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是怎樣誕生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曼哈頓 |
曼哈頓是怎樣誕生的?曼哈頓被譽為「世界中心的島」,但在數百年之前,這裡還只是一個小島叢立的海灣。就像美國作家蕭拉瑟在這部著作《世界中心的島:曼哈頓傳奇》序言所描述的野島風光,蠻荒冷寂,遍布着楓香樹、椴樹、豹蛙、鸕鶿、麻鴉、扇貝、牡蠣……一切是怎樣開始的呢?[1]
這部作品獲得了紐約荷蘭學會優秀文學金獎。獲得這個獎項可謂實至名歸,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這是一項荷蘭學研究;第二,這部作品很有文學性。
談到這片土地的建設,我們自然而然會想起馬克斯·韋伯深入人心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闡釋。不過,是荷蘭人而非英國人最先在曼哈頓播下了資本主義的種子,並且建立了基本的秩序和規則。因此,本書必須從拓荒者荷蘭開始講起。
17世紀初期的荷蘭處於黃金時代,荷蘭人對曼哈頓灣的開發脫胎於他們的亞洲政策,即希望主營「東西印度」之間以及與中國、日本的貿易。荷蘭商人和政客夢想開闢一條直達亞洲的北部航線,取道北極,以避開好望角漫長危險的旅程。1609年,經驗豐富的航海家亨利·哈德遜授命探險,揭開了荷蘭對北美的殖民序幕。
荷蘭統治曼哈頓的時間大約是40年,這段時期大致可以分成3個階段:
第一,混亂自由階段。荷蘭船隊與印第安人建立了聯繫,從後者手裡購買毛皮、煙草和補給,儘管有壓價和欺騙,交往總體還算順利。爭鬥主要發生在商人集團之間,為了搶奪資源,武裝衝突不斷。為此,西印度公司於1621年成立。
第二,曼哈頓荷屬時期。西印度公司擁有很大的特權,包括與南北美洲及非洲西部地區通商與通航的壟斷經營權,軍事、法律和行政特權,向占領地區移民及進行殖民統治的權利。西印度公司決定大批移民,在新尼德蘭建立永久性的居住地,並且派遣工程人員建造新阿姆斯特丹要塞。
在1626年春進駐曼哈頓之前,荷蘭以極便宜的價格向原住民購買了土地所有權,象徵着曼哈頓荷屬時期的開端。這項交易後來被批評為訛詐,蕭拉瑟進行了辯護。從文化角度分析,印第安人向有買賣土地的習慣,即使土地賣出了,依然可以自由活動。因此,對於具有明確商業產權概念的荷蘭人與毫無私有財產意識的印第安人來說,這項交易的意義完全不同。在政治、軍事之外,蕭拉瑟經常從文化層面詮釋,這構成了本書有價值的特點之一。
第三,商貿開放階段。西印度公司的高度壟斷遭到了反對,圍繞大業主展開的殖民地私有化嘗試也失敗了,新尼德蘭回歸自由道路。1638年~1639年,西印度公司宣布放棄航運和包括毛皮在內的商貿活動壟斷經營權,業務主要轉向殖民地的管理與行政事務。在隨後的二三十年裡,曼哈頓迅速擴張,混亂、冒險與發展、機遇並存。
新阿姆斯特丹成為北美的樞紐。對於同時期新大陸的另一個開發者英國而言,這是一塊惹人垂涎的肥肉。英荷糾紛不斷,戰爭打打停停,儘管遠離歐洲,北美戰爭的局勢必然與歐洲的政治格局緊密相連。
荷蘭日薄西山,大不列顛冉冉升起。英王用獨特的方式解決了爭端:1664年3月,查理二世宣布將弗吉尼亞和新英格蘭之間的所有土地贈予他的兄弟約克公爵。英國大兵壓陣,荷方被迫簽訂「城下之盟」,把新阿姆斯特丹要塞拱手讓人,幾年之後,英國人將此地更名為「紐約」。英國承襲了荷蘭開創的自由貿易機制,着力進行多元的經營活動,在重商主義的支持之下,紐約日漸成為自由大港,與之相隨的觀念浸入歷史的血脈。
蕭拉瑟採用了靈活的書寫方式。歷史活動的主體是什麼呢?是人。從主要參與者的角度講述歷史事件的發生,仿佛聚光燈打在舞台上,抓住讀者的視線,還可以把過程描述得跌宕起伏。諸多人物紛紛登場,包括航海家、軍事指揮者、大商人、公司管理者、普通耕農、修造工……每個人牽連一段事實,層疊的事實構成經緯線,交織出這段歷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