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暖鋪(張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暖鋪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暖鋪》中國當代作家張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暖鋪

我從超市買了一個熱水袋,鄰居看着很驚訝。我說這兩天外出我的肚子有點受寒,我用它暖暖肚子。鄰居說:「哦,我以為你暖鋪哩!」我說:「樓上20多度,溫暖如春,可不用暖鋪了。」

暖鋪就是暖被窩。困難時期,天寒地凍、滴水成冰的季節,被窩冰涼,老人和小孩鑽進去靠體溫,一黑夜也暖不過被窩來。為了使被窩暖和一點睡得舒服一點,就要暖鋪。暖鋪的辦法很多,這得根據家庭條件。條件好的家庭用烘籠暖鋪。一個烘籠大約80厘米長,50厘米寬,50厘米高吧。有木製的也有條編的。前面有一個門,可以放進火爐去。火爐是黏土燒制的瓦盆,一般都是圓形。把帶土的柴禾碎屑,俗稱「疙淖」放在下面,用鍋鏟壓實,然後點燃玉米芯或是豆秸,把玉米芯或豆秸燒成碳以後蓋在疙淖上面,然後蓋上疙淖壓實,以防過熱燒着了鋪蓋失火。這樣到睡覺的時候,被窩裡既乾爽,又熱乎,躺進去可舒服了,一覺睡到天明。沒有烘籠的人家,就打「火簸箕」。打火簸箕就是把簸箕的一小部分伸進被窩,把一大部分探出床外,在床下面點燃柴禾,把煙火(熱量)通過簸箕送進被窩裡去把被窩烤暖和。也有的人家燒開了水,把熱水灌進陶製燙壺裡,把被窩暖熱。後來陶製燙壺變成了塑料燙壺。塑料燙壺散熱快,又輕便,可比陶製燙壺方便多了。可是還有連燙壺都買不起的人家,那就在做晚飯的時候,在鍋底下放上幾塊磚頭,做完飯了,也把磚頭燒熱了,然後扒出來,澆上點水(以防磚頭太熱,烙壞人的皮膚和棉被。),趁着熱氣騰騰的時候,包上棉布,塞進被窩裡。晚上睡覺的時候,老人或小孩一人摟着一塊熱磚頭,一晚上也凍不着。後來醫院里輸液的玻璃瓶子多了,傳到民間來,灌上熱水,俗稱「熱瓶子」,有的人家用熱瓶子暖鋪。還有一個傳統暖鋪的辦法就是燒火炕。燒火炕就是把鍋頭和土坯支的炕連在一起,叫「連灶炕」。連炕灶就是讓做飯的煙火通過炕洞以後再冒出來。所以做飯的時候就把炕燒熱了。連灶炕溫暖舒適,散熱均勻面積大,不但能暖鋪,還能緩解老寒腰、老寒腿的疼痛。村里一個外號叫「萬年窮」的家庭,4個孩子,2口大人,一家6口人就只有一床棉被。冬天夜裡睡覺就靠連灶炕取暖。晚上做飯時多燒點柴禾,把炕燒熱,一家人躺在炕上,身子上面蓋着一床棉被,身子下面鋪着光席茬子。半夜裡炕涼了,萬年窮就起來再燒把火。那年冬天夜裡突然天降大雪,萬年窮老婆白天沒拿下柴禾,半夜裡大雪封門,萬年窮沒法出門拿柴禾,沒有進行第二次點火燒炕,全家都凍感冒了。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暖鋪用上了電熱毯、電熱寶,取暖用上了電暖器。現在住上樓的家庭都通上了暖氣,屋裡一天到晚暖烘烘的,溫暖如春。還沒有送上暖氣的家庭也用空調取暖。蓋着一床薄棉被就能過冬。傳統的烘籠、打火簸箕、燙壺、燒磚頭、熱瓶子、燒連灶炕暖鋪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

改革開放成就大,

暖氣連着千萬家。

窗外大雪紛紛下,

屋裡溫暖如春夏![1]

作者簡介

張強,平陰縣安城鎮退休教師,中共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