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圓中秋(侯文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月圓中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月圓中秋》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月圓中秋

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和月亮密不可分,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留有天象崇拜和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秋分節氣是古老的祭月節,由秋分祭月而來,後來才將祭月節調至農曆八月十五日。祭月作為民間節日重要的祭禮之一,逐漸演化為賞月、頌月、圓月、走月等活動。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故稱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節的活動都圍繞月展開,故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象徵團圓,故又叫團圓節、女兒節(出嫁女兒回娘家)。仲秋時節各種瓜果上市,故稱果子節。中秋節還俗稱月光誕、秋夕、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等等。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後生節等。少數民族習俗叫法也不相同,但都跟月亮有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侗族有行月的習俗,德昂族則男女青年盛行串月亮傾訴衷情,彝族過中秋是男女老幼聚集在開闊地跳月,仡佬族則宰牛祭祖靈迎新谷八月節,朝鮮族則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傣族未婚青年對歌演唱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裡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中秋節也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都跟月亮有關。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現在《歸藏》。《淮南子》記載,后羿疏淡了嫦娥,她不甘寂寞,偷吃了西王母仙丹,飛升上了月宮。而唐代小說《酉陽雜俎》曰, 吳剛修仙犯錯,被罰月宮伐樹。但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不斷。玉兔搗藥則最早見於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顧菟在腹?"嫦娥身邊有隻玉兔是說嫦娥升空時,抱起了一隻白兔。白兔隨她上了月亮,玉兔在夜晚月宮藥杵搗藥。而相傳很久以前,童養媳姚六姐,七歲送到楊姓婆家,被逼幹活夜以繼日。一年八月十五,,月色皎潔,婆婆逼迫六姐紡完七斤棉花,六姐又累又困,就打了個瞌睡。醒來已是四更,而棉花還剩一大半。她又急又怕,請求明月將夜延長。果然月老感動,龍船穿月而出,嫦娥懷抱玉兔,端坐船中。六姐又驚又喜。只聽嫦娥說,每年中秋晚上,她會划船下來,普撒金銀。百姓看見龍船,儘管往家搬運東西,所搬就會變成金銀。六姐搬進紡車,棉花就成了紡線,紡車也變成了金子。婆婆莫名驚詫,再也不敢虐待六姐了。人們就都希望中秋夜晚,見到嫦娥龍船,賞月由此沿襲成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一是祭月、賞月、拜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是團圓的最好象徵,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各地風俗不一,但中秋賞月、玩月卻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佳節,在庭院、在樓台、在地坪擺起月餅、瓜果、毛豆枝、雞冠花、桂花、芋頭、蘿蔔、蓮藕等禮品祭月、賞月、拜月。拜月是女孩的專利,未婚女子面對皎潔圓圓滿滿的月亮,許下自己的終生夙願,婚配自己心儀的男人。拜月的俗語是「女不辭灶,男不拜月。」所謂追月則是過了中秋節,人們興猶未盡,次日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

二是吃月餅、吃甜薯。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月餅象徵着大團圓,是中秋節的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吃月餅以示團圓,已經是各地過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吃月餅還跟反元有關,蒙古人實行種族歧視政策,菜刀都是幾家合用,而且還家家戶戶供養着蒙古人,他作威作福。為了傳遞秘密通知,朱元璋在月餅里放上紙條:八月十五殺韃子。此日,掰開月餅,人們看到傳單,當即雲集響應,殺死韃子,舉行起義,最終推翻了元朝統治。而甜薯也是中秋節傳統食品,中秋節賞月時,一些地方有吃甜薯的習俗。 三是賞桂花、飲桂花酒。

中秋時節,桂花盛開,花團錦簇,香氣四溢,這是人們觀賞桂花的最好時機,給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提供了長河和機會。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至今不失是美味食品。而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聞着地上的陣陣桂花香氣,品嘗桂花蜜酒,歡慶和家甜甜蜜蜜,其樂融融,欣享節日的快樂,人們樂在其中。現在,人們多拿紅酒代替,寓意相同。

四是玩花燈、燒斗香、耍祿仔、玩兔兒爺。

中秋節玩花燈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也是我國許多地方遊戲活動。但它沒有元宵節大型燈會的盛大,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各種各式的彩燈諸如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嘆為觀止。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這就是將其瓤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樸素簡易,頗受歡迎。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燒燒香斗,以圖吉利。耍祿仔是中秋節兒童的遊戲,以柚子殼中懸燈,兒童提着成群結隊遊樂,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着"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雲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僅次於元宵燈節。至於玩兔兒爺則是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的中秋習俗。兔兒爺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最初,兔兒爺用於中秋拜月祭祀;到了清代,兔兒爺逐步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由於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其影響深遠也就不言而喻。而我國又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習俗並不相同。但都跟月亮故事有關,這天的月亮最圓最亮,寓意就是明亮圓滿,也就是祝福人們團團圓圓,美美滿滿。[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