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惠金融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與風險控制研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普惠金融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與風險控制研究》,呂秀梅 著,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隨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1],除了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2]

內容簡介

互聯網金融化和金融互聯網化及兩化融合發展是互聯網條件下現代金融業發展的基本趨勢,並由此掀起金融大眾化和民主化浪潮,使長期飽受金融排斥與抑制的廣大中小微企業、「三農」和社會弱勢群體也能平等享受到現代金融服務,使普惠金融理念從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落地落實。但由於發展時間短,相關制度欠缺、監管缺失和經驗缺乏,互聯網金融前期的野蠻生長暴露出許多風險和弊端,為我國尚不完善的金融體系增加了許多不穩定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對互聯網金融「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有清醒的認識,釐清互聯網金融的本質,給互聯網金融創新的「烈馬」配上風險可控的「韁繩」,做好「踩油門」與「踩剎車」的動作配合,引導互聯網金融既普惠化創新發展,又合規化健康發展。因此,《普惠金融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與風險控制研究》抓住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應具有的本質屬性,利用互聯網金融發展帶來的機遇助力普惠金融發展。研究結果應用對發展普惠金融,緩解我國金融排斥與抑制,讓金融更好地回歸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之中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問題的提出 1

1.1.1 普惠金融與金融排斥和歧視 1

1.1.2 傳統金融難以實現普惠金融 3

1.1.3 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契合 3

1.2 相關的研究綜述 6

1.2.1 互聯網金融普惠與創新 6

1.2.2 互聯網金融風險與監管 7

1.3 研究目標及內容 10

1.3.1 研究目標 10

1.3.2 研究內容 10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

1.4.1 研究思路 12

1.4.2 研究方法 13

1.5 主要創新及特色 14

1.5.1 主要創新 14

1.5.2 研究特色 14

1.6 研究的主要價值 14

第2章 互聯網金融本質:服務實體經濟的普惠金融 16

2.1 互聯網金融本質屬性的認識 16

2.1.1 互聯網金融本質是金融 16

2.1.2 傳統金融的帕累托改進 17

2.2 互聯網金融創新的理論基礎 19

2.2.1 普惠金融理論 19

2.2.2 金融創新理論 22

2.2.3 長尾效應理論 22

2.2.4 金融脫媒理論 24

2.2.5 金融中介理論 26

2.3 互聯網金融創新的驅動力量 26

2.3.1 金融抑制是創新的土壤 26

2.3.2 金融科技是創新的條件 27

2.3.3 客戶改變是創新的導向 28

2.3.4 普惠金融是創新的動力 28

2.3.5 監管包容是創新的環境 29

2.4 互聯網金融創新的空間維度 29

2.4.1 創新概念界定 29

2.4.2 基礎設施創新 31

2.4.3 網絡平台創新 32

2.4.4 渠道整合創新 32

2.4.5 應用場景創新 34

2.5 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普惠體現 35

2.5.1 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 35

2.5.2 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 36

2.5.3 提高金融服務的滿意度 36

2.5.4 提高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 37

2.5.5 提高金融風險的可控性 37

2.6 互聯網金融服務實體的創新表現 38

2.6.1 為實體服務的創新導向 38

2.6.2 面向消費者的金融創新 38

2.6.3 面向生產者的金融創新 39

2.6.4 面向供應鏈的金融創新 39

2.6.5 面向「三農」的金融創新 39

第3章 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普惠金融的服務方式 41

3.1 P2P網絡借貸 42

3.2 眾籌融資 44

3.3 第三方支付 48

3.4 虛擬貨幣 50

3.5 互聯網金融門戶 53

3.6 大數據金融 55

3.7 「互聯網+銀行」 60

3.8 「互聯網+證券」 63

3.9 「互聯網+保險」 66

3.10 「互聯網+理財」 69

第4章 互聯網金融風控:發展普惠金融的前置條件 72

4.1 互聯網金融風控的理論分析 72

4.1.1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生成機理 72

4.1.2 互聯網普惠金融與金融風險 73

4.1.3 互聯網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 74

4.2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識別 75

4.2.1 風險類型 75

4.2.2 風險評估 80

4.2.3 風險體系 83

4.3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度量 84

4.3.1 模型構建 84

4.3.2 模型分析 85

4.3.3 結論建議 89

4.4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 90

4.4.1 借鑑傳統的策略 90

4.4.2 大數據技術風控 91

4.4.3 其他的金融科技 93

第5章 互聯網金融監管:讓金融在陽光下普惠大眾 96

5.1 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理論分析 96

5.1.1 市場與監管 96

5.1.2 普惠與監管 97

5.1.3 風險與監管 98

5.2 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問題 98

5.2.1 監管現狀 98

5.2.2 監管問題 100

5.2.3 問題根源 101

5.2.4 監管借鑑 102

5.3 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監管研究 104

5.3.1 問題提出 104

5.3.2 模型構建 105

5.3.3 模型分析 106

5.3.4 政策啟示 114

5.4 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措施 115

5.4.1 思路:宏觀審慎+功能監管+行為監管 115

5.4.2 格局:中央銀行+審慎部門+行為部門 117

5.4.3 體系: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中介輔助 117

5.4.4 宗旨:助力普惠+鼓勵創新+適度監管 120

5.4.5 方式:傳統監管+數據監管+創新監管 121

第6章 互聯網消費金融:對消費者的普惠金融服務 123

6.1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理論分析 123

6.1.1 理論基礎 123

6.1.2 概念界定 124

6.1.3 普惠體現 126

6.1.4 驅動力量 128

6.2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創新方向 129

6.2.1 需求場景創新 129

6.2.2 產品形態創新 132

6.2.3 服務模式創新 133

6.3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風險控制 142

6.3.1 風險識別 142

6.3.2 風險評估 144

6.3.3 風險控制 149

6.4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趨勢 155

第7章 互聯網公司金融:對生產者的普惠金融服務 156

7.1 互聯網公司金融的理論分析 156

7.1.1 理論基礎 156

7.1.2 融資理論 157

7.1.3 普惠體現 158

7.1.4 驅動力量 164

7.2 互聯網公司金融的創新方向 166

7.2.1 P2P網貸融資 166

7.2.2 電商平台融資 167

7.2.3 眾籌模式融資 170

7.2.4 共享模式融資 171

7.2.5 傳統金融網絡融資 172

7.3 互聯網公司金融的風險控制 173

7.3.1 問題提出 173

7.3.2 理論分析 173

7.3.3 實例分析 180

7.3.4 研究結論 183

7.4 互聯網公司金融的發展展望 185

第8章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對供應鏈的普惠金融服務 186

8.1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理論分析 186

8.1.1 理論基礎 186

8.1.2 生態系統 190

8.1.3 普惠體現 194

8.1.4 驅動力量 195

8.2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方向 198

8.2.1 資產端創新 198

8.2.2 資金端創新 202

8.2.3 服務模式創新 209

8.3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 218

8.3.1 風險識別 218

8.3.2 風險評估 220

8.3.3 實證分析 224

8.3.4 風控措施 225

8.4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趨勢 229

第9章 互聯網農村金融:對「三農」的普惠金融服務 231

9.1 互聯網農村金融的理論分析 231

9.1.1 理論基礎 231

9.1.2 普惠體現 235

9.1.3 驅動力量 239

9.2 互聯網農村金融的創新方向 242

9.2.1 需求場景創新 242

9.2.2 供給主體創新 245

9.2.3 服務模式創新 250

9.3 互聯網農村金融的風險控制 255

9.3.1 主要風險識別 255

9.3.2 風控模型分析 256

9.3.3 風險管控措施 260

9.4 互聯網農村金融的發展展望 261

第10章 研究結論及決策建議 265

10.1 研究結論 265

10.2 決策建議 267

10.3 研究展望 270

參考文獻 27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