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景德鎮瓷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景德鎮瓷器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是稱譽世界的古代陶瓷藝術傑出代表之一。

基本信息

品質特點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2005年第63號公告

批准時間 :2005年04月15日

景德鎮瓷器產地

江西省景德鎮市景德鎮坐落在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中外著名的瓷都,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並稱為明清時期的中國四大名鎮,景德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類對外開放城市。到2007年,景德鎮已經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文明衛生城市,江西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正是這樣的城市,造就了中國引以為自豪的陶瓷帝國。景德鎮原名新平鎮,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由於戰爭頻繁,北方窯口逐漸衰亡隨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制瓷技藝開始向景德鎮集中。元朝時期,中央政府曾在景德鎮設立首個地方瓷業管理機構——「浮梁瓷局」,,景德鎮瓷業開始步入新軌,翻開了中國制瓷史上輝煌的一頁從此以後,景德鎮的人民陸續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瓷器,四大名瓷也隨之而出。

景德鎮瓷器品質特性

景德鎮瓷器有四大特點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景德鎮瓷器自古以來,名揚天下。在琳琅滿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淨的青花瓷,明淨剔透的青花玲瓏瓷,五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幽靜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樸清麗的古彩瓷,萬紫千紅的新彩瓷,明麗雋秀的窯彩瓷,別開生面的綜合裝飾瓷等。這些珍貴的名瓷,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瓷國之瑰寶"。

景德鎮陶瓷製造工藝

陶瓷是景德鎮風光的內核,始自漢代,這裡有二干多年陶瓷生產的悠久歷史,其所產瓷器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美稱。尤以陶瓷「三古」風光甲於天下,組成陶瓷三古的古礦、古窯、古作坊風光為當今世界所獨有,使人踏足瓷都有如入制瓷歷史長河的意境。景德鎮古窯陶瓷坊位於瓷都的「風水寶地」——楓樹山蟠龍崗風景區。四周青山環繞,樹木蔥鬱,環境雅靜。是景德鎮市集古陶瓷、古建築、古工藝為一體的國家級文博旅遊景點。作坊內錯落有致的分布着古瓷作坊、古鎮窯、陶人畫坊。在作坊里可見到「手隨泥走,泥隨手變」,巧奪天工的拉坯成型;在鎮窯里,可看到神奇的松柴燒瓷技藝,從中領略到景德鎮古代手工制瓷的魅力。在古窯,我們看到了練泥、拉坯、印坯、利坯、曬坯、刻花、施釉、燒窯、彩繪、釉色變化等,這裡的陶瓷工匠給我們一一作了介紹。

練泥:從礦區採取瓷石,經水碓春細,淘洗,除去雜質,沉澱後製成磚狀的泥塊。然後再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質,用雙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並使泥中的水分均勻。

拉坯: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形弧線旋削而成的,將晾至半乾的坯覆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後脫模。

利坯:將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里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曬坯:將加工成型後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刻花:用竹、骨或鐵製的刀具在已乾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

施釉:普通圓器採用醮釉或盪釉。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

燒窯:時間過程約一晝夜,溫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術指導,測看火候,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時間。

彩繪: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溫度約700—800度。此外,燒窯前即在坯體素胎上繪畫,如青花、釉里紅等,則稱為釉下彩,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永不退色。

釉色變化:瓷器的彩繪與一般繪畫不同。因為畫工在坯體素胎上施釉和作畫時所見的顏料色,在經過高溫燒制和烘烤後會發生很大變化。看到一件件顏色暗淡、貌不驚人的半成品,經過爐火的燒煉竟會呈現出如此絢麗奪目的色彩,這本身是奇妙的;而與此同時也便可以得知,為瓷器作畫是需要怎樣的特殊經驗和想象力了。現在景德鎮的陶瓷工藝已經電氣化了,考慮到環境保護、降低製作成本和提高成功率等多方面因素,不論是仿古瓷類、藝術瓷類,還是日用瓷類的瓷器都在電腦的控制之下,用汽窯燒制,原先的用柴窯製作陶瓷時的工序遠不止這些,有72道之多。[1]

景德鎮陶瓷作坊

在景德鎮市的一幢房屋內,千餘平方米被分隔成多個小間,其中堆滿各式器形的瓷胎泥坯,多位工人在房間內來回忙碌。反覆揉捏的一堆泥土,經工匠拉坯、利坯,製成大小不一的圓器、鑲器或瓷板,再經畫工繪以寫意青花或工筆重彩,置於窯爐內高溫燒製成瓷。從泥土到瓷器,千年制瓷工藝濃縮在這個並不算寬敞的作坊內,這種或大或小的作坊遍布景德鎮,陶瓷文化的魂與根正深繫於此,器形、釉料、窯爐以及繪畫風格可以推陳出新,千變萬化,但作坊內的學徒、畫工世代堅守、傳承,千年窯火不曾熄滅。[2] 2006年,國務院公布景德鎮傳統瓷窯的營造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修復鎮窯是對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直接保護。砌築營造和修補制瓷窯爐,景德鎮瓷業俗稱之為"攣(luˊan)窯",這是一種專門的技藝。攣窯一業,從元代起,都是魏姓本地人世傳經營。到清嘉慶年間,其手藝被余姓江西都昌人學得,並由此傳承。據載,清末景德鎮鎮窯有100多座,窯業的興盛可以想見。鎮窯窯爐的型制體量、結構比例、砌築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講究,代表了世界傳統制瓷窯爐營造技藝的最高科技水平,是景德鎮窯工千百年勞動經驗和高度智慧的結晶,這次鎮窯窯爐的砌築是國寶級傳統技藝的實際操作。清代人對攣窯技藝有這樣的描述:"余嘗見其排砌磚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磚,只試三下即緊粘不動。其排泥也,雙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層磚中間兩分之,則泥自靠結砌兩路流至腳,砌磚者又一一執磚排粘,其制泥稠如塘漿亦不如泥水工所用者。"攣窯使用特製的窯磚和攣窯泥。窯磚是用來砌築或修補制瓷窯爐的主要材料,一般長、寬、厚的規格為24×9×3.5(公分)。另有特殊規格的條子磚和煙囪磚等。制磚的原料為粘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經過踩煉、成型、晾曬、燒煉等工序,最後製成窯磚。過去,磚坯一般裝進瓷窯燒成"響磚",使用專門的圓窯包燒制。窯爐使用一段時間後需進行修補或拆倒重新砌築,所以景德鎮有大量拆窯時留下的窯磚頭。經過高溫煅燒,夾帶着火紅色和黑釉色的窯磚頭被人們廣泛地用來砌牆、鋪路,使瓷都風貌呈現出一種獨有的特色。攣窯泥取自于田泥,即水田表層下的泥土,因其沒有沙石雜質,具有粘性且耐高溫。田泥運到窯場後需曬乾,便於練制泥料前用水能迅速地將泥塊化開。用水攪拌的田泥經過踩練後成為泥漿狀的攣窯泥。景德鎮傳統瓷窯營造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窯磚和攣窯泥的製作技藝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清代鎮窯的重新修復,傳統窯磚的燒制和攣窯泥製作等傳統技藝也被"激活"。

景德鎮瓷器品種分類

青花瓷

景德鎮青花瓷,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始創於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礦物顏料,在素白瓷坯上描繪紋飾,然後通體施透明釉。經1280—1300℃高溫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與潔白如玉的底色相映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雋久。青花瓷是釉下彩的傑出代表,始於唐宋,元代成熟,明清達到頂峰,因其釉色素雅、輸出範圍廣、存世數量大而成為景德鎮傳統瓷之首。

青花玲瓏瓷

景德鎮青花玲瓏瓷是明永樂年間在鏤空工藝的基礎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500多種年間的歷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鏤成點點米粒狀,被人們稱為「米通」,又叫玲瓏眼,再填入玲瓏釉料,並配上青花裝飾,入窯燒制而成。它顯得靈巧、明徹、透剔,特別高雅秀潔。青花玲瓏瓷屬於鏤花的一種,用特殊的手法在瓷壁上鏤出孔洞,兩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玲瓏美觀。

粉彩瓷

粉彩亦稱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自清康熙晚期開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其製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圖案輪廓,再堆填色料,在攝氏七百多度的溫度下燒煅而成,顏色柔和,畫工細膩工整,既有國畫風味,又有浮雕感,畫面充滿着濃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為主的人物、有秀麗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鳥翎毛,有工整對稱的幾何圖案粉彩瓷的做工細膩、色彩豐富、清雅柔潤,充滿着詩情畫意,富有強烈的藝術感和觀賞價值。粉彩瓷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寶」,是清三代重要的御用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顏色釉瓷

色釉瓷又稱顏色釉瓷,被稱為「人造寶石」,其色彩繽紛、晶瑩奪目,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綠等等。在釉料里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經過焙燒以後,就會顯現出某種固有的色澤,影響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劑作用的金屬氧化物,此外還與釉料的組成,料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有着密切的關係。

薄胎瓷

薄胎瓷亦稱「脫胎瓷」、「蛋殼瓷」,是景德鎮著名傳統瓷器品種中久負盛名的特種工藝產品之一,特點是瓷胎薄如蛋殼、透光,胎質用純釉製成。製作從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繪畫、燒制,須經數十道工序,全部採用手工,分三次燒成。尤以利坯和藝術加工最為精細。利坯要經過粗修、細修、精修等反覆百次的修琢,才能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體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內,人稱之為「薄似蟬翼,輕若浮雲」。它輕巧、秀麗,做工精緻,透光性好,是中國景德鎮傳統藝術名瓷之一。

雕塑瓷

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製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產品多樣,有佛像尊神、花草魚蟲、亭台樓閣、動物玩具等;造型優美、形神兼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青花影青瓷

在同一件影青釉瓷器上,既繪有幽靜雅致的「青花」,又刻有清淡秀麗的紋飾,稱青花影青瓷。青花影青瓷是景德鎮於1983年創出的新品種,該釉色酷似白玉,花紋晶瑩剔透,釉層下的暗花與青花融為一體,使器物顯得更加秀麗、高雅。1984年3月16日,在有關部門召開的技術鑑定會上,陶瓷專家們認定:該產品「具有獨創性,有獨特的藝術效果,是升級換代上高檔的新產品,屬國內首創。」[3]

景德鎮歷史與瓷器文化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裡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的所在區域主要是景德鎮市城鄉各地(新廠;老廠;樊家井;三閭廟;高新區等)。景德鎮瓷器從漢朝開始燒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從東晉開始燒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 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製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從民窯來說,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鎮制瓷業燒、做兩行便開始分立。「陶食工,不受藝傭,帚賃窯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現兼營燒做兩行的「燒圇窯戶」。同時,民窯業也具有完善的生產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不同的行業,各行各業都有其行幫組織,他們既各自獨立經營,又處在經常的互相聯繫中。由於分工不同,工匠必須各自掌握一種專門技藝,並以此為終身職業。這對工匠的工藝水平的提高和技藝的嫻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也為新工藝的創造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景德鎮明清時期的制瓷工藝成就,是與景德鎮瓷業生產分工細緻的特點分不開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干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中國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傳統,以青為貴。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調,無非是濃淡不一,意境略異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過彩繪。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調和濕潤的質感,創造性地燒造出了一種「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的青白瓷,使青瓷藝術達到了高峰。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紋,薄剔而成為透明飛鳳等花紋,內外均可映見,釉而隱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這種影青瓷當時則著行海內,天下均稱為景德鎮瓷器,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窯之間,嶄露頭角,爭得一席之地。 [4]

漢代(前202年—220年)燒制的還是陶器,質粗而糙,只負責日常用具。那時的景德鎮也不叫景德鎮,它的名字共經歷了三次變動。漢代之前這裡叫新平鎮,漢代之後改為昌南鎮,到了宋代才叫景德鎮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唐代(618年—907年)時出現了白瓷,因其潔白如玉也被成為「假玉石」,那個時候出現了兩位出色的制陶人陶玉和霍仲初,這兩人進一步推動了青、白瓷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景德鎮窯初次燒制就在唐武德時期。

五代(907年—979年)時白瓷的燒造已十分成熟,從而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代(960年—1279年)對於景德鎮來說是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年代。因宋真宗對這裡燒制的瓷器喜愛有加,於是將當時的年號「景德」賜予昌南鎮,從此這裡就叫做景德鎮,瓷器款識也換成了「景德年制」(不過至今未找到有此款識的真品)。那個時候景德鎮家家都制瓷,僅燒窯口就有300多處,可謂是「村村陶埏,處處窯火」。宋代詞人李清照的「佳節又重陽,玉枕紗窗,半夜涼初透」一句中的「玉枕」就出自景德鎮。

元代(1271年—1368年)時出現了兩個名貴瓷品——青花瓷與釉里紅瓷。它們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景德鎮制瓷局面,從此彩瓷開始占據主要市場。終於到了明清兩代,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景德鎮發展的巔峰時期。

明代(1368年 ―1644年)時景德鎮憑藉源源不斷的精品與「新品」成為全國制瓷中心,青花瓷在那時被定為「國瓷」。當時青花瓷為主要燒制對象,順便也燒制一些點彩、鬥彩等彩瓷品種。十六世紀初期由於民窯的快速發展,迅速擺脫了政府官窯的壓制,民營手工業初具雛形。明代萬曆年間,官窯完成不了朝廷的燒造任務,於是將任務分攤給民窯,出現了「官搭民燒」的剝削現象。

清代(1636年—1912年)對於瓷器來說是一個快速成熟的時期。因為皇帝酷愛瓷器,「上有所好,下必其焉」,無論是官窯、民窯都極力研究創新,青花三彩、粉彩、琺瑯、甚至是仿古瓷品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這也是市場上明清真品價高人搶的原因那個時候還出現了一位著名督陶官唐英,他不僅參與燒造還將經驗與心得整理成冊,編寫出《陶成記事碑》和《陶冶圖說》兩部清代制瓷工藝史的重要資料,極大地推動了景德鎮制瓷技術的提高。

晚清到咸豐五年(1855)戰爭來襲,景德鎮制瓷業被迫停產。

同治五年(1866)景德鎮窯雖然又開始生產但是情況已今非昔比.

民國(1912——1949)到解放初期,國內環境複雜混亂也導致景德鎮制瓷業坎坷發展,長期處在倒閉的危險邊緣。

新中國成立(1949)後國家開始重視發展各種生產力,景德鎮制瓷業開始重建,國家積極鼓勵大量工藝美術師投身於制瓷業,現如今的景德鎮在每一個愛瓷人的不懈努力下堅定不移地走在瓷器復興之路上。 [5]

現代發展

有着2000多年制瓷歷史的景德鎮,因瓷而興,因瓷而榮。自北宋景德元年至清代,景德鎮為宮廷燒制瓷器的歷史達900餘年。北宋景德年間(1004年—1007年),由於昌南盛產精美瓷器,遠銷世界五大洲,且作為朝廷貢品,深受皇帝喜愛和讚譽,於是宋真宗皇帝將其年號賜予昌南鎮,並欽命進御瓷器底款書「景德年制」,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英國的李約瑟博說:「景德鎮是全世界最早的工業城市,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前,景德鎮瓷器已成為世界性的大產業」。新中國成立後,景瓷獲得空前發展。1949年建國以後,陶瓷工業作為景德鎮市主導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在計劃經濟年代,景瓷憑着號稱擁有十大瓷廠的整體實力,依託當時中國建陶行業龍頭企業景德鎮瓷廠、江西最大的工業陶瓷企業景德鎮電瓷電器公司、一批部省屬電子陶瓷企業,景瓷在日用瓷、藝術瓷、工業瓷、建築瓷、電子陶瓷領域全面開花,並形成了規模優勢和品牌效益。無論在內銷市場還是在國際市場,景德鎮均以「大而全」的「大陶瓷」生產格局。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景德鎮以占江西省3%的人口,上繳的稅收卻占全省的20%,成為江西省重要的工業基地。

20世紀90年代初期,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傳統的陶瓷產業出現了嚴重的「不適應症」,整個行業陷入困境,十大瓷廠開始了艱難的改革之路,但一直進展緩慢。

2007年,中國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若干意見》,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撐。景德鎮成功申報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政策試點,使景德鎮踏上轉型發展的新路。

2014年,景德鎮市陶瓷行業總產值291.6億元,在全國10大陶瓷產區排名第5位,占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05%。

2016年,景德鎮陶瓷工業總產值由2007年的42億元人民幣,增長到366.7億元人民幣。

創始人

趙慨(304-?)字叔朋,河北滏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人。晉代陶工,景德鎮瓷器師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為官,因不趨炎附勢,疾惡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屬,遭奸臣所害,降職貶官,來到新平鎮隱居。在浙江為官時了解和掌握了越窯制瓷技藝,對新平鎮陶瓷的胎釉配製、成形和焙燒等工藝作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當地制瓷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對推動新平鎮燒造製品由陶器階段進人瓷器階段起重要作用,受到後人尊敬愛戴,稱為"制瓷師主"。據《浮梁縣誌》載,"道通神秘,法濟生靈……鎮民多陶,悉資神佑。"明洪熙年間,少監張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鎮內御瓷廠建起了一座"師主廟",後又稱"佑陶靈祠",尊趙慨為"師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師主廟記》。

鑑別

一鑑定的目的

古陶瓷鑑定的基本目的是為了辨別真偽,判斷時代、產地和質量優劣,揭示歷代陶瓷的內涵及價值,從一個側面研究人類的物質文化史和社會發展史。同時還起到保護祖國文物,提高人們藝術修養等作用,從而使其在現代人類社會中發揮積極功效。

二鑑定的內容

鑑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辨偽:即鑑定這件陶瓷確是真品,還是後代的仿品或偽作。這是鑑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例如,一件帶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應鑑別出它確是康熙時期製作的瓷器,還是後代仿造的偽品,要仔細識別。

2.斷代:即鑑定陶瓷製作的時代。例如,龍泉窯瓷器,宋、元、明均有生產,要鑑別出它是宋代、還是元代事明代的產品。

3.斷窯口:即鑑定陶瓷的產地,屬於某一窯口的產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鑑別它窨是耀州窯製作還是臨汝窯製作、或是其它窯口製作的。

4.評價:即評定這件陶瓷質量的優劣,以及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變形等,然後評定其藝術水平如何?經濟上值多少錢?對此種種應作出正確的評價。

三鑑定的方法

陶瓷鑑定的基本方法有分類法、比較法和甄別法。

1.分類法運用類型學的分類排比法,找出各種陶瓷之間的異同點,加以分類分型,摸索出器物演變的規律,達到認識和掌握的目的。

2.比較法,利用已知的標準器(例如窯址標本,紀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帶有年款的陶瓷器),與彼此有某種聯繫的鑑定對象加以對照,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比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變知之,得出合乎事實的判斷。

3.甄別法,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調查、考證和科學檢驗等不同方法,通過邏輯思維和概括,對鑑定對象作出正確的甄別。

鑑定陶瓷,應着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看造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陶瓷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鑑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先要對歷代器物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展的總趨勢,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造型多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華貴的氣質;宋代器物修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物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物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了解了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物的口、、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細觀察,總結規律。以碗、盤一類器足的主體。可見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視,往往成為我們斷代的參考依據。因此,只要我們頭腦里有了準確的器形概念,善於體會各時代器形不同風貌,對那些貌似的偽品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好像手裡拿了一把尺,有了準確的分寸,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產品。

(2)看胎釉: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鑑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鑑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任何時代器物,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緻。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質粗松,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語。

(3)看工藝:器物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我們鑑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這些特徵,都應着重掌握。

(4)看紋飾:陶瓷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着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布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有的叱咤風雲,有的細軟疲沓;有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鍾,這些,都成為我們鑑定時的參考因素。

(5)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採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準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看款識: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鑑定陶瓷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相當重要的。綜上所述,歷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藝、紋飾、彩料、款識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風格和特點,成為我們鑑定陶瓷的各項依據。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複雜的,普遍規律中寓有特殊規律,還必須考慮到例外情況,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點,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沒有黑疵斑點,我們不能因此說它們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們鑑定一件陶瓷器時,不能偏執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條主義,拿着條條框框去套,而要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相結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徵和典型風貌,聯繫實物,仔細觀察,觸類旁通,辯證運用,反覆推敲、慎重定論,千萬不可因其中有幾處類似的特徵便妄斷真偽,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

鑑別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規律

仿古瓷如果製作手法高超,幾可亂真,那麼怎樣區別它們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鑑別

1.古瓷紋飾,運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絕無真品紋飾那種揮灑自如的流暢感,而處處留下臨摹痕跡。

2.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塗去光,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蒼白,與古瓷不同。
(2)用獸皮打磨,用這種方法處理的,在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可見無數平行的細條紋。
(3)用茶水加少量鹼久煮,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不正,仔細比較,即可識其破綻。

3.出土的古瓷土銹進入釉里,一般土銹都在釉薄之處;仿者土銹附於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釉上彩瓷一般達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視可見彩的周圍有一層淡淡的紅色光澤,俗稱「蛤蜊光」。

5.有的膺品採用在舊器上後加彩的方法,使其改頭換面,冒充名貴品種。鑑別的方法是仔細觀察釉彩,一般來講舊器用過都會留有傷痕,如傷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偽作。此外,後加彩一般較鮮艷,且光澤度強,猶如舊衣服上打的新補丁,格外醒目,顯得很彆扭。

6.金水(即將黃金溶解於王水)最初為德國人居恩在1830年所創製。我國瓷器上的金色,一般來講1840年鴉片戰爭前,用金粉描畫,金色深沉。1840年以後,用金水描畫,光澤度好。因此鑑別古瓷的金色,可以說1840年是一條分界線。此外古瓷的金色歷久磨損變色,或僅留下痕跡。仿古瓷金色艷麗耀眼。[6]

鑑別陶瓷的好壞要遵循「一聽二看」的原則

所謂聽是指拿起瓷器輕輕敲敲,聽發出的聲音是否清脆、響亮、悅耳。如果是,這就表示是優質的瓷土製造的瓷器,質量良好;假如敲瓷器時發出的聲音粗重,甚至沙啞,就是用劣質的瓷土製造的瓷器,其質量甚差,甚至已有裂痕。其次看很重要,要仔細反覆看。陶瓷上的圖案或雕刻上的花紋應完整、統一、清晰、牢固,勾畫的裝飾金、銀線,應粗細一致,光亮美觀,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單色產品應顏色均勻、色澤一致。不能出現色髒、缺釉、氣泡等明顯缺陷。

怎樣區分貼花瓷和手繪瓷

貼花是怎麼回事?貼花紙有專門的生產廠生產,規模都不大,它是根據客戶的要求訂製或自己創作圖樣,在商店裡售賣。生產瓷器的個人和廠家都可以直截買來、貼上,送去燒就行了。不需技藝,也不費力氣,省工、省料、省時,適合大批量生產。 如日用瓷、陳設瓷等等。大大降低了成本。現在工藝瓷器也大量採用貼花瓷。 貼花瓷器是否有收藏價值,要看它的歷史特徵和數量大小,不能一概而論。收藏要儘量避開貼花瓷器。如何區分貼花瓷和手繪瓷。下面介紹幾種簡單易學的方法。

一、看裝飾紋圖案。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邊緣,常常有一圈裝飾圖案。貼花的圖案,普遍會出現圖形疊交、錯位、接頭缺口三種狀況。如缸、碗、杯、瓶之類。

二、細看有時會發現缺色的現象,像蟲咬過。這是由於貼花紙在轉運過程中,或操作時弄掉了貼花紙上的部份陶瓷顏料所至,但並不是一定都出現,要細看。

三、細看對稱的、或相同的圖案。每個局部,貼花瓷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繪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這一點很重要。

四、球面幾何形狀瓷器(如大天球瓶),大面積連續圖形畫的完整的人物、花鳥、風景,不會是貼花的,否則會出現摺疊現象。

五、青花分水工藝做的瓷器,可以判定不是貼花的。

六、從顏色上判斷。無論釉上、釉下貼花紙,從工藝上講,陶瓷顏料附着厚度有限,顏色的深淺不易解決。對於某種顏色,如黃色,就會出現所有這種顏色在整個畫面上,都會基本一致。這是最重要的區別方法。

七、對於有球面幾何形狀的瓷器,它的貼花紙,往往多片貼花紙拼塊組成,如山水畫,為了整體效果,也人工畫一些補充圖案。這樣就會同種顏色(如青花顏色),手繪和貼花出現不一樣色調的現象。如瓶子,元圈裝飾線都是用手工畫的,這個顏色往往與同種貼花顏色色調不一樣。

八、貼花和手繪同時出現的瓷器,表現在上下裝飾圖紋用貼花,主要部位用手畫。不過這種手繪都是把畫面用複寫紙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魚缸用的比較多。凡瓷器上用了貼花,不論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貴。

九、從瓷體上分析,貼花瓷其瓷體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數都比較粗糙。高級日用瓷除外。好瓷體不會用貼花。

十、潮州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貼花的。還有,景德鎮瓷用潮州貼花紙現象也很普遍。

景德鎮瓷器一條街

基本信息: 在景德鎮市中心的休閒廣場附近有一條很有名的小街道,地圖標識為蓮社南路,景德鎮民間一般稱它為瓷器街。在這條狹小街道的兩邊布滿了經營景德鎮瓷器的商鋪,其中以金昌利陶瓷商廈規模最大。外地旅景人士很喜歡去這條街上逛,選購自己稱心的瓷器產品。瓷器街是景德鎮現代陶瓷文化的重要展示區。陶瓷城主要以陶瓷批發為主,號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陶瓷專業市場。 東西種類比較繁雜,也可以到這裡買些小紀念品,不過零售的價格不算便宜。

營業時間:9:00-18:00 到達方式: 公交:景德鎮官莊站,乘坐9路,至迎賓大道站下車後步行即可到達。[7]

產品榮譽

2005年04月1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景德鎮瓷器"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2014年12月,景德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

2015年,兩件江西景德鎮陶瓷作品榮獲2015中國"陶瓷藝術100"實力榜金獎。

2018年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創新獎授獎儀式暨首屆遺產地DIBO論壇在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舉行,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被授予該國際獎項。

質量技術要求

專用標誌

在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後,方可使用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範圍以江西省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的函》(景府文[2004]41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昌江區、樂平市、浮梁縣所轄行政區域。

景德鎮陶瓷詩詞

白玉金邊素瓷胎
清·弘曆(乾隆皇帝)
白玉金邊素瓷胎,    雕龍描鳳巧安排;
玲瓏剔透萬般好,    靜中見動青山來。

題宣德寶石紅釉碗
清·弘曆(乾隆皇帝)
雨過腳雲婪屋垂,    夕陽孤婺照飛時;
泥澄鐵鏃丹砂染,    此碗陶成色肖之。

詠宣窯霽紅瓶
清·弘曆(乾隆皇帝)
暈如雨後霽霞紅, 出火還加微炙工;
世上硃砂非所擬, 西方寶石致難同。
插花應使花羞色, 比畫翻嗤更是空。

景德鎮神遊
美·郎菲羅
偶作飛鳥來此地,    景德鎮上望無餘。
俯看全境如焚火,    三千爐灶一齊熏。
充滿天際如濃霧,    噴煙不斷轉如輪。
蒼黃光彩凝畫筆,    朵朵化去作紅雲。

詠景德鎮兀然亭
明·繆宗周
陶舍重重倚岸開,    舟帆日日蔽江來;
工人莫獻天機巧,    此器能輸郡國材。

題與陶瓷館
郭沫若
後來居上數東洋,   奪取萬邦瓷市場;
年進美金七千萬,   數逾赤縣十番強。
花紋形式求新穎,   供應需求費數量;
國際水平應超越,   發揚光烈陳堂堂。

西江月別瓷都
郭沫若
發展光輝傳統,齊心創造高峰,
調查研究不容松,經濟、美觀、適用。
內為人民服務,外爭貿易阜通。
紅旗高舉萬方紅,別矣瓷都珍重。 [8]

探索發現

景德鎮陶瓷十大品牌,景瓷文創。[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