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有感於「一滴何曾到九泉」(張所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有感於「一滴何曾到九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有感於「一滴何曾到九泉」》中國當代作家張所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有感於「一滴何曾到九泉」

又是一年清明節,按照傳統習俗,該準備去給亡故的父母和列祖列宗掃墓了。

每年一到清明時節,我就會回憶起老父親的一些往事。都說七十三和八十四是兩道坎,就在八十四歲上,父親撒手人寰,迄今已有二十年了。他老人家小時候上過私塾,一輩子喜歡看書,年逾八旬之時,尚能熟記上百首古詩詞,若是觸景生情,張口就能背誦一二,並能向別人講解出其中的意思。

父親在世時,總愛說道宋代詩人高翥的《清明日對酒》。詩曰: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聽我大哥講,父親讀到的這首詩,是爺爺用毛筆抄寫下來的,裝訂在一個殘破不堪的本本里。爺爺命運多舛,一生坎坷,他在苦悶和無助的時候,就拿起毛筆抄寫古人詩詞,權作解憂和消遣。那泛黃的宣紙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浸透着爺爺的幾多愁緒,幾多傷感。爺爺是在大躍進之後的饑荒年間活活餓死的,父親每每對我們說,爺爺活着的時候,就沒享過幾天福。說這話的時候,父親不自覺地會流露出愧疚之情,發出嘆息之聲。

對高翥的詩,父親感慨最多,與我們談論也最多:清明上墳忙,紙灰飄飛,淚灑墓前,似乎虔誠之至,然而日落後只有狐兔伴孤墳,兒女們卻已嬉笑於燈前了。對於「人生有酒須當醉」,父親並未如此消極悲觀,倒是一直抱有勤儉持家的理念和傳統,還有知足常樂的心態,他認為這句詩只是在強調人死不能復活而已。順承此意,下句「一滴何曾到九泉」,可謂一語道破陰陽事!父親一生閱歷豐富,又知書達理,村里人都喜歡聽他講故事說道理,當着眾多親友和鄰里的面,父親常會將該詩句講得更為通俗一些——家中老的還活在世上,兒女們若是能讓老的有吃有喝順心順意,那比在他死後去上墳燒香和燒紙,不知強過多少倍!

父親是個無神論者,也是豁達樂觀之人,他是提倡厚養薄葬的,對厚葬之風嗤之以鼻:「活人在給死人演戲」,「全是假的,哪有一點用處?」他在暮年曾坦率地對我們說:「我死之後,甭去扎紙人紙馬,也甭去僱請吹鼓手,這些形式上的事,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為人子,總感覺尚未盡到孝道,可父母雙親就先後離我們而去。父親駕鶴西歸後,遵照他的遺願,我們兄妹幾人對喪事沒有大操大辦,但對於常規性的葬禮要求和風俗習慣,還是要遵循的,因為這畢竟是後輩追悼亡靈、寄託哀思必要的形式。

適值清明來臨,日夜思念父母,有感於「一滴何曾到九泉」,不肖男即興作一打油詩,聊表心跡,並昭告世人:

清明上墳齊祭拜,

生老病死實無奈。

奉勸子孫早行孝,

莫要等到「親不待」! [1]

作者簡介

張所昆,1965年出生於山東萊西,畢業於水運院校,供職於港口企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