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有始覽·聽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有始覽·聽言》選自《呂氏春秋》卷十三·有始覽。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1]。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2],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原文

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亂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彌衰,聖王之道廢絕。世主多盛其歡樂,大其鐘鼓,侈其台苑囿②,以奪人財;輕用民死,以行其忿;老弱凍餒,夭壯狡,汔盡窮屈,加以死虜③;攻無辠之國以索地,誅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廟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難乎?今有人曰:「某氏多貨,其室培④濕,守狗死,其勢可穴也。」則必非之矣。曰:「某國飢,其城郭庳⑤,其守具寡,可襲而篡之。」則不非之,乃不知類⑥矣。《周書》曰:「往者不可及,來者不可待,賢明其世,謂之天子。」故當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難矣。善不善本於義,不於愛,愛利之為道大矣。夫流于海者,行之旬月,見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見其所嘗見物於中國者而喜矣⑦。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歟!亂世之民,其去聖王亦久矣。其願見之,日夜無間,故賢王秀士之欲憂黔首者,不可不務也。

注釋

①聽言:說明不應當心中有疑慮而去聽別人的話,否則只有悖亂。②苑囿(yuàn yòu):苑:帝王的花園。囿:養動物的園子。③餒:飢餓。夭:幼兒。壯狡:丁壯。汔(qì)盡:幾近。窮屈:窮困無措,走投無路。④培:屋的後牆。這裡說屋的後牆潮濕易鑿。⑤城郭:城牆。庳(bēi):低矮。⑥知類:指知事義之比。⑦期(jī)年:即周年。中國:中原。

譯文

聽到別人的話不可以不考慮。不考慮就不能分辨好還是不好。不會分辨好還是不好,沒有比這更大的禍亂了。夏、商、周三代分辨好壞,所以能夠在天下稱王。如今天下越來越衰敗,聖人的為王之道被廢棄滅絕。世上的君主大多尋歡作樂,把鐘鼓等樂器造得很大,奢侈地建造亭台園林,因此來搶奪百姓的人力和財力;輕易地置人民於死地,恣意任行;老弱的人饑寒交迫,強壯的人也過早地斷送生命,人們幾乎都走到窮途末路,還被加上了死囚和俘虜的待遇。攻打沒有得罪自己的國家向他們索取土地,誅殺無辜的百姓來謀取更多的利益;這樣想要讓宗廟安寧,社稷沒有危害,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嗎?假如有人說:「某人家有很多財物,屋子的後牆又潮濕,守門的狗死掉了,這樣的情形下可以把它占為自己的府穴。」人們對這個人一定會進行非議。如果又有人說:「某個國家在鬧饑荒,它的城牆低矮,可用來守護的兵器很少,可以偷襲並謀奪這個國家。」那麼人們對這個人不加非議的話,是不知道這兩種情況是一類的道理。《周書》上說:「過去的事不可以追到,將來的事難以等待,對於當時的世道能明察,這就可稱為天子了。」所以,當今世上有能夠分辨好壞的人,他們要想成為王者不難。好壞的根本在於義,在於愛人,愛護百姓,對百姓有利,這個準則很重要。漂流在海上的人,漂流了十天、三十天,見到像人的人就十分狂喜。到了一年之後,見到他曾經在中原見到過的東西就也很高興了。所以人離開得越久,思念別人的心情就越深!亂世的百姓,他們離聖賢的君主統治的世道也很久了。他們想見到聖王的願望,日夜不曾間斷,所以那些聖賢的君主才俊要想為百姓分憂,就不可以不把這當成是要務。

原文

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不知事惡能聽言?不知情惡能當言?其與人轂言①也,其有辨乎?其無辨乎?造父始習於大豆②,蠭門始習於甘蠅③,御大豆,射甘蠅,而不徙人以為性者也。不徙之,所以致遠追急也,所以除害禁暴也。凡人亦必有所習其心,然後能聽說。不習其心,習之於學問。不學而能聽說者,古今無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④,公孫龍之說燕昭王以偃兵及應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議公孫龍,翟翦之難惠子之法⑤。此四士者之議,皆多故矣,不可不獨論。

注釋

①其與人轂(ɡǔ)言:人,應是「夫」。轂言:初生小鳥的叫聲。②造父、大豆:古代善於駕車的人。③蠭門、甘蠅:古代善於射箭的人。④白圭:魏人。惠子:宋人,莊子的朋友。⑤公孫龍:名家的代表人物。燕昭王:以築黃金台招賢著名。孔穿:孔子的後代。翟翦:魏國人。

譯文

功績在名聲之前,做實事在功績之前,言論在做事之前。但不知道做事的實際,怎能聽取言論?不知道情況怎麼能說話呢?就像那些剛出生的小鳥發出啼叫,是有區別,還是沒有區別?造父開始的時候向大豆學習,蠭門初時向甘蠅學習,造父曾經為大豆駕車來學習,蠭門曾以射甘蠅來練習,學習專心不轉移而成為習性。因為專心,所以造父可以駕車遠行快跑,蠭門可以除暴禁亂。凡是人也一定要在心中有所學習,然後才能聽教導。不把學習放在心裡作深入的考究,也要作一般的研究。不學習而能夠聽取別人的言論的,從古到今都沒有。這個道理的解答可在這樣的例子中看出,就是白圭非難惠子,公孫龍勸說燕昭王停戰和如何對付秦趙的空洛盟約,孔穿非議公孫龍,翟翦責難惠子制定的法令。這四個人的言論,都是論述了很多道理的,所以不可以不反覆研究。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3]

視頻

有始覽·聽言 相關視頻

呂不韋廣招文人雅士,集思廣益,一部《呂氏春秋》正式誕生
呂不韋看着《呂氏春秋》為自己不值一氣之下想將這些書簡燒了

參考文獻

  1.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2.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
  3.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