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智永真草千字文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冊(局部)(關中本)
圖片來自書法欣賞

智永《真草千字文》冊 [1],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所寫,於唐代時由日遣唐使傳到日本,獻給聖武天皇,天皇死後光明皇后將此帖同一批遺物供養給東大寺,原帖輾轉由日人谷鐵臣所藏,後歸小川為次郎所有,現由其子繼承收藏[2],為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僅存墨跡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冊》有四個版本,一是墨跡本,二是「關中本」 ,三是「寶墨軒」,本四是「龍師起本」。統觀智永真書千字文全篇,結體茂密、筆勢流暢、氣韻生動、神彩奕奕。蘇東坡評說「 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淵明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一,乃識奇趣。」文中所說的「 奇趣」 ,得自智永精能的技巧,致點畫結體生動,變化無窮。[3]

簡介

千字文[4]原名《次韻王羲之書千字》,是南梁周興嗣奉旨所編的長韻文,由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組成。史載梁武帝蕭衍收集了王羲之所寫的一千個字,讓親人作為習練書法的字帖,但由於千字排文雜亂無章,便下旨命散騎侍郎周興嗣(470年─521年)重新編文,周興嗣在一夜之間將《千字文》[4]編成,竟滿頭鬢髮皆白[5][6]。這篇一夜傑作全文理脈貫通,編組優美,句句引經,字字用典,加上語體簡明容易誦記,非常適合作為學齡兒童的識字教材。《千字文》[4]周興嗣造就了一部傳頌一千五百多年的鉅著,是自六朝以來盛行最久的一篇通學字書,也是歷代書法家,爭相摹寫揮毫的精典文本。

智永 (生卒年不詳),別號法極,約為陳、隋間人,大書法家,精工楷書草書。少時與兄長惠欣在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出家為僧。智永在永欣寺習經參禪,心好寂靜,人稱永禪師。俗姓王,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拜書法大家的家學淵源,先向書法家蕭子云學習,後學王羲之、王獻之等先祖的法帖,為了領悟家法精髓,他在永欣閣內經歷三十年勤學不懈,終成佛門一代大書家。書法史記載,他刻苦習字的「退筆冢」和「鐵門限」典故,為後人津津樂道。智永在書法史頗具貢獻:其一,據稱發明了「永字八法[7];其二,是將自己的書法理論寫成《心成頌》;第三,是大量臨習《千字文》,開啟後代書法家臨寫《千字文》的風氣。

智永一生寫了800多本的《真草千字文》,歷經戰火,到了南宋時期,中國已找不到墨跡本,僅存宋朝石刻本(原刻石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及拓本[1](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唯一的墨跡本,早於唐代傳入日本,1912年由日本小川為次郎影印刊行於世。這件墨跡本經日本漢學專家內藤湖南考證,認為此本是天平勝寶八年(肅宗至德元年),日本聖武天皇死後,皇后藤原光明子將他的遺物供獻給東大寺盧舍那佛的《獻物帳》中所列的「拓王羲之書」有二十餘種,《真草千字文二百三行》(即墨跡本)是當中的一卷,日本政府視為稀世珍品,定為「國寶」之一。此卷後來傳給小川的兒子小川正字廣巳,現改裝成書冊,每頁高29.3公分,寬14.2公分,用古人寫經穀紙書寫,紋理非常細緻。此卷書末有清代楊守敬羅振玉和日本鑑賞專家日下部東作內藤湖南博士等人的題跋,除了開首的兩行段爛外,保存完好,後已根據宋拓關中本進行修補完善。

1984年4月,中國古典文獻學家啟功親赴日本,在京都小川家親睹原本,以初唐臨本比對,證明為智永所書800本真跡之一,他在《論書絕句》第三十六首賦詩曰:「永師真跡八百本,海東一捲逃劫灰。兒童相見不相識,少小離鄉老大回。」

版本簡介

智永《真草千字文》關中本 ,宋拓
圖片來自字典網
智永《真草千字文》關中本 ,宋拓
圖片來自字典網

一是墨跡本,不知何時流入日本,藏於小山簡齋氏,原為日本東大寺所藏,後歸谷鐵臣,以後又歸小山如太郎。此本墨跡遒勁美麗,字體古雅,技法嫻熟,筆畫俊挑,疑為初唐時臨本。

二是「關中本」 ,此本是北宋大觀年間刻於關中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上石最早的,可能是從當時流行的墨跡本中選擇最佳者上石,但原石已毀,現存西安碑林的刻石是以後翻刻的,已失原碑風貌。

三是「寶墨軒」本。此本是根據流傳到清朝初年的智永真跡上石的,雕刻精緻,書法甚美,但與「關中本」相比,缺乏古意,疑為偽作。

四是「龍師起本」,因篇首缺數十字,從「 龍師火帝」 起而得名。此本是清代顧文彬得智永真跡而摹刻上石的,書法與刻工均不及前三者。[8]

歷代評論

  • 隋煬帝說:「智永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
  • 唐代張旭說:「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永禪師乃羲、獻之孫,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子彥遠,彥遠僕之堂舅,以授餘。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詞雲爾。」
  • 唐代張懷瓘在《書斷》說:「智永遠祖逸少,曆紀專精,攝齊升堂,真草惟命,夷途退轡,大海安流。微尚有道(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氣調下於歐、虞,精熟過於羊、薄。」[9]
  • 唐代竇臮評價智永為:「緇門之領袖,當代之準繩。」
  • 宋代米芾在《海嶽名言》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10]
  • 宋代米芾說:「僧智永書,雖氣骨清健,大小相雜,如十四五貴褊性,方循繩墨,忽越規矩。」
  • 宋代蘇軾在《跋葉致遠所藏禪師千字文》中也曾說:「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故舉用舊法,非不能新意求變態也,然其意已逸於繩墨之外矣。」
  • 宋代蘇軾在《東坡題跋》題寫:「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
  • 宋代蘇軾評價說:「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 元代鄭杓說:「隋釋智永,羲之七世孫也,頗能傳其學,又親受法於子雲。虞世南親見永師,故其法複傳於唐焉。」
  • 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說:「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永師仿鐘元常《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智永真書千字文兩種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過紙背者,唐以後此法漸澌盡矣。」[11]
  • 明代解縉在《春雨雜述》說到:「自羲、獻而下,世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書學中興,至唐而盛。」[12]
  • 明代都穆在《寓意篇》評價智永的字說:「《智永真草千字文》真,氣韻飛坮,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13]
  • 清代何紹基在《東洲草堂金石跋》說:「智永《千文》,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
  • 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述書下》講到:「唐韓方明謂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傳於崔子玉,曆鐘王以至永禪師者,古今學書之機栝也。」[14]
  • 清代馮班在《鈍吟書要》則說:「今日刻本《黃庭》(王羲之小楷《黃庭經》)多不是,但惜不見原本,字畫俯仰處甚遒,翻之多失,與永師《千文》看方得。」[15]

藏本

  • 故宮博物院藏宋拓關中本[1]
  • 西安碑林[16]北宋薛嗣昌石刻陝西本
  • 明《戲鴻堂法帖》翻刻龍師起本
  • 明末寶墨軒石刻本
  • 日人小川正字廣巳藏墨跡本[17]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故宮博物院-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冊
  2. 釋廣元 著,《中國書法概述》,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ISBN 9789570526622,第145到145頁。
  3. 智永《真草千字文》(關中本),為最佳者墨跡本上石,原石已毀,每日頭條,2019-04-19
  4. 4.0 4.1 4.2 周興嗣. 12px 《千字文》. 維基文庫 (中文). 
  5. 梁書•列傳第四十三》:「自是銅表銘、柵塘碣、北伐檄、次韻王羲之書千字,並使興嗣為文,每奏,高祖輒稱善,加賜金帛。」
  6. 太平廣記》:「梁周興嗣編次千字文,而有王右軍者,人皆不曉。其始乃梁武教諸王書,令殷鐵石於大王書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爲我韻之。"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髮皆白,而賞錫甚厚。」
  7. 陳思《書菀菁華》:「隋僧智永,發其指趣,援於虞秘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
  8. 智永《真草千字文》(關中本),為最佳者墨跡本上石,原石已毀,每日頭條,2019-04-19
  9. 張懷瓘. 12px 《書斷》. 維基文庫 (中文). 
  10. 米芾. 12px 《海嶽名言》. 維基文庫 (中文). 
  11. 董其昌. 12px 《畫禪室隨筆》. 維基文庫 (中文). 
  12. 解縉. 12px 《春雨雜述》. 維基文庫 (中文). 
  13. 都穆. 12px 《寓意篇》. 維基文庫 (中文). 
  14. 包世臣. 12px 《藝舟雙楫‧述書下》. 維基文庫 (中文). 
  15. 馮班. 12px 《鈍吟書要》. 維基文庫 (中文). 
  16. 西安碑林博物館 Template:Wayback
  17. 藝術迷-日本收藏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