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望驛台三月三十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望驛台 三月三十日》
白居易三月為好友元稹而創作

《望驛台 三月三十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為好友元稹《使東川》組詩而創作的十二首和詩中的一首。

全詩緊扣「思」字,層層深入地展開,先寫閨中綺思,再寫驛旅苦思,然後轉入失望的刻骨相思,最後迭用兩個思字,點明詩旨。此詩用對局開篇,用散句收尾,章法於嚴謹中有變化,表現了詩的聲情之美。

此詩創作於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東川按獄,往來鞍馬間,寫下《使東川》一組絕句。元稹組詩中的《使東川》云:「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驛台。料得孟光今日語,不曾春盡不歸來!」這是元稹在元和四年三月的最後一天,為思念妻子韋叢而作。元稹夫人韋叢住長安靖安里。結句「不曾春盡不歸來」,是詩人的揣測之辭。他料想妻子以春盡為期,等他重聚,而現在竟無法實現,表達了極其悵惘之情。稍後,白居易寫了十二首和詩,《望驛台》便是其中一首。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東川按獄,往來鞍馬間,寫下《使東川》一組絕句。稍後,白居易寫了十二首和詩,《望驛台》便是其中一首。

元稹《望驛台》云:「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驛台。料得孟光今日語,不曾春盡不歸來!」

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後一天,為思念妻子韋叢而作。結句「不曾春盡不歸來」,乃詩人懸揣之辭。料想妻子以春盡為期,待他重聚,而現在竟無法實現,悵惘之情,宛然在目。[1]

作品原文

《望驛台 三月三十日》

靖安宅里當窗柳,

望驛台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

居人思客客思家。

詞句注釋

⑴望驛台:在今四川廣元。驛: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

⑵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遊子。

⑶撲地:遍地。

⑷春光:一作「春風」。

⑸居人:家中的人。詩中指元稹的妻子。客:出門在外的人。指元稹。

白話譯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對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遠;望驛台前,春意闌珊,花兒紛紛飄落到地面。兩處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盡;此時,家裡人思念着出門在外的親人,出門在外的人一樣也思念着家中的親人。[2]

作品鑑賞

這是白居易應和好友元稹的詩。首句「靖安宅里當窗柳」,元稹住宅在長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韋叢當時就住在那裡,詩人寫元稹的住宅,詩句就自然聯繫到元稹的妻子。「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遊子,這是取柳絲柔長不斷,以寓彼此情愫不絕之意。這詩句里,表現出韋叢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遠的情景,她對丈夫的懷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驛台前撲地花」是寫元稹。元稹當時在四川廣元,春意闌珊,落紅滿地。元稹一人獨處驛邸,見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這一句巧用比喻,富於聯想,也饒有詩情。三句「兩處春光同日盡」,更是好句。「盡」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強烈,它含有春光盡矣、人在天涯的感傷情緒。「春光」不單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時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盡」,也就是兩人預期的歡聚落空了。這樣,就自然導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來,思念決不只是限在這一天,但這一日既是春盡日,這種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種相思,兩處離愁,感情的暗線把千里之外的兩顆心緊緊聯繫起來了。

詩的中心是一個「思」字。全詩緊扣思字,含蓄地、層層深入地展開。首句「當窗柳」,傳出閨中綺思,次用「撲地花」,寫出驛旅苦思。這兩句都通過形象以傳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見。三句推進一層,寫出了三月三十日這個特定時日由希望轉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沒有直接點出,只用「春光盡」三字來寫,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進一層,含蓄變成了爆發,直點「思」字,而且迭用兩個思字,將前三句都綰合起來,點明詩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詩詩格與原作一樣,採用「平起仄收」式,但又與原詩不同,開篇便用對句,而且對仗工穩,不僅具有形式整飭之美,也加強了表達力量。因為,在內容上,這兩句同時寫雙方,用了對句,就表現出雙方感情同等深摯,相思同樣纏綿,形式與內容和諧一致,相得益彰。又由於用對局開篇,用散句收尾,章法於嚴謹中有變化,也就增加了詩的聲情之美。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2]

白居易,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075篇詩文

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3]

視頻

百家講壇.白居易

讀《望驛台》作者白居易

參考資料

  1. 望驛台 三月三十日 詩詞名句網
  2. 百家講壇白居易03錚錚鐵骨—莫礪鋒20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6年12月25日
  3. 白居易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