢,音值有伸有縮。這種隨意板,在運用時要適度,這種適度感乃是衡量演唱者藝術修養及藝術氣質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