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士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士邁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6年04月08日
北京市
逝世 2014年12月31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植物病害流行學》《植物抗病育種的流行學研究》《植保系統工程導論》

曾士邁(1926年4月8日-2014年12月31日),北京市生人,原籍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士邁於1948年從北京大學農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植物保護系主任;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至1966年被農業部委派執行文教援越任務;1974年至1975年被農業部派往墨西哥考察水稻;1980年至1981年被農業部派往美國考察有害生物綜合治理;1981年擔任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系主任、副系主任。1985年至1990年擔任北京農業大學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研究所所長;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12月31日去世,享年88歲[3]

曾士邁主要從事開拓植物免疫學和流行學交叉領域的研究[4]

人物簡介

曾士邁(1926年4月8日-2014年12月31日),北京市生人,原籍湖南省湘潭市。中國近現代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植物保護系主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國內進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數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導採用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進行植物病害流行學研究。是中國植物病害流行學和植保系統工程學的創始人之一。在開拓免疫學與流行學交叉的研究領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麥條鏽病定量流行學和大區流行規律及其計算機模擬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合作主編《植物免疫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與楊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學》。

人物履歷

1926年4月8日,曾士邁出生於北京市,原籍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

1944年1月,曾士邁進入北京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學習。

1948年7月,曾士邁從北京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

1949年9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北大學三所大學的農學院合併,組建北京農業大學,曾士邁先後擔任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導師。

1953年,曾士邁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61年,曾士邁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4年,曾士邁被農業部委派執行文教援越任務(至1966年)。

1974年,曾士邁被農業部派往墨西哥考察水稻(至1975年)。

1980年,曾士邁被農業部派往美國考察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至1981年)。

1981年,曾士邁擔任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系主任、副系主任。

1985年,曾士邁擔任北京農業大學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研究所所長(至1990年)。同年應英國邀請赴英國洛桑農業試驗站訪問。

1990年,曾士邁應聯合國環保總署邀請赴前蘇聯(塔什干)為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國際培訓班講課。

1992年,曾士邁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研究顧問組邀請,為國際水稻所第4屆外界評審專家組成員,赴馬尼拉1個月。

1995年,曾士邁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農業學部。同年9月,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成立中國農業大學,曾士邁開始在中國農業科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植物病理系工作。

2014年12月31日,曾士邁去世。

曾士邁幼年隨家遷瀋陽,1935年回北平,入北京師範大學二附小,1938年被保送進入師大男附中。這兩個學校的教學條件好,校風樸實,使他養成好學上進,敬業樂群的美德。曾士邁喜愛數理化課程,成績一貫優秀;課餘好讀書,廣泛涉及文學、音樂、戲曲。他青少年時常隨父親郊遊,信步壠畝阡陌,穿行豆棚瓜架,浮想"種豆南山下",產生了對大自然的熱愛,更有感於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遂萌生了農業救國的志向。1944年,曾士邁報考北京大學農學院,開始學習農藝學。抗日戰爭勝利後,許多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家,如俞大紱、林傳光等,到植物病理系授課,該系又有較好的教學和試驗條件。曾士邁遂於三年級轉入植物病理系。該班僅他一名學生,因此受到多位名師的傳授和指點,加上自學勤奮專注,業務提高很快。

曾士邁
曾士邁教授

1948年,曾士邁畢業留校,以後一直從事植物病理學教學和研究工作。他服從工作需要,先後承擔過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真菌學實驗課;農耕實習、生產實習;講授病害防治各論、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植物病害流行學、植物免疫學,在學校搬遷時(1958年)還兼管本系的基建工作。當時的教學十分重視與生產實際相結合,他不辭辛苦,不避寒暑,深入華北、西北農村調查研究或駐點進行田間試驗,先後進行過草莓、煙草、水稻、小麥、蔬菜病害研究,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績。1958年,他與其他專業教師一起下放北京郊區東北旺人民公社,投身於當地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成就貢獻

1986年中國小麥條鏽病流行體系省部級二等獎

1987年植物病害流行電算模擬省部級二等獎

1988年中國小麥條鏽病流行體系國家級二等獎

1991年《植物病害流行學》省部級

1997年《植保系統工程導論》省部級三等獎

1989年國家級優秀教師榮譽稱號[5]

1999年國家級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1986年植物病害流行學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4年植保系統工程導論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1998年植物抗病育種的流行學研究科學出版社

2002年中國小麥鏽病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4年宏觀植物病理學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6年曾世邁文集-植物病理學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

六十年代初在國內進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數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導採用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進行植物病害流行學研究。是中國植物病害流行學和植保系統工程學的創始人之一。在開拓免疫學與流行學交叉的研究領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麥條鏽病定量流行學和大區流行規律及其計算機模擬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合作主編《植物免疫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與楊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學》。

開拓植物免疫學和流行學交叉研究領域

50年代,曾士邁對煙草黑脛病抗病育種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1961年,曾士邁針對小麥品種對條鏽病的抗性"喪失"現象,提出"大區品種配置",以使品種抗病性持久化的設想。這和國外專家提出的基因布局(genedeployment)設想不謀而合。

70年代,曾士邁介紹植物水平抗病性的概念,研究出小麥條鏽病水平抗病性綜合鑑定方法,引起國內植病界和育種工作者的重視,帶動了對其他病害水平抗病性的研究。在不斷研究植物抗病性遺傳規律和不同類型抗病性的應用效果的同時,以寄主品種-病原物小種相互作用的群體遺傳學為核心,開始從宏觀治理的高度探索抗病育種方向、抗病性遺傳管理和品種抗病性持久化問題。他在抗病性持久化研究中採用的系統模擬方法受到國內外廣泛的重視,對促進植物免疫學與流行學交叉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創議植保系統工程研究和植保軟科學

在長期從事植保實踐和廣泛吸收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曾士邁於1987年提出"植保系統工程"這一新的學術觀點,即應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解決植物保護的認識和管理問題。這一觀點的提出從而開闢了植保研究和科學管理的新局面。

曾士邁認為,品種、藥械等防治硬技術固然重要,但要想提高植保工作效益,不能僅僅依靠硬技術的改進。要以植保的問題分析、目標建立、監測、預測防治決策、效益評估等軟技術為縱軸,橫向綜合各類有害生物發生規律和協調各類防治硬技術,組成一個軟硬結合、縱橫一體的植保軟科學體系,以利於提高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曾士邁
曾士邁教授

曾士邁不僅有創新的思想,還勇於實踐。在他指導下的多方面研究工作,如損失估計、系統災變預測、病害預測和防治決策專家系統等為許多同行借鑑。他所倡導和支持的"植物醫院"已經成為中國植保服務體系的主要形式。1990年他和龐雄飛合編了《系統科學在植物保護研究上的應用》,1994年編著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植保系統工程導論》,初步建立了植保系統工程學科。

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966年,曾士邁參加抗美援越,在越南南方進行熱帶作物病害研究和師資培訓工作,曾獲得胡志明勳章。在學校搬遷陝北的困難時期,他仍堅持開展"糜瘋麥"的研究。至1987年學校搬遷河北涿縣,再至北京的過程中,他克服種種困難,招收研究生,開展小麥條鏽病流行計算機模擬和水平抗病性的研究。在第四、五屆國際植物病理學大會(1983年,墨爾本;1988年,東京)上,曾士邁任國際植物病理學會(ISPP)流行學委員會委員。他多次出國講學、考察,增進了國際交流,使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很快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曾士邁曾任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主任、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學科評議組,1986年-1991年)、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1982年-1991年)、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1985年至)、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為發展中國植物保護學科和提高植保工作水平做出不懈的努力。幾十年來,面對工作環境和研究對象的變換,他始終全力以赴,有所建樹,為發展植物病理學科,開創新的領域,如植物免疫學、植病流行學、宏觀植物病理學和植保軟科學等打下良好的基礎。

個人影響

曾士邁是中國植物病害流行學的奠基人,是中國植物病害流行學和植保系統工程學的創始人之一,對提高中國病害預測理論與技術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對小麥條鏽病大區流行規律的研究

1959年,曾士邁開始小麥條鏽病大區流行規律的研究。他從大範圍調查發病情況入手,結合有關氣象資料的分析,於1960年提出小麥條鏽病大區流行和流行區系的觀點,並參與計劃、組織全國性協作研究,和國內同行一道基本查清中國小麥條鏽病大區流行特點和規律,為制定該病的總體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1962年,曾士邁發表論文《小麥條鏽病春季流行規律的數理分析》,開創了定量流行學研究的先河,與國外研究基本同步。70年代又在國內將系統分析和電算模擬方法引入流行學研究,研製出國內植物病害流行模擬模型(TXLX,小麥條鏽病春季流行模擬模型,1981年)。近年又研製出小麥條鏽病大區流行和品種-小種相互作用計算機模擬模型PANCRIN。這一模型在第五屆國際植物病理學會上報告並引起重視。此外,他和他的學生還陸續研製出稻、麥、蔬菜上多重病害的模擬模型,並逐步從單一病害發展為多種病害乃至病蟲害的綜合模型,以及從時間動態到空間動態,再到損失估計、品種藥劑防治效果和防治決策模型。這些模型現已基本配套,與國外同類模型相比,在系統結構和實用性上都有獨到之處。

開設研究生和本科生"植物病害流行學"課

1980年,曾士邁在國內開設研究生和本科生"植物病害流行學"課。1986年,他與楊演合作編著國內第一本《植物病害流行學》專著。該書闡述對植物病害的系統觀、生態觀和遺傳觀,既介紹了80年代國際植物病害流行學理論、方法,又融會着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和見解,曾被評為農業部首屆優秀教材(1992年)。

曾士邁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6名,博士生11名,進修教師和青年工作者80餘名,他們均已成為這一領域的骨幹力量。他促成植物病理學會成立流行學專業委員會,多次參與組織了全國重要的病蟲害預測、綜合防治學術研討會、病蟲害超長期動態與預測學術討論會,對提高中國病害預測理論與技術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論著

1、曾士邁:《煙草病害綜合防治》,《農業科學通訊》,1954(6):509

2、林傳光,曾士邁合編:《植物免疫學》,農業出版社,19613、曾士邁:《小麥條鏽病的大區流行規律和流行區系》,《植物保護》,1963(1):10-13

4、曾士邁:《植物的水平抗病性》,《天津農業科學》,1975

5、曾士邁等:《小麥條銹電算模擬研究初報:春季流行的一個簡要模型》,《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1(7):1-12

6、曾士邁:《根據傳播梯度模型預測傳播距離的初步探討》,《植物病理學報》,1985,15(2):59-102

曾士邁
曾士邁教授

7、曾士邁,楊演:《植物病害流行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8、曾士邁:《小麥條鏽病遠程傳播的定量分析》,《植物病理學報》,1988,18(4):219-223

9、洪傳學,曾士邁:《植物病害管理戰略決策的一個量化模型》,《植物病理學報》,1990,20(4):293-296

10、曾士邁,趙美琦,肖長林:《植保系統工程導論》,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4

社會任職

曾士邁曾任中國植保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和亞洲植物病理協會主席。

1995年01月至1998年01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

1995年01月至2002年01月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

2003年01月至2006年01月亞洲植物病理協會主席

1987年-1991年,國際水稻所第4屆外界評審專家組成員

1989年-1995年《北京農業大學學報》主編。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六屆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

獲得榮譽

"小麥條鏽病流行體系"獲國家科委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6年[6]

國家級優秀教師稱號,1989年。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

是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理事長,國際植物病理學會植病流行學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植物生化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北京市政府顧問團植保組組長。

個人生活

曾士邁,原籍湖南湘潭。父親曾權,從事土木建築技術工作,曾任職於北京市文化古蹟建築物整理委員會。母親肖斐青,勤儉持家,注意教育子女,使兄妹六人皆勤奮好學。

人物評價

曾士邁熱心中國的農業教育事業。無論是在大學課堂、培訓班、學術討論會上,還是在田頭現場或書信交流中,也無論對方生熟遠近,他都無保留地講出自己的想法和知識,希望對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能有所裨益。由於他喜好讀書,數十年如一日,積石成塔,加上他深入實際,長于思索,學術功底深厚,所以講課如行雲流水,深入淺出,深受學生歡迎,同行敬重。曾士邁教書育人,注意啟發和言傳身教。他從愛護實驗材料、儀器,到節省紙張筆墨,要求都很嚴格。自己的教案、學生的論文,他都要反覆修改,甚至10餘次。1980年,他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文章糾正了多年傳抄施勞特(Shrdter)真菌生長溫度當量公式的錯誤,並得到國外權威J.Kranz教授的信服。

曾士邁為人淡泊寧靜,唯重信義,治學嚴謹、求實,能博眾長,推陳出新,待人謙和,平易近人。在師生聯歡會上,他常高唱"翻身道情"、"重整河山待後生"等歌曲或戲曲,抒發他豐富的情感。他執教40多年,已是桃李滿天下。他的不少學生已成長為技術骨幹。聽過他的報告或與他交談過的人,都感到受益匪淺。由於他對中國農業教育事業所做的突出貢獻,被授予國家級優秀教師稱號(1989年)。

最後,還要提到的是曾士邁的夫人張樹榛。這位小麥育種學家與曾士邁共同著書、譯書,培養研究生。他們事業上志同道合,學術上是益友,生活上是佳侶,堪稱楷模。

後世紀念

曾士邁張樹榛獎勵基金 2016年11月,為了弘揚曾士邁、張樹榛先生的奉獻、愛國、科學精神,促進植物病理學發展,由曾先生、張先生的弟子及親屬共同發起設立「曾士邁張樹榛獎勵基金」。 基金面向全國設立「曾士邁張樹榛優秀學科貢獻獎」和「曾士邁張樹榛未來之星獎」 兩個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獎金總額為6萬元 。

參考來源

  1. 曾士邁 ,名人簡歷網
  2. 曾士邁 ,中國工程院
  3. 植物病理學家曾士邁院士逝世 享年88歲 ,科學網, 2015-01-16
  4. 曾士邁 ,黨政機關網, 2020-02-24
  5. 曾士邁 ,農業百科
  6. 曾士邁 ,名人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