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興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興淼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本名;李興淼

字號;輔臣

所處時代;民國時期

民族族群;回族

出生地;張家川縣張家川鎮

出生時間;1883年

去世時間;1952年

主要成就;促成寧夏和平解放

李興淼(1883-1952),字輔臣,回族,張家川縣張家川鎮人,馬元超之長子。[1]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李興淼在家讀私塾、學經文。他性情直爽,委任忠厚,主張正義。辛亥革命後受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影響,力求進步,積極投身於民主革命運動,與革命黨人胡景翼楊虎城鄧寶珊孫蔚如等人交誼頗深。北洋政府時期在吳佩孚部下任統領,後為駐甘肅省綏靖公署委員,受委託收編甘肅省各縣起義人員,組成甘肅省保安騎兵一、二團,維護地方治安。北伐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授予李興淼陸軍中將銜,並先後委任他為甘肅省農墾局督辦、甘肅省保安副司令、甘肅省東路交通司令。抗日戰爭時期,負責保衛西蘭公路通渭公路段抗戰物資的運輸和車輛安全。民國25年(1936),親臨故里張家川,主辦了依次規模較大的田徑運動會。關心張家川地區的民族教育事業,倡辦張川鎮小學堂。注重回、漢民族的友愛團結,每逢夏曆正月十四日張家川的漢族同胞耍社火時,都親自出面接待,並贈送物品。「西安事變」發生後,李興淼立即給張學良楊虎城發去「元兇已除,萬民沸騰,擁護張、楊八大主張」的電文,抗日戰爭中期,國立第十中學第三部和第五部遷至張家川後,時有河南等淪陷區到蘭州的流亡青年無處求學,李興淼發給路費送到張家川國立第十中分部就讀。36年(1947)10月,被選為清水縣國民大會代表,同年11月23日當選為國大代表。

38年(1949)8月,駐守蘭州的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企圖阻止解放軍解放大西北,親臨李興淼家面談,讓其在張家川等地招募10000名青壯年,組建騎兵軍,並許諾委任李興淼長子馬少輔(時任保安騎兵團長)為軍長。李興淼當面以招募人員困難大、兒子不學無術、不堪重任而謝絕。但馬步芳還是任命馬少輔為新編騎兵旅旅長,調赴咸陽會戰。部隊到寶雞時,任命解放軍扶眉戰役告捷,國民黨軍敗退,國民黨前防總指揮馬繼援又將馬少輔旅急調蘭州第一道防線狗娃山陣地。蘭州戰役國民黨軍潰退時,馬繼援嚴令馬少輔將新編騎兵旅撤至張掖。李興淼暗示馬少輔設法敷衍就地不動,之後隨即通電起義,接受解放軍改編。在蘭州戰役期間,馬步芳唯恐李興淼起義,便企圖派車送李興淼到西寧監管。此事,李興淼早有預料,待車到公館,家人告訴說他已去臨夏,終於躲過了馬步芳的監視。

38年(1949)8月26日蘭州解放後,中共甘肅省委副書記孫作賓吳劍鋒馬少輔傳達了黨中央的政策,並對李興淼表示親切慰問。楊得志司令員也親臨家中,請李興淼赴寧夏勸說馬鴻逵部起義。李興淼受命後推薦甘肅省參議員郭福金帶領談判人員以探望馬震武為名,在銀川與各界人士共同勸說國民黨軍政要員起義,終於促成寧夏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先後委任李興淼為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1950年受中共甘肅省委委託,同國民黨起義將領王治歧等人赴天水徽縣張家川等地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解除少數民族的思想顧慮,安定民心。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李興淼在蘭州宣傳、鼓勵各界人士和人民群眾捐獻飛機大炮,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個人生活

李興淼擅長國畫,中年時喜畫花鳥、駿馬,尤以「迎風牡丹」久享盛名。老年時以山水畫著名,索畫者有求必應。其畫民間珍藏者甚多。

1952年夏曆二月初三日李興淼在蘭州病故。他在遺書中寫道:「我的一生紹亭(劉紹亭系中共地下黨員)兄皆知,本想在共產黨領導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幾年,但身患不醫之症,終為憾事。」告誡子侄,「聽從共產黨的領導,接受改造,熱愛祖國,為人民服務。」

參考來源