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天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朝天紫》作者: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1]。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朝天紫

軼事典故

遺書鋤奸

楊慎充軍雲南,熬過了三十多個春秋,已成為七十歲的老人。他遵照明朝的律例,回到了故鄉四川。但是嘉靖帝偏偏使雲南巡撫派了四個軍漢把他抓了轉來。年逾古稀的楊慎來到一座古廟,早已奄奄一息。幸好廟裡長老和附近老百姓素來就敬仰他的品德學問,紛紛跑來送醫送藥,有個木匠老漢和他的兒子更是端茶送飯。楊慎非常明白,這是京中的那班權貴,勾結雲南巡撫對他進行最後一次打擊。」臨死前,他寫了遺書,囑咐了老漢死後要辦的一些事情。楊慎死後,保山縣令立即來到廟裡查看遺體遺物。他從木匠老漢手裡拿到楊慎遺書,連夜派人送給了巡撫。那巡撫來不及細看,立刻傳令派急腳快馬帶上遺書星夜兼程上北京去了。

楊慎的遺書送到京城某大學士府里。大學士拆開一看,發現楊慎寫的兩首「寄懷」詩篇,暗中諷刺他的落井下石。他看罷立刻氣急敗壞地策劃陷害楊家的新陰謀去了。第二天早朝,這班人便奏本說楊慎死在保山,遺詩誹謗朝廷,侮辱大臣,並將遺詩上呈。按照明朝律例,謫成官員死後,一定要經朝廷派人查驗,才能埋葬。因此,嘉靖就派這班人前去勘驗。

正當楊慎靈柩滯留保山古廟時,巡撫因貪污大案拿交刑部問罪。新任巡撫十分敬慕和同情升庵,便命令保山地官派人搬運楊慎遺體回四川原籍安葬。那個木匠老漢也跟隨靈柩來到了四川新都縣狀元府。他將遺書交給了黃夫人,並再三轉述升庵囑咐「遺書要在朝廷派人查看之後才能開拆」的遺言[2]

權貴們來到四川新都狀元府,喝令錦衣衛開棺查驗。當棺材蓋一揭開,只見楊慎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紅袍,玉帶圍腰,腳下粉底靴,完全按狀元品服裝殮。因為明朝規定:充軍犯官死後只能藁葬,如仍用官袍禮服便有目無朝廷國法之罪,不僅死者碎屍,還要禍連家族。楊慎的對頭們連忙喝令蓋上棺材,貼上大印封條,回京請旨去了。查驗的官員走後,黃夫人把木匠老漢請了出來,拆開遺書商量一陣之後,便連夜帶領子侄布置停當。不久,嘉靖另派了以東閣學士為首的幾位大臣來到楊家複查。宣讀聖旨以後,便命錦衣衛移開棺蓋。卻見楊慎頭挽椎髻,身穿赭衣,腳下蒜鞋,完全囚徒打扮。眾官看了,立命地方官召集鄰里地保和一城官紳在勘驗文書上畫押。立即起程回京復旨,同時紛紛題本彈劾前十批宦官權臣結黨營私,誣告陷害的罪行。嘉靖在朝野壓力下,只得將奸臣們各廷杖一百,並交刑部定罪,發往邊遠地方充軍。後來有人碰到老木匠的兒子,才知道原來老木匠應楊慎遺囑造的是漏底棺材。

視頻

朝天紫 相關視頻

午門前世傳奇,馮導化身才子楊慎,演的淋漓盡致
#讀書會#古詩詞鑑賞.臨江仙.楊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