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度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普度寺,又名瑪哈噶喇廟,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普度寺前巷35號,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也是故宮外八廟之一[1]。
歷史
普度寺地處南池子大街以東,鄰近紫禁城東華門,是清朝北京皇城內的皇家寺院之一。主供瑪哈噶喇(大黑天)。
瑪哈噶喇,即「大黑天」,是藏傳佛教密宗的護法神,是神力、武功、財富的象徵。瑪哈噶喇是藏語,源於梵文「Mahakala」,意為「大黑天神」。
明朝,普度寺的所在地曾為皇宮「東苑」(又稱南內、南城、小南城)中的「重華殿」,其南界位於如今的緞庫胡同,明朝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返國後被軟禁於此,明朝末年被毀。清朝順治初年,此地改建為攝政王多爾袞的「睿親王府」。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死在喀喇河屯行宮。二月之後,多爾袞被追奪王爵,王府上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縮小該府規模,將其南部改建成緞匹庫,北部改建成瑪哈噶喇廟,廟內供奉護法神大黑天。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賜名「普度寺」。普度寺正殿名為「慈濟殿」,乾隆帝御書「慈濟殿」匾額,正殿、山門兩側保留或者興建了行宮院、方丈院、小佛殿、僧寮等建築。據說「寺左為黑護法佛殿,內藏鎧甲弓矢,皆清攝政睿親王舊物也。寺內有諾們罕綽爾濟呼圖克圖倉。」中華民國時期,張江裁所著的《燕京訪古錄》記載,該寺「為元代所建,正殿供奉歡喜佛」,但這種說法不見於清朝文獻,所以恐不確切。
謠傳普度寺寺址在元朝曾為皇家祭祀設施——太乙神壇的所在地,此說法不對。經過考證,太乙神壇在明朝「南內」崇質宮(明英宗被軟禁處)的位置上,與北京皇城西南角的慶壽寺相對,均在元朝皇城城牆外。其具體位置當在清朝的普勝寺附近。[2]
清朝末年至民國年間,普度寺被軍隊或其他機構占用,僅剩下山門、正殿、方丈院等建築保存較好,其它建築先後被拆改,失去原貌。普度寺里有民國時期建立的「國民三小」,後稱「普度寺小學」,後來又改稱「南池子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普度寺的中間部分被南池子小學使用,周邊部分遷入居民,新建了大量平房作為居民住宅。1984年,「普度寺大殿」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9月,普度寺的修繕和復建工作啟動。2002年至2003年,政府投資遷出占用普度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學以及住在寺界內的186戶居民,全面修復了普度寺的台基、正殿、山門、方丈院北房(位於正殿西側),其他房屋基址在進行考古發掘後回填保護,其上進行綠化,整個普度寺成為居民小區內的公共活動場所。[1][3]山門前的東側立有一人高的多爾袞半身雕像,底座上寫有「睿親王多爾袞」。[4]
2005年,北京市地方稅務局在普度寺大殿內建立了北京稅務博物館。2007年5月16日,北京稅務博物館開放。該博物館在普度寺山門內的廣場兩側立有十二座楔形石墩,石墩斜面上刻有12位世界稅收思想代表人物的頭像及其理論。其中,廣場東側是6位中國稅收思想代表人物:管仲、商鞅、桑弘羊、王安石、張居正、嚴復,廣場西側是6位西方稅收思想代表人物:孟德斯鳩、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約翰·穆勒、凱恩斯、馬斯格雷夫。進入普度寺大殿,迎面是深灰色仿製石牆,牆上嵌有七個金色大字「北京稅務博物館」,大殿內展出當代北京稅收展。其他房屋內展出清朝崇文門「戶關」情景以及大批稅收文物。普度寺變成北京稅務博物館之後,大殿一直未對社會開放,直至其從普度寺遷出。
2011年5月8日,北京三品美術館租用普度寺開館。三品美術館是一家民間非營利性美術館,由深圳市千金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興建。三品美術館租用了普度寺山門、大殿。過去北京稅務博物館在廣場兩側立的12位世界稅收思想代表人物的頭像及其理論也被撤除。普度寺的園林部分繼續向社會免費開放。
2013年,「普度寺」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普度寺建在磚砌高台上,平均高度大約3米,四周建有宇牆,這座高台是明朝重華宮寢宮部分的基座。磚台正中有台階,正對着普度寺山門。普度寺現存的主要原有建築包括山門、正殿(慈濟殿)、方丈院北房:
- 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大式硬山頂,頂覆綠琉璃瓦,調大脊,兩端安有吻獸,牆體紅色。山門正面明間辟有白石拱門,兩次間是裝飾性的白石拱窗,石雕仿木菱花扇。山門背面出廊,金步明間裝板門,兩次間白石券窗與正面相同。山門內的彩畫保存較好,是金龍和璽式彩畫,等級很高,應當屬於睿親王府時期的遺物。山門的建築形制是佛寺山門,屋頂的琉璃等級則高於正殿,或許是睿親王府改為佛寺後,對外觀進行過變更。
- 正殿(慈濟殿):建在石須彌座上,殿身未占滿整個須彌座,須彌座的比例及雕刻都帶有明代的特徵,所以該須彌座應是明朝重華宮寢殿原有的台基,後建的普度寺大殿則比原有的重華宮寢殿規模小。正殿殿身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前出抱廈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整個正殿外加一周圍廊。正殿為單檐歇山頂,調大脊,安有吻獸,削割瓦綠琉璃剪邊;抱廈為卷棚歇山頂,綠琉璃瓦黃剪邊。全殿的廊內砌有磚牆,正面、山面均開有大支窗,下肩飾有六方綠琉璃磚。正殿內的東部隔出兩間內室。外檐出檐成為三層椽,沒有斗栱,柱頭飾有獸面木雕,雀替形式較為特殊,室內彩畫有許多是博古題材,整座建築明顯帶有關外滿族宮室的特徵,可確定該殿是清朝順治初年新建的睿親王府大殿,抱廈用瓦的等級高於主殿,也許是乾隆年間新加的。
抱廈內的東南角有一座石砌圓坑,直徑4.8米,深約1.5米,北側有石階可以下到坑底。坑口四周有八組石雕圖案,刻有水波、神仙、怪獸,該坑的用途及雕刻題材有待考證。如果抱廈是後來興建,那麼該石坑原本處在室外,其用途也許是滿族薩滿教祭祀用的設施。
- 方丈院:大殿以西留存有方丈院北房五間,七檁前出廊,硬山筒瓦過壟脊。
《普度寺修繕記》石碑的西側,是一片空地,堆放着該寺舊有的石構件若干。
普度寺2002年修繕過程中發現了一對文物石墩,被園林專家設計為噴泉。現在其中一隻位於普度寺大殿東側的園林內,石墩中央原有洞,被設計為噴泉出水口,水漫過石墩流到四周地上的下水道里。該噴泉已在2000年代停用。
參考文獻
- ↑ 1.0 1.1 普度寺,東華流韻,於2013-09-26查閱
- ↑ 普渡寺何日真容再現,千龍網,2013-08-30. [2013-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 ↑ 曾是多爾袞的「第二朝廷」 京亮出普度寺. 北京晨報. 2003-08-30 [2009-08-26].
- ↑ 漫遊北京老地界兒 醉皇城最東城,新華網,201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